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经传研究·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金景芳(1.1)读帛书《周易)连劲名(1·8)《周易》盔法原无“之卦”考〔美〕夏含夷(1·15)《杂卦》不杂说王兴业(1·20)《杂卦》论萧汉明(2·24)《三坟易》卦序初探王兴业(3.21)从观象系辞说到《乾》卦之取象刘正(3·34)谈《革》卦的解释和贡献喻周振甫(4·9)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王新春(4·40)河图洛书解常光明(全即)“利建侯,新解李衡眉(4.61)《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 (美)成中英(5.1)帛书《系辞》浅说 一养论揭传》的编纂夔通戛(。·ls)《周易·咸卦》解刘夭中(5·22)《周易·说…  相似文献   

2.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章,传世及出土之《论语》各版本的文字歧异比较严重。尽管数处异文以通行本为优,然各本"民信之矣"中的"之"字当为"已"字之误,只有易"之"为"已",方可令全章豁然顺畅且前后照应。前修时贤围绕"子贡问政"章"足食"、"足兵"和"去食"、"去兵"的含义,"足食"、"足兵"与"民信"的关系,以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意蕴所阐发的见解,各有得失。这些见解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孔子答子贡问政的本意,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帛书《周易·习赣》六四爻原释为"■"或"■"的字当释为"詄",与传本《周易》作"贰"者乃音近通假;六四爻断句当为"尊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今本的"簋贰用缶"当从帛书本作"巧(考)詄(抶)用缶",谓用缶敲击之以节歌。秦汉间儒生传《易》多误读字句,致使文意不可通讲,帛书抄写亦多错别字,需根据出土文献详细考究其用字源流,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对帛书《系辞》前半部分的解读,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及出土资料,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进而,由帛书《系辞》所释之义,结合汉初历史背景,参照汉魏诸家易说,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帛书《系辞》以"马"代"象",当源自古《易》图,是"马龙出而大《易》兴""法之画八卦"的"马图""马龙"之简称;帛本"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今本为适应"独尊儒术"后皇权"官学"的新身份,改"众人"为"圣人",当以帛本为是,证明今本《易传》经过了汉初修订;今本《系辞》多出"冶容诲淫"一句,考前后文义及所释经文,应是当时整理今本《系辞》的儒生们之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5.
通行本和<集解>本蒙卦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中的"告",帛书本和汉石经皆作"吉".自帛书<周易>出土以来,有许多学者开始脱离传统的看法,而越来越倾向于以帛书本和汉石经的"吉"字作为正解.然而.从蒙卦卦辞的文意来看,还是以作"告"字是;从赞同以帛书作"吉"为长的各种观点来看.他们其实也并没有提出可以站得住脚的论据.虽然帛书<缪和>的确已将蒙卦卦辞的"告"解作"吉"字,但这种解法实际上是对蒙卦卦辞的篡改、曲解或误读;就笔者有限所见,在各种主要传世文献中,至少从西汉时代起,就基本上是将蒙卦卦辞解作"告",而非解作"吉"的.说明作"青"解读的帛书本和汉石经本并非主流版本.  相似文献   

6.
<正>徐强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全书254页,22.8万字,大连市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出版。全书分为五章,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出发,以帛书《易传》如何诠释《易经》为主线,分别就帛书《易传》的成书年代及学术定位,由"占筮"到"德义"的诠释视野转换,阴阳、刚柔、文武及天地之义等概念对帛书《易传》解《易》的影响及其自身含义的变化,帛书《易传》诠  相似文献   

