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家乡纽约州卡南代瓜的街上买东西时,听到一旁传来小孩子的说话声,“妈妈,你看,这位太太还没有我高呢!”那位看来表情有点窘迫的妈妈忙叫了一声“米基”。那个叫米基的男孩看来最多有7岁。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啊,真对不起。”我笑了,对她说:“没关系。”然后转过身,看了看她的儿子,说:“哈,米基。我叫达丽尔·克雷默,你好吗?”他从头到脚地打量着我,而后问我:“你也是妈妈吗?”“是的,我也有个儿子。”我说。“你怎么这样矮小?”他问。“这是上帝的安排。”我说。“有人矮小,有人高大,我属于前者,而且是矮中之矮。”我和他大约说了5分钟,…  相似文献   

2.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猜:这是镜子。可我却要告诉你:不,这是“生活”。为什么?因为,如何看待生活,与人的主观世界关系极大——你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必定愁眉不展;你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就肯定阳光灿烂! 尤其有趣的是,笔者闲时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  相似文献   

3.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4.
我是天津人,1969年5月随着知青下乡的人流,来到内蒙古喀喇沁旗。千里有缘来相会,已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有人问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回答:“在我心中有一位从未见过的但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大师——智然和尚。”大伙听后哈哈大笑,有人说:“你也想出家?那大嫂怎么办?”我说:“出家?恐怕我不够格。”  相似文献   

5.
百丈禅师的一个弟子向老师问道:“如何才能成佛?”大师说:“放下!放下你的一切执著于成佛的念头,放下你的总是执著于成佛的那颗心。”  相似文献   

6.
半月前的某一天,笔者有兴来到蔡甸区蔡正街某路口,老远就看见两个“和尚”分两处依次在人行道旁的“瞎子算命”处坐着、坐着,从口里发出招呼声:“施主,结个善缘吧,才两元钱。”一会儿过去了,有位青年男士走到某一和尚处,向他手中投放了两枚硬币,于是就得到一根竹签。解签后,和尚看了看男士的手相,又看了看他的衣冠,说道:“我很为你惋惜,从你手中那条线看,你很聪明,可惜旁边有一条杂线破坏了你的运程,否则,早就从名牌学府里毕业了。”这青年听完后二话没说就走了。后来我得知,这位青年男士,就是我区某中专的外语教师,学历已是硕士。位处武汉…  相似文献   

7.
青年与禅师     
一个青年去请教弹师如何做人。 禅师说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  相似文献   

8.
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我的眼中只有你,只有你让我无法忘记。”这是爱情的真挚表白,爱到深处,“你”成了“我”的唯一。于是,满心满眼都是“你”——“我的眼中只有你”。  相似文献   

9.
天堂与地狱     
白隐禅师是日本修行很高的高僧,不论道德行为或是学识规范都让人敬佩。据说,某官员来拜访他,谈到了生死的问题。官员便好奇地问:“地狱和天堂是存在的吗?如果存在,可否带我参观?”于是,白隐禅师说了一些不雅的话,羞辱官员。官员急得跳脚,用脏话回敬禅师,白隐禅师说:“你不是想参观地狱吗?你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担心吃素会营养不够,其实都是误区。你看我身高一米八八,体重一百八十八,素食两年,身体健康,还重了两斤,往人前一站,有说服力吧?”  相似文献   

11.
正禅师:原先,我干渴而嘈杂,在欲投进水一样的宁静时,总有人劝阻批评,总有人讥讽嘲笑,使我畏缩不前。弟子问禅师:那么,是谁最终引导您投进了宁静之中?禅师说:是一条狗。弟子扑哧一笑,问难道您的导师是条狗?禅师说:是。弟子:这是怎么回事?禅师说:一天,我看到一条快渴死的狗,非常  相似文献   

12.
自经读过这样一则排悟的故事:一名武土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你是做什么的?”掸师问他。“我是一名武士。”他说。“什么?你是一名武土!”禅师叫道,“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武生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祥师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上...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在神州大地上,曾出现过一股“带功报告“热,各门各类的“大师“不断涌现,有的还以此为契机,使自己成了“佛子“、“佛祖“等半人半仙的人物,大发了横财,并受到了万千弟子们的顶礼膜拜。受大师“功力“的影响,许多人还被搞得神魂颠倒,精神失常。大师所带的“功“究竟是什么?它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效应?为什么能“治病“并产生一些其他的效果?凡此种种,许多人都感到难以理解。朋友: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下面,让我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心里的水银     
有一个人一直为自己的书房太小而苦恼不已。后来他就在书房四周镶上镜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觉得书房小。一个有智慧的禅师告诉他说:“你的书房四周都是镜子每天只看到自己,感觉当然小了。你何不把镜子里的水银拿掉呢?”他把书房临街的两边打掉,装了两扇落地窗,书房果然感觉开阔起来。他每天都站在落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到后来他竟无法安心工作。最后又去找禅师。禅师说:“你何不给心里装上水银呢?”禅师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面对外面用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面对自我用镜子…  相似文献   

15.
这份资料不知蒙骗了多少人,我认为根本没有科学道理,可为什么还有人信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哥哥就是看了这招生资料而动心,决定去修炼成仙,离家出走了,任凭父母怎样求他,给他下跪,他也不会同情父母,把大师看成是他最亲的亲人,大师比他亲爹亲娘都重要,伪气功能使他变成冷血动物,这不得不使我担忧,如果再让这些“大师”们猖獗下去,国将不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同社会上这些伪科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在学校心理咨询信箱收到一位女生的心理咨询信,信的内容是: “心理老师,一周前我丢失了986元钱,这笔钱不是我拿家长的,也不是我自己的。这笔钱非常重要,实在丢失不得。近几天我已为这笔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没有一点心思再学习,可又面临期末考试,我该怎么办呢?但重要的还是这986元钱,如果找不到,就会失去我的一切。心理老师,你能帮帮我吗?”  相似文献   

17.
我与广济禅师是有缘的。一是佛缘。我母亲一生奉佛,躬身修行,子女们耳濡目染,对佛事格外虔诚,对佛门精英格外崇敬。二是武缘。大师擅长武功,而我是职业军人,我与大师两次“相会”,都是在戎马倥偬之余。三是情缘。宝历二年,大师辞大癫禅师由潮州来到漳州,在开元寺后的半山峰下,创  相似文献   

18.
有为有不为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收获却很少。”  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  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  相似文献   

19.
惭愧智学     
《佛教文化》1995,(3):33-33
一个人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广修供养,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业”。 “等你有钱以后再行布施,那你永远不会有钱,也不会布施。” “为什么呢,师傅?” “因为富有从布施中来呀!” “我很贫穷,连饭都吃不饱,该怎么办呢,师傅?” 禅师从那人碗里夹起一粒米,停了一会,说: “以一颗真诚恭敬的爱心,从一粒米做起。” 是的,从一粒米做起,从少吃一粒米做起!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的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这个哲理小故事推而广之,还可以这样看:你喜欢别人,别人也就喜欢你;你欣赏别人,别人也就欣赏你;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与人方便其实就是给自己方便。古语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