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作为"相距最远的两个哲学家"近几十年来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相遇。以马尔库塞、吉登斯和温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分别从正反两面将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理论推进到政治哲学的论战中,进而构建了"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对立"的论调。作为理论延续和呼应,不同学者为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挖掘出三条可能性线索:第一,在实践、认识论和资本主义生活形式等问题上对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进行相互阐释;第二,指认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政治上是保守主义的隐性同谋,因而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排斥;第三,透过葛兰西的挚友斯拉法这一中介,马克思主义可能促成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转向。其中也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对维特根斯坦"遵守规则"问题的误读,以及对一个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共享的重要学术贡献的忽视,即:面对实证科学的侵蚀,捍卫社会科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4月8~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哲学国际研究中心、国际维特根斯坦学会和中国维特根斯坦学会主办的"心理概念:维特根斯坦论心理现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主题聚焦于重新考察维特根斯坦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从当代哲学的视角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怡 《哲学研究》2012,(7):46-49,57,128
<正>近些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在维特根斯坦思想研究中,逐渐关注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特别是试图从当代哲学的视角解读他的语法概念的思想内容。(Forster;陈嘉映;韩林合,第11章)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维特根斯坦对"语法"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格,而如何理解其"哲学语法"概念,实际上意味着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经常被忽视的"注意"现象,并论证: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注意"既不是对内在状态的指涉,也不是对外部对象的直接指称,而是在各种情景中的多义现象。维特根斯坦关注的是"注意"这一语词在各种情景中的使用方法和规则。这一进路不同于当代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进路,为我们理解"注意"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哈克在1972年就曾指出,维特根斯坦原著的译者在为这两个概念提供充分恰当的英语译文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为了符合英语表达的需要,英译者们选择的译法并不系统化,因而部分地掩盖了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著作中的重要性和广布性。因这两个概念最充分地表明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故只有在译文选词上保持一致性才能抓住维特根斯坦在他遗作的不同部分中或在他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时其意义的关联性。另外,"可综观表象"是维特根斯坦欲借助其数学哲学阐明的又一重要概念,是他一生努力而未完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注重语境或周边环境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共同的特点。这一特点提示出哲学探索与对象化研究〔例如语用学等科学研究〕的区别。与奥斯汀相比,维特根斯坦更明确地意识并坚持这一区别。"周边环境"有多重含义,本文特别考察了"语义条件"和"感知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7.
摩尔用"我知道这是一只手"来反驳怀疑主义者对外在物理对象存在的怀疑,这在哲学史上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更加有趣的是维特根斯坦对这件事情的评论和处理,它们集中在维特根斯坦最后阶段的著作——《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对摩尔反驳的前提、结论,以及摩尔与怀疑主义者的共同预设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澄清了人们在搞哲学的时候对"怀疑"和"知道"的误用,这和他希望把词语从形而上学的"使用"下降到日常使用的日常语言分析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伟大的分析哲学家,但是一生与宗教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维特根斯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所受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维特根斯坦与宗教(基督教)的联系;第二部分从“关于宗教的本质是否可以言说”、“为什么会有宗教?”“宗教与激情”、“上帝是谁?”“信仰上帝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意义”等五个方面分析和评论了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研究属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学哲学的范畴,将主要探讨其中"内在关系"这个概念的含义。全文的讨论将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面相观看"的评论开始,结合对一些外国学者相关研究的批判,进而澄清"内在关系"这一独特概念的含义,最终试图得出如下结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是从语法角度来谈论"内在关系"的;它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关系",但可以为我们处理很多与心灵有关的哲学问题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提出了知识研究的"强纲领"后,D.布鲁尔致力于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解读。借助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布鲁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早期知识论思想中的缺陷,并精致化了其对知识的社会性的论证。基于对语言游戏理论、意义有限论与规则遵守等思想的阐述,布鲁尔对意义决定论与逻辑必然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社会性是知识的首要属性。尽管布鲁尔的知识论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但是布鲁尔基于社会学视野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发掘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当代价值,尤其有助于发掘维特根斯坦在社会哲学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顾乃忠 《学海》2012,(4):161-166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中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它对以统一性、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文化的既反对又坚持。而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维特根斯坦的情感和理性的对立导致他的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第二,维特根斯坦所赋予的哲学功能与他所认定的哲学本性的背离使文化处于变与不变的两难境地;第三,维特根斯坦对共相、本质的实在论的和非实在论的双重理解,导致他对本质主义的既反对又坚持。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的内在矛盾实际上是他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 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 ,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对误解的澄清 ,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 :( 1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 ,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 ,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 ;( 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 (语言游戏观 )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 ,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 3) (至少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卞敏 《学海》2014,(2):197-200
<正>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古代的本体论阶段、近代的认识论阶段和现代的语言哲学阶段。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许多人看作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与思维方式的革命,即从近代哲学"可以认识什么"的问题,转换为语言哲学"可以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轮会议通知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中山大学哲学系将于2015年11月14—15日在广州举办一次维特根斯坦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我们将邀请国际和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相关哲学问题。欢迎您参加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前,分析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蒯因以前和蒯因以后的时期。前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1)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2) 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3) 维特根斯坦后期和牛津语言哲学派。后一时期以蒯因和戴维森的新实用主义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尽管维特根斯坦"生活形式"概念的通行解释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必须把它解释为镶嵌在某一社会中使用的多面相语言游戏的各种文化体系。但这个解释真的符合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观点吗?为此,本文将考察维特根斯坦手稿中对"语言游戏在人类生活中的嵌入"的论述。从那些论述中我们很可能发现,"生活形式"对应着"多种不同的生活形式"。事实上,"生活形式"概念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于"镶嵌着语言游戏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的第二部分提出了面向观看及其周边问题,伴随面向观看的其他哲学问题还包括其对"面相"、"面相盲"等概念的分析,以及他对"看"与"看成"等概念的区分。大致上,哲学家们对上述相关问题的分析大都集中在现象学以及美学等领域;本文试图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概念考察"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与其他角度的研究互相补充,共同增进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理解。而面向观看与语言游戏中概念框架之间的紧密关联也在本文的分析中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两位哲学家一次"意味相投"的交谈和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浓厚兴趣,把我们的视野锁定在"不可说的"问题论域上。冯友兰要用"负的方法""讲"出"不可说的"形而上学世界,而前期维特根斯坦则以"沉默"的方式待之。我们认为,前期维持根斯坦的"不可说"论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传统的"客观实在"基础之上的,而冯友兰"负的方法"是建立在中国哲学传统的"体验的存在"之上的。这也意味着,是否承认"体验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合法地位,将决定着冯友兰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不同路向以及所彰显出的中西哲学精神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张巧 《心理学探新》2016,(6):483-489
维特根斯坦自诩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批判也贯穿始终。联系维氏整体的哲学思想,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弗洛伊德建立在"自由联想"方法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是某种"表象-本质"的理论模式;"无意识"和"意识"的理论建构属于语法误用;原因和理由的混淆导致其理论只是某种"说服"的伪科学。因此,弗洛伊德思想体现了维特根斯坦所称的坏的思想风格,对弗洛伊德的批判正体现了维氏对"坏的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研究基本走势简析(上)张学广(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部710061)近半个世纪以来,维特根斯坦(以下简称“维氏”)的思想及其传奇式的经历和个性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广泛兴趣和讨论。研究他的论文和专著可谓汗牛充栋。概而言之,国际维氏研究经历了如下四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