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机抽取8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采用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探讨了激活水平和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随机呈现条件下,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显著低于分组呈现条件,但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在两种条件下无差异。(2)在高激活水平条件下,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明显低于低激活水平条件,但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在两种激活条件下的差异不够明显。这表明,呈现方式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有显著影响,而激活水平的影响则不显著。由此可知,人们的记忆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因内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词表呈现时间与呈现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paradigm),考察了词表项目的呈现时间与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受到学习阶段词表项目的呈现方式的影响,表现为所有项目随机呈现条件下的错误再认明显低于分组呈现条件,尤其是在20ms的随机呈现条件下,观察到了对关键诱饵的最低错误再认率。说明在对词表项目的编码阶段产生了对关键诱饵的连续激活,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则是基于连续激活的不断累积的结果,当词表项目的随机呈现阻断了连续激活过程时,便会有效降低错误记忆效应。而且,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均发现了错误记忆效应产生中所伴随的强烈主观体验,证实了错误记忆是一种强大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DRM范式探讨测试阶段启动导致的错误记忆现象。实验一采用传统"测试诱导启发程序"探讨关键诱饵前词数以及关键诱饵前词是否启动关键诱饵对错误再认的影响。实验二改进传统"测试诱导启发程序"排除反应定势影响下进一步考察实验一两自变量对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的影响。结果表明:(1)测试阶段的启动确实对错误记忆有影响,关键诱饵前呈现6个词比呈现3个词引发更多的错误记忆,但是比起学习阶段的语义联想激活测试阶段的语义启动效应很微弱,关键诱饵前呈现启动词与非启动词对错误记忆影响不显著。(2)在排除反应定势后的不确定条件下,"赌徒谬误"心理对被试判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真实记忆一样,错误记忆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正性心境下,个体会有更多的错误记忆;(2)个体对负性刺激更易产生错误记忆;(3)错误记忆存在着心境一致性效应。这些研究结果在临床治疗和司法鉴定等方面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1)避免心境一致性效应;(2)根据心境状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3)移植负性错误记忆治疗成瘾行为;(4)根据情绪体验辨别记忆的真伪。未来的研究在深入探讨情绪影响错误记忆的理论机制的同时,可以立足于两者的交互作用进行更多应用性的研究,以扩大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DRM范式下,通过操纵加工水平和呈现时间,考察它们对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工水平对错误记忆没有影响,随着对词表加工水平的提高,错误再认率差异不显著.而加工水平对正确记忆有显著影响,不同加工水平间的正确再认率差异极其显著.错误记忆与正确记忆在加工水平上表现出了分离.在较慢呈现时间下,呈现时间对错误记忆和正确记忆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7.
错误记忆指的是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目前,针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多集中于视力正常的人群。国外近年来有针对视障人群错误记忆的研究认为,在听觉学习情境中视障成人有更好的真实记忆和更低的错误记忆。目前对于盲生的错误记忆特征尚缺乏研究。而盲文摸读作为视障人群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对视障人群的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尚未有研究者关注。本研究以初中盲生和视力正常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RM范式,发现被试采用阅读学习(盲生摸读盲文,视力正常学生阅读屏幕文字)和听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下,都发现被试身上存在稳定的错误记忆;盲生的错误记忆显著低于视力正常学生。在摸读学习方式下,盲生真实记忆好于听觉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索不同自尊水平的初中生在无同伴压力或有同伴压力下完成记忆任务时,产生的关联性错误记忆情况.方法:使用自尊量表(SES)从78名中学生中挑出高自尊和低自尊学生42人,采用错误记忆研究的DRM范式,探讨自尊、同伴压力对关联性错误记忆的影响.结论:(1)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高于有关项目和无关项目,有关项目的错误再认率高于无关项目;(2)自尊和同伴压力对关联性错误记忆会产生影响,高自尊和低自尊被试在有无同伴压力条件下对三种未学习词的错误再认率有所不同;在有同伴压力条件下,三种未学习词的错误再认率在高自尊被试和低自尊被试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产生了记忆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认知考试焦虑量表从550名高一学生中筛选出75名不同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运用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DRM范式)诱发错误记忆,考察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1)DRM范式能有效诱发个体对未呈现的关键诱词产生错误记忆;(2)中等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产生的错误记忆最少;(3)高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在高唤醒情境下对关键诱词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中、低唤醒情境下的个体。使学生保持中度考试焦虑能减少错误记忆,提高认知成绩。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纸笔呈现和视频显示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b,VDT)呈现两种形式,探讨了认知方式与文章标记类型对文章阅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1)文章标记对不同认知方式的读者影响不同,无论有无文章标记,场独立者对各类信息的保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文章的宏观标记能够使场依存者的阅读指向发生改变,场依存者会更加注意与标记有关的内容; (2)呈现方式对文章信息的保持量有显著的影响,纸笔呈现方式下,被试的信息保持量明显好于VDT呈现方式; (3)在VDT呈现条件下,场独立者对主题性信息的保持量显著高于场依存者. 相似文献
12.
