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世纪,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并非是单纯的宗教文化传播现象。它首先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在两国既有共性,又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构成了基督教在两国传播的阻力与助力。在基督教的传播与接受方面,中越两国也存在着共性和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基督教传播的主体及其活动的方式与内容,而且表现在本地受众对基督教所持的态度及其产生的反应。上述共性与差异表明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表明两国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现代报刊起始于宗教报刊,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基督教刊物《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该刊成为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宗教报刊的创办改变了千百年来经院式宗教传授和少数人掌握宗教传播权力的局面,使宗教知识的传播实现了大众化、普及化,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从人际传播时代真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因此,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和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自15世纪传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在非洲的传播初见成效;19世纪中叶开始的殖民探险活动揭开了基督教在非洲大传播、大发展的序幕,使得基督教的影响逐渐遍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基督教的非洲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其在非洲的传播,并使之成为非洲第一大宗教;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非洲基督教呈现出快速发展及多样化的特点。目前,非洲是世界基督徒人数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与此同时,以五旬节—灵恩派为代表的新宗教运动成为当今非洲基督教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其中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同时,非洲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全球化及世俗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或许是引发这种现象的更深层次因素。从对非洲基督教历史与现实的梳理中可以看出,植根于非洲文化的土壤是基督教在非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北京地区部分高校为例,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对大学生中基督教团契的组建和发展、内部结构、主要活动、运行基础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团契已成为大学生基督徒宗教生活的主要形式,是基督教在大学校园传播的重要基地,建议高校和党政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曾经在中亚地区传播一千多年。从历史视角来看,基督教先后以聂思托里教、罗马天主教、俄罗斯正教等形式向中亚地区渗透。由于这块广阔的草原通常都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各民族间长期争夺,使这里无法产生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各种宗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使得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受到其他宗教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由于基督教教义的玄奥晦涩,及其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使其很难对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产生较大吸引力。尽管如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梳理出基督教在中亚传播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无神论》2021,(1):33-38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科学史中很有争议的主题。非基督教运动期间,反基督教思潮和科学思潮促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与宗教论战。在论战中,"非基督教"学者与"护基督教"学者围绕"宗教是否违背科学精神""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发展"和"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进步"三个主题展开激烈争论。论战加速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教会教育的世俗化,强化了"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其影响一直至今。  相似文献   

7.
《原道》2017,(1)
经典世俗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中国乡村基督教传播现象。具有多维形态的基督教不仅蕴涵"人—神"结构的精神信仰体系,而且包含"信徒—教会"结构的地缘信众网络。在传播过程中,信徒在精神层面的超越性体验和对教会组织的集体归属合二为一。嵌入熟人社会的教会组织实现功能延展,发挥出生活互持、生产互助、纠纷调解等社群功能。基督教不仅为信徒提供了超越性的意义世界,而且提供了具有独立评价体系和交往规则的关系网络,成为一种"社区性宗教"。基督教迅速传播反映出结构转型背景下村庄社会竞争加剧;村庄非正式规范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和执行,针对弱势群体的越轨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弱化,村庄公共品供给不足。需要将宗教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切实解决宗教传播反映出的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消极影响应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的高度关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控制和治理。本文通过对某些高校的问卷调查,对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人群进行数据分析,重点研究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消极影响,基本得出结论:消极影响主要潜存于精神层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身心等不同程度的被侵蚀,并派生着潜在隐患,更有甚者,利用宗教传播进行宗教渗透更具破坏性和杀伤力,有效遏制基督教的迅速扩散是当前一项迫切而又首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对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中的宗教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近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j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宗教热的逐渐升温,宗教在高等院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特别是基督教汉语神学运动,进入大学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在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海外基督教势力成为传播福音的主要力量。校园基督教传播隐性方式是进入教学领域进行文化宣教。这样扩张态势的传教中。大学生基督教徒出现比较快的增长趋势。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已经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上当前的工作日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抵御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儒教分为广义儒教和狭义儒教。广义的儒教是指在新世纪有关以儒家的一些基本观念为信仰的传播活动,包括现代宗教意义上的"儒教"、读经运动、儒家的宪政运动以及全球文明对话等问题。而狭义的儒教是指儒家宗教(confusicion religion),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具有同等的性质,其演化形式还有国教和公民宗教。在此处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儒教,即儒家宗教或建制化的儒教。在新世纪,儒教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儒教是否具有超越和神圣的维度;第二,儒教是否能对现代性的问题有所回应;第三,在实践上,儒教应该如何重建。当考察了有代表性的重建模式后,我们发现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这就将现代性局限于"西方的现代性",理解有所偏狭,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种更高的视域——当代视域。  相似文献   