7.
帛书《要》篇的"万勿润"当读为"万物屯",也就是"万物化生"之义。依据帛书《要》篇的异文,《益》卦上六爻辞的"立心勿恒",只能解为"位心勿恒"。"赐缗■□之为也"是说我将"易筮""之为"视为昏乱。"察其要者"之"要",当训为要妙,精深微妙。"其要",指孔子"老而好《易》"的要妙,也就是本质。"纣乃无道"句之"乃"当读为"仍",在此应训为一再、频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9.
(姓名后、圆点前的数字为期数,圆点后的数字为页码) ·简帛易研究·再论马王堆帛书《系辞》中的“马”……………………………………………………………连劭名(3。35)王家台秦简“易占”与殷易《归藏》………………………………………………………一一”梁韦弦(3。38)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丁四新(3‘44)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一…………………………………………………一·‘[港]邓立光(4。40)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刘彬 《管子学刊》2004,(2):66-70
本文通过对帛书<要>、<管子·五行>、<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魏相传>及<汉书·艺文志>等文献资料的考索,初步梳理了早期阴阳家的源流和一些特点,发掘了其在象数易学史上的贡献.认为,早期阴阳家出于古代史官.在史官那里,已达到了象数易学阶段,他们已有了以卦与岁时相配的"卦气"说.早期阴阳家承其做法,以六卦与"五时"相配,纳入五行,而有富有特色的"古五子"的"卦气"说.文章指出,史官是<易>之"古义"的主要掌握者,后来早期阴阳家、道家、儒家等所传习的"卦气"说等象数"古义",当皆本之于他们.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注释史上,援引《易》之经传以注解《论语》,是汉晋时期《论语》注释的突出特色。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援《易》注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分类及其各自特征,并通过考察援《易》解《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进一步加以补证。深人探讨汉晋《论语》注中的援《易》注经及其所彰显的时代风貌,并从中管窥孔子形象及其流变,既能显微出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的学术传承及其转向,更可对后者的中心问题——圣人观及其玄学家所发挥之玄学新义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婚检看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生为当事人进行婚检,当发现其中一方患有性病等疾病时,告知是否会涉及到隐私权与知情权的问题,就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学校群体性癔症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瑞丰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5):96-97,115
从安徽泗县疫苗事件出发,结合文献分析,作者阐述了群体性癔症的特点、发生的一般过程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256名10~12岁儿童为被试,采取规则评估方法探讨了儿童在平衡秤任务上的规则使用类型及其年龄特点,并尝试使用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对此加以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1)除了Siegler所谓的四种规则和补偿规则以外,儿童还使用了规则ⅢA和距离规则,其中规则ⅢA并不特指单一的规则,而是代表儿童在掌握了规则Ⅲ之后向更高级的规则Ⅳ发展的不稳定期和过渡期;(2)10~12岁儿童中使用规则Ⅲ的人数显著多于使用补偿规则的人数,对此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能够提供较好的解释;(3)规则Ⅰ仍是10~12岁儿童使用的主要规则,并非Siegler认为的主要是4、5岁儿童使用此规则.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背景,以哲学和生态审美理论为起点,提出了"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医学人文回归的内容及其与医学审美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术性和现实性两个层面,针对我国存在的医学人文缺失的现状,分析了以"三观"(生命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观)为基础的人文信仰的内容、功能与意义,以及如何从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审美视角出发,运用美的规律去改善、丰富和提升医学人文关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纬书是相对经书而言的,因此,纬书中有很多内容是阐发和解释经书的。《易纬》是纬书的一种,对《周易》经传阐发和解释也是《易纬》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内容阐发上,其对《周易》的起源、作者以及乾坤二卦和象数等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在经文解释上,其对《周易》的经文作了直接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易纬》与汉代其它易学学派不同的易学观。  相似文献   

17.
从卦爻辞的内容看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卦爻辞的形式和内容,我们把它分为三类;直接表述吉凶等断辞的;记述象占的;单纯纪事,无吉凶等断辞的。从性质上来说,《易经》是一部老皇历式的著作。卦爻画表示的是日历。直接表述吉凶的卦爻辞记述的是时日占候。记述象占的卦爻辞表述的是一些行为禁忌,其中的某些卦爻辞也应和时日有关系。单纯纪事的卦爻辞情况则较复杂,有些卦爻辞可能是祈使句,表示此卦爻所当时日内应做某事,有些则是记述的某时日内“名人”“名物”的事迹,供后人参考,有些则可能是些“半拉子工程”。  相似文献   

18.
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现实目标和永恒理想。在西方文化史上,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正义思想,它们构成了西方绵延古今的正义观变迁史。真正的正义理论应该是对人类生存,发展与完善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与表达。这一理解即是我们正确评价西方各种正义观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科学合理地建构中国社会转型期正义理论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eature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not only adheres to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is also the Chinese road of development during global modernization, the path to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 Throug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now displays a brand-new form and its unique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on the global stag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modern times, and reveals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solving the “mystery of figures” ; explores the Chinese nation’s ideological progress during modernization since modern times to show the thought development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achieved by analyzing the “mystery of thought” ;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to demonstrate the guidance on values provided by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explaining the “mystery of values” ; and studie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to tap into the rich significance and institutional underpinning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and pioneered practical innovations in the above aspects, which formed its powerful guidance in ideas and values, the underpinnings of the systematic structures and institutions, and created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ushes forward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wards modernization, advances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long the right track, builds a new for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shap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ontemporary human culture.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大量的调查、访谈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幼儿心理压力的问题,并对幼儿心理压力的来源和表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幼儿身边存在很多压力事件;幼儿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6个方面:父母、老师、环境适应、同伴关系、功课学习和其他;幼儿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理上的反应、行为上的反常、情绪上的变化和个性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