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研究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的死亡态度和病情告知的相关因素,及病情告知对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的影响,探讨病情告知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对60例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及60例家属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背景资料、死亡态度、个人情绪状态及个人需求。多数得知真实病情的老年肿瘤患者的生命态度是积极的,且会因为对个人病情猜疑而引发情绪障碍。患者的死亡态度及真实病情告知在临终关怀中起重要作用,但医护人员及医务社工仍要根据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个体特点行事并掌握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2.
生前预嘱允许人们通过提前签署相应文件对临终医疗护理进行选择,维护自身的尊严。尽管其目的不是强制性要求公民的应用,但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且社会认可度较低,只有立法是其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理清生前预嘱界定的基础上,借鉴先行国家的开展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践情况,以立法为基础,确立其实施主体,规范其实施要求,制定严谨的立嘱、鉴定、实施、撤销程序,保障患者的自主选择,为生前预嘱的法律建设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了解医护人员对预先指示(AD)的认知并探讨影响因素。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05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AD的知晓率为18.7%,其中分别有88.5%、54.1%的人赞同生前预嘱和指定医疗代理人。死亡态度、教育程度、接受姑息培训等为AD态度的影响因素;而行为意向仅受科别的影响。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对AD的知晓率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广泛深刻的AD教育。  相似文献   

4.
研究在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中影响病情告知的相关因素,及病情告知对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和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探讨病情告知在宁养服务中的作用。对50例晚期肿瘤患者及50例晚期肿瘤患者家属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问卷者的一般资料、情绪状态及需求。得知病情的患者多数对于生命是积极的、乐观的,少数处于消极状态中,而多数不知道病情的患者因对自身情况的猜疑导致情绪障碍,患者的需求因自身情况的差异而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及宗教等因素对患者病情告知的需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病情告知在宁养服务中起重要作用,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仍要根据个体特点并掌握一定技巧。  相似文献   

5.
关于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论述了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临终关怀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是否告知患者实情和是否应该放弃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并提出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多角度关爱患者,帮助患者认识生命价值,理解生命意义,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论述了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临终关怀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是否告知患者实情和是否应该放弃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并提出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多角度关爱患者,帮助患者认识生命价值,理解生命意义,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兴起了一项特殊的权利运动,支持老年痴呆症患者在其疾病早期具有行为能力时签署"生前预嘱",要求其家人及医护人员在其重度痴呆时不许给他们喂水或喂食,让他们"自愿停止饮食"而死去。本文从儒家伦理视域下的个人利益和专业责任两个维度出发,论证对于这种"生前预嘱"应当进行"良心反对"。  相似文献   

8.
台湾地区"病人自主权利法"不仅保障临终病人的善终权,同时也对病人的其他权利进行完整规制,以确保病人在诊疗过程中的尊严与地位。以其立法背景为切入点,从规制病人权利、完善权利保障措施、节约医疗资源三个角度揭示其立法必要性,探讨病人自主权与医生决定权的共融、自主善终与安乐死的差异等相关问题。提出大陆地区应在法律引导下明确病人权益,多部门协作推动建立生前预嘱制度与临终关怀体系,以达到缓解医患矛盾与保障病人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晚期肝癌,临终关怀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论述临终关怀在晚期肝癌患者"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相应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及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双重角色"问题,提出加强"身、心、社、灵"的支持,呼吁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匹配相应的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和在临终关怀科室开展多学科诊疗合作以及加强社区服务,推进临终关怀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近十年来临终关怀的研究热点,为今后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962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14个热点关键词,可分为四类:护理,晚期患者,影响因素,死亡教育、生死观等认知状况。得出13个突现词(研究前沿),可分为四类:临终关怀对象,如临终患者、护理人员等;护理模式及伦理;心理反应和认知;老龄化。由此可见,临终关怀领域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外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对国内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心理连续性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挑战了预嘱的道德合理性,布坎南尝试通过降低保留人格同一性的心理连续性阈值来化解这一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年痴呆症预嘱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认为人格同一性并非论证预嘱道德合理性的充分条件。处于老年痴呆症早期阶段的患者能否修改预嘱中的决定取决于其当前的行为能力,而非他们与预立预嘱时自己的心理连续性程度;对于失去行为能力的人格个体与后人格个体,他们当前改变的意愿或利益仍然具有道德意义,对预嘱有效性的论证还需进一步探讨患者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地位。  相似文献   

12.
对136例无救治希望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问答式调查,旨在分析安乐死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结果,只有2.2%的患者欲选择安乐死,家属均不选择安乐死;95.6%的患者和97.8%的家属选择临终关怀或姑息治疗。因此,安乐死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心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2018年1月~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家属148例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66.67%受访者愿意为患者进行安乐死,有56.02%受访者认为实施安乐死的目的最主要是减轻患者的痛苦。影响安乐死的意愿与宗教背景、安乐死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患者本人的权利和意愿尊重、减少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等因素有显著关联(P0.05)。目前影响安乐死未能够合法化与传统文化、法律体系、患者及其家属意愿不同、违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价值观、不利于人类科技和人文精神的进步等因素有显著关联(P0.05)。人们对晚期肺癌患者安乐死的认同态度有所上升,但我国实施安乐死仍缺乏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136例无救治希望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问答式调查,旨在分析安乐死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结果,只有2.2%的患者欲选择安乐死,家属均不选择安乐死;95.6%的患者和97.8%的家属选择临终关怀或姑息治疗.因此,安乐死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1年对陕西省杨凌区农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农民的宗教与婚姻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的婚姻质量要高于非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如果夫妻双方个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越高、个人宗教参与的频率越高,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的共同宗教参与越频繁,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相信上帝在其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的程度越深,其婚姻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学生对宗教的认同、态度及相应的影响因素,采用自编问卷对167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 92%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相信宗教,高年级大学生更容易认同宗教;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较为宽容,但认识较为模糊;亲友信仰宗教情况和个人的社会信仰是大学生宗教认同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对宗教的认同和态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科学信仰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荣伟 《天风》2018,(5):58-58
临终关怀也称"安宁和缓医疗""善终服务""安宁.疗护""姑息疗法",通常是针对癌症晚期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由于物理治疗对晚期患者逐渐失去效果,反而令患者受到更多的痛苦,因此便提倡以临终关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令患者能够以安详而有尊严的姿态离开人世。  相似文献   

20.
从肿瘤科医务人员的角度探讨晚期肿瘤患者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沟通的要素。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7例肿瘤科医务人员进行团体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归纳3个主题: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态度、沟通要素及阻碍因素。参与者都认可此理念,并提出了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沟通时间、次序及内容等要素,但落实依旧困难重重,包括患者知情权与决策权受损;政策法律缺失;医患信息不对等;道德绑架。本研究将为进行干预性研究提供指导,同时对在临床上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沟通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