内隐记忆研究的实验方法探索:启动效应计量方法的改进思路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验鉴定了常规的启动效应计量方法的有效性程度,并为客观地计量启动效应,创用了“超意识广度法”、“二次比较法”等.结果发现:(1)如被试数量较少,以不同补笔率为“基线值”所求得的启动效应之间发生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存在;(2)超意识广度法能克服“阈下呈现刺激法”“分散注意法”的不足,为内隐记忆提供有利的识记情境;(3)“二次比较法”能为正常人内隐记忆的存在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证据,并能客观、精确地计量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发现启动效应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及预诱发提取策略的关系.实验Ⅰ表明在不同的建阈值的判断任务之后,语义启动效应随启动刺激呈现时间的减少而减小,但减小到某一值后又开始增大,而重复启动效应则随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而增本,但增大到某一值后又开始减小,这一结果为证明中心──周围提取假说(Carr,1990)提供了证据.实验Ⅱ的结果是:在相同的提取策略下,启动效应随启动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无意识知觉加工的作用;而在相同的呈现时间下,提取策略对启动效应的作用受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长短的制约:当呈现时间达到或超过某一值时,提取策略导致启动效应是“U”型,小于该值时,提取策略则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意志与意识对记忆的交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加工分离程序,研究了编码和提取时不同意志和意识水平对部首补笔的影响。结果发现:除编码阶段和提取阶段的意志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之外,同一阶段和(或)不同阶段的意志和(或)意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或非常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意志和意识两个因素对记忆存在复杂影响,在记忆研究中应关注意志因素的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记忆的状态依存性。 相似文献
15.
启动效应与技能学习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字母光点和追踪旋转任务,分别对31名和32名大学生进行启动和技能学习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两种任务内,被试的启动和技能学习存在相互独立的关系;在追踪旋转任务中,练习的频率对启动和技能学习都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 comparison to neutral stimuli, false memories for high arousing negative stimuli are greater after very fast presentation and limited attention at study. However, full compared to limited attention conditions still produce comparably more false memories for all stimuli types. Research has also shown that emotional stimuli benefit from a period of consolidation. What effect would such consolidation have on false memory formation even when attention is limited at stud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ast presentation on false memory production for negatively-arousing and neutral items over time using the DRM paradigm. Sixty-eight participants studied Negative and neutral DRM lists with fast or slow presentation conditions. Half completed a recognition test immediately and half completed a recognition test after one-week. Results revealed that, for fast presentation, negative critical lures increased after one week and were comparable to negative critical lures in the slow presentation encoding conditions. Neutral critical lures in the fast presentation condition did not change and remained lower compared to the slow presentation condition. These findings are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that arousing negative false memories can increase over time when attention at encoding is limited.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客观觉察阈值作为启动刺激呈现时间、以数字(阿拉伯数字)和数词(以中、德两种文字写出的数词)为刺激比较研究了在掩蔽刺激条件下中国与德国被试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被试的启动效应显著,在德国被试中未发现显著的启动效应;2)除数字—数字刺激组外,中国被试的启动效应显著地大于德国被试;3)中国被试的数词—数字刺激组比其他三个刺激组产生的启动效应大。我们从无意识加工特征、构词法的差异以及并行—连续加工理论的观点对上述结果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Datin Shah 《Memory (Hove, England)》2018,26(2):269-276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ole of attention at retrieval on the false recognition of emotional items using the Deese–Roediger–McDermott (DRM) paradigm.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vided attention at test increases false remember judgements for neutral critical lures. However, no research has yet directly assessed emotional false memories when attention is manipulated at retrieval. To examine this, participants studied negative (low in valence and high in arousal) and neutral DRM lists and completed recognition tests under conditions of full and divided atten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divided attention at retrieval increased false remember judgements for all critical lures compared to retrieval under full attention, but in both retrieval conditions, false memories were greater for negative compared to neutral stimuli. We believe that this is due to reliance on a more easily accessible (meaning of the word) but less diagnostic form of source monitoring, amplified under conditions of divided atten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