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亚雯 《美与时代》2014,(12):105-105
传统文化元素一直以来为艺术创作领域所关注。在文化意识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把民族性文化元素与动画设计相结合,以东方特有的动画艺术引领世界动画,展现我国民族文化影响力,逐渐成为动画设计民族化探讨的新课题。以动画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讨了这类动画创作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内涵。动画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动画设计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的概念在前中国哲学时期,就已在巫-礼文化的背景下,以模糊和野性思维的状态,存在于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巫术-占卜、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之中。这三种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都可以追溯到其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借助文字符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集体无意识"最终在民族共同体中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共同意识并升华为概念,进而必然要在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来。与巫-礼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哲学的意识与思维活动更多地保留了前综合意识原型与原始思维的活性,因而更具有隐秘的中和性与强大的扩充性。  相似文献   

4.
复仇,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文化现象,有自身独特的亚文化伦理。最早的复仇现象当溯至远古时代的血族复仇,在“死后有灵”的神秘观念支配下,认为核死者有要求本族成员为自身讨还血债的义务。“以血还血”的信念强固了氏族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建构了复仇伦理。农耕民族的种种习性使中国古代社会复仇之风持久盛行。发韧于孔子的先秦儒家学说有力地强固了古代文化中的复仇意识,使之充实了仁爱、正义的合理内核,从而奠定了复仇意识作为传统文化心态有机组成部分的根基。一、关于复仇的原则与宗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相似文献   

5.
康德批判哲学的启蒙意义──谈文化主体意识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自觉到其拥有的历史传统为其所独有,并对此历史传统不断做有意识的省察,优越之处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奋力加强,缺失之处则力求改进。也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予以认识,从而接受传统,承认传统为我们所自有、独有、固有,进而批判传统、超越传统,从而创新传统。惟有确立文化主体意识,立大根大本于传统,才有真正的文化自由可言。另一方面,一旦具有文化主体意识,我们才能够以一独立自主的文化系统,与西方文明展开平等而积极的互动与对话。对于古代和近代以来的传统,我们既不轻忽,也不夸大;对于…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图案是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标识的一种优秀文化,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源泉。学习传统文化元素,不是照抄,而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同时又兼具时代感,融入现代设计意识,方能设计出好的书籍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最可宝贵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直接点中了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教育部日前也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意识有所提高,关注和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成为一股涌动的潮流,这时新民间艺术便应运而生。新民间艺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它对于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及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自尊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山水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明的进步与象征。传统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表现和空间意识形态。山水画的空间意识不仅表现在现实"可行可游可居"的形态下,更多地体现其精神境界的特征,呈现一个充满诗意、有韵律的空间。由于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以独有的视角和审美意识呈现虚无的境界,这种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是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不断地相互碰撞、交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国力极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随之不断增强,这都与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质能够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对民族精神的浸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对民族精神的浸润刘良海人文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它通过民族文化最为具体的价值行为,最为深厚的文化意识,直接规整、引导人们的致思趋向,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开辟新的精神方向,有其...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已对我国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已然成为了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和鲜活的文化记忆。进行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能形象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也要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以便其能更好地去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文章通过对北京部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实据调查,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实践,就如何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切入点,以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为教学目的之一,探讨了大学音乐教育可能的新模式和民族音乐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城市建设需要有凸显文化品位的新形象,这是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的经验向我们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助推力。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文化软实力的博弈中脱颖而出,需要的是我们找准文化定位。云南省红河州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红河州正在以打造"文化强州"战略为指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融入民族元素  相似文献   

14.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一般以生存技艺的方式承传下来,但在多元文化交融和相互渗透的新形势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和难题。耿马县勐永镇城子村的傣族红陶制作工艺承载了古老的民族技艺,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当地傣族陶艺文化提供了现实的例证。因此,研究傣族红陶技艺对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研究,学界多纠结于其"德治主义"抑或"德治道统"的演绎上,对其惰性因素及其负面效应却少有问津。诚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如专制道统、礼仪制度、宗法等级观念等,以其既有的社会传导功能阻滞着人之现代化实现。它消解着人们的法治意识,破坏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应然秩序和价值期待,并造就了当今政治道德生态的多种症候。在现代化的追梦中,必须摒弃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惰性"因素,实现政治伦理文化的现代置换,真正构建一种以人民利益至上,平等精神、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6.
赵德昊  周光辉 《学海》2024,(1):27-38+213-214
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的转化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大一统观承受了王朝更迭、外来文化冲击和各民族融合引发的变革,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状态的重要文化和心理纽带。近代以来,由传统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不可避免,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愿景的大一统观也经现代观念的重构,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从大一统观念下的自在共同体转化为统一性观念下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天下一统的文化愿景被重构为多元一体的身份意识,向内凝聚的政治结构被重构为集中领导的团结意识,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哲学被重构为文明发展的历史意识。以现代统一性观念为基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使中国能够在维系统一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因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们意识观念的深刻影响导致中国脑死亡立法步履艰难。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中国的脑死亡及相关伦理问题,提出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心理感受,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理性地探索“中国脑死亡”。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形成和发展的。这是因为,从民族文化的形成来看,中国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它与“次生文化”不同,完全是由特定的自身内部的原因而形成的文化,换言之,是从血缘氏族内部直接产生的文化。这种血缘氏族关系纽带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从没有被割断过。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来看,中国文化不但起源于血缘关系,而且在其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也遵循了血缘关系这一基本线索。如传统政治是血缘氏族关系背景下的宗法政治,传统经济是血缘氏族关系下的家庭经济或自然经济,而传统伦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与现实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下,出现了关干“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诸多看法。其中有一种流行说法,叫做“传统断裂”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主义”,“切断”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因此,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跨越五四文化断裂带”的任务。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从哲学层次上回答的问题:怎样认识和把握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否因为一次文化革新运动而发生“断裂”?民族传统是“贯通古今而不变”的东西,还是不断发展的?等等。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东干人语言的特点和东干语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东干语的留存和延续,在文化上是其对母族文化内核的保留和传承,而反映到民族心理上便体现为一种对自我文化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