11.
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杜威和罗素的学说风靡一时,对当时文化思潮有重要影响。他们在宗教方面的言论,特别是针对基督教的看法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效果。杜威与罗素都是无神论者,与杜威相比,罗素的反基督教立场更为鲜明。他们的宗教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者对宗教的看法,同时,也受到了赵紫宸、徐宝谦等基督教学者的批评。杜威和罗素的宗教观引起那个时代与今天的学者们思考和争论这样几个问题:"信仰"的内涵应如何界定;宗教活动与政治运动在性质上有无相关性;怎样评价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对英国伦敦会案卷中所藏之梁发1830年《日记言行》手稿(约四万字)进行校订、整理与解读,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其作为稀见史料在十九世纪早期汉语基督教文献结构中的位置与意义。作为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助手或"中间人物",梁发撰写的这本历时八个月的日记事实上乃是一部工作"日志"。在日志中,梁发围绕1830年"科举分书"活动的前后进行展开,不仅对宗教小册的撰写、印刷、分发情况有详细记载,且亦多处提及其自身的宗教活动,包括对宗教书籍的阅读、讲授,并涉及基督教与中国南方本土信仰的对话与辩论。这份日记材料所反映出的宗教观念思想还可以为研究梁发《劝世良言》作品的形成提供互证。  相似文献   

15.
<正>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镇江,是中国历史演变的重要舞台。这里,长江运河交汇,南北文化交融,大江大河,有山有水,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是一座典型的滨江山林城市。从元代开始,基督教就在镇江扎营生根,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镇江是中华基督教传播史研究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基督教在元代镇江的传播元代基督教在镇江的传播,是中国基督宗教传播史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移民宗教研究有助于解释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近代广东移民与广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探讨了移民对基督教在广东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域外广东基督教移民社区形成过程、域外广东基督教文化的主要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等问题。研究发现,借助移民社会网络,近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生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发展为一个联系海内外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17.
移民宗教研究有助于解释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近代广东移民与广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探讨了移民对基督教在广东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域外广东基督教移民社区形成过程、域外广东基督教文化的主要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等问题。研究发现,借助移民社会网络,近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生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发展为一个联系海内外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武定县是边疆民族地区宗教活动在农村的一个新典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该县宗教活动“非正常化”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形成有组织、有规模、“本土化”的“非正常宗教”:二是正常教会组织中不正确的教义理解和传播、不正常的行为模式和信教群众不健康的文化影响和宗教期待。同时.基督教传播中正常的活动与策略.在贫困落后地区也会对农村基层组织、基层政权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一是由文化教育活动延伸至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边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条件下.往往影响当地民族群众的人心向背.构成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政权的一项挑战;二是一定区域内的宗教文化氛围形成后。不利于当地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这些新特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必须充分立足现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点.不断探索把民族信教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相结合、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般人认为,英国是一个传统保守的国家,基督教是其主要的宗教,其它宗教很难传入并生根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在英国并行存在,而且佛教有上升发展的趋势,学习、信奉和研究佛教的人越来越多。本文想就英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现...  相似文献   

20.
集缀观点     
●尚九玉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指出,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基督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以荣耀神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