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4.
5.
尽管又到了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时节,但计多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大学生们仍在就业市场苦苦寻找工作。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校在就业指导时提出了“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以提高一次性就业率。 相似文献
6.
张松和靳明本是好朋友,前几天为“做好事该不该收取报酬”的问题发生了争论,俩人谁也说服不了谁,由争到吵,由吵到反唇相讥,最后竞差点动起手来。争论是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及显示自己才智的一种方式。争论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能为别人认同和接受。所以,为争论某问题而相持不下,影响团结的现象并非鲜见。那么,怎样做才能在争论中既不伤和气,又使别人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7.
张松和靳明本是好朋友,前几天为“做好事该不该收取报酬”的问题发生了争论,俩人谁也说服不了谁,由争到吵,由吵到反唇相讥,最后竞差点动起手来。 相似文献
9.
虽然“美容”这个词变得越来越时尚,但“心理美容”却少为人知。其实,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初见某人时感觉其外表迷人,但随着接触的增多,则越来越发现其魅力一般;而有的人相貌平平,但你会觉得她(他)越来越可爱,好像长相也越来越漂亮,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魅力。如何增加自己的心理魅力就是我所说的“心理美容”了。对于讲究生活品质的现代人来说,一般意义的美容可以美化自己的形象、增加外在的魅力、加强自信,而心理美容则可以加快人格的成长、张扬个性的发挥、促进自我实现从而同样增加外在的魅力。外在的美容和心理美容是相辅相成的,外在… 相似文献
10.
小凡是那种喜欢新生活的人,她想要的是一份有激情、快乐和挑战的工作,是那种从第一天开始就能知道3年后会做什么的工作。刚开始,她还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以为可以有什么奇迹发生,但干了半年,她就厌倦了不停地演算、编程,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流程,但现在找份工作真的不容易,她不能确定下份工作有这样的待遇,因此十分苦恼。其实小凡的状态是一种心理饱和的状态,所谓“心理饱和”就是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烦的、不想继续工作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词来解释的话,就是已经干腻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并时时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一旦遇上它,不要惊慌,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将它“大化小,小化了”,让它远离我们的正常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饱和心理呢?首先,从关爱自己的形象开始。或许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有的职业女性不太注重自己的形象,长期懒于保养和修饰,致使整个人从上到下都显得疲倦而憔悴。女性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中国大地上掀起一阵又一阵的不同“热’浪:诸如经商热、炒股热、房地产热;办学热;探险热;萨特热;尼采热;琼瑶热;卡耐基热;弗洛伊德热;牛仔裤热;以及迪斯科热;流行歌曲热;某影视剧热……阵阵热浪,此起彼伏、方兴未艾。这是社会生活中常有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谈“一样”——兼谈“似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样”、“似的”是什么词?在句子里出现时如何分析?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汉语教材,对此所作出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一样”和“似的”都被作为“比况助词”①,但却没作具体分析;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 相似文献
13.
心理病,又称心理障碍,在临床上一般多表观为紧张焦虑、烦恼、恐惧、气愤、易伤感、易急躁等症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越发严重,罹患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在心理学上称它为“躯体语言”)的人也在日益增多。 倩在一年前因生气后出现胃部、颈部、背部和腰部抽搐感。到过几所医院,找过多位专家看病,经过多种仪器的检查,其结果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内科、外科的 相似文献
14.
16.
17.
“把”字句中的其他状语,有时可以放在“把”前面,有时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有时既可以放在“把”前面,又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搞清这些规律可以减少我们在运用“把”字句时状语位置放错的毛病。我认为其他状语有以下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组织择业心理辅导小组对毕业生择业焦虑进行干预,考察其心理教育效果.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为测量工具.结果表明,实验组(n=18)与对照组(n=34)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差量之间有显著差异,对前测结果进行控制的协方差分析也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显著.说明研究所设计的小组心理辅导与行为治疗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案是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焦虑的有效方法,可用于毕业生择业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人类也从最原始的自然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但人在获得自由和独立之时也是以打破已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为代价的,这时人便会感到彷徨和孤独,于是使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面对这种困境,个体便会选择逃避自由,逃避自我的本性,产生破坏心理或者与其他势力相结合来打破现存的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来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困惑心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