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洛赫被誉为20世纪“乌托邦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哲学一马克思主义范畴,乌托邦远没有限定在社会领域里,它也存在于艺术中,特别是存在于受表现主义影响的诗人和画家中。具体的乌托邦是一种斗争原理、一支社会力量,它预示政治上的未来远见、新事物的未发现状态。更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不仅照亮未来,也照亮当下。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应传播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2.
恩斯特·布洛赫的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纪念报告,也是一部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这份报告中,布洛赫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的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某些"实质性缺陷",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奴役性实践",划清了前苏东"官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根据布洛赫的评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个别结论已不再有效,但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异化理论"、"现实的人道主义理念"等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3.
俄国没有参与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俄国出现了绝对的沙皇主义、独裁、恐怖、个人迷信和警察国家.斯大林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面目全非,损害了马克思本人的形象.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危机理论已宣告无效,马克思主义中依然有效的是辩证法,即矛盾学说.资本主义矛盾可精确地理解为总体异化、自我异化.继承天赋人权遗产将决定共产主义的自由面孔.直路的矫形外科是社会主义的最紧迫的任务,而人道的社会主义包含有作为最高人权的直路.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而是具体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圣经文学中的“苦难与压迫”,布洛赫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宗教革命论;通过探索圣经文学中所承载的“具体乌托邦”,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无神论;通过启用圣经文学中蕴含的“希望原理”,他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理想论。以此,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他活用圣经文学经典,不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宗教观,而且创新发展出了以“预先显现”为核心的理想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追溯了布洛赫从求学到流亡,从东德到西德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他与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萨特等同时代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1949年回到东德。1956年以后,布洛赫受到东德当局的批判,被指控为“偏离分子和修正主义者”。1961年布洛赫移居西德。布洛赫承认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他强调自己是完全站在马克思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出现,而他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的乌托邦概念而已。乌托邦不仅是哲学-艺术范畴,也是我们时代的政治范畴。乌托邦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意味着探索现实事物的客观可能性,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具体的乌托邦导向一种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道的世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权成为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王英 《现代哲学》2006,(5):33-38
迈斯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分析理论的一部名著。他恢复了毛泽东思想中的乌托邦主义内涵,并采用“民粹主义”的方法论解释中国革命。他通过“乌托邦主义”来分析毛泽东追求美好未知世界的热忱,并对后毛主义时代的反乌托邦性质作了深入透彻的考察。这对我们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今日的中国社会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以来德国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希望的哲学、一种具有乌托邦主义色彩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在实践中改变这个非正义的世界,才是未来乌托邦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弥赛亚”的变革及其对现实的否定性批判,还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从事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的现实化,抑或是在追溯天赋人权时对尊严、道德和自然法的人道主义阐明,无一不彰显了布洛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持有的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以及他对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在伦理价值问题上的固有论述方式,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将人道主义理想视为超越现实意识形态的道德形式,并将之置于希望的乌托邦之中,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3年和2005年,俄罗斯著名学者奥伊泽尔曼教授先后推出两部姊妹篇著作<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以及<为修正主义正名>,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反思视角,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省察和自我批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包含有乌托邦主义的因素",以及"还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以历史公正"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张蝶 《现代哲学》2015,(2):28-32
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的不可能性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性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的可能性。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性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一的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的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的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的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相似文献   

10.
江南三部曲也被评论家称作"乌托邦三部曲",这固然是对先锋作家回归到建构性的历史叙事的褒扬,但是这个乌托邦最终能具体到哪些人,其具体呈现美学形态还是政治形态,这些显示作家思想行进深度的话题,却鲜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家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基本上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色彩。然而,相比海德格尔在诗意的追寻中向古希腊的回归,马尔库塞乌托邦终结论具有明显地向未来可能性探索的理论勇气。造成他们这种明显的理论差异的原因是: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既贯通整个人本主义美学家的浪漫主义气息,又沾染了德国美学家的气质,更关键的是,他的理论生成的社会语境决定了其美学思想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7,(6)
詹姆逊通过社会总体性思想,运用认知图绘的概念从空间化的角度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从而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的诉求。由于舍弃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批判线索,这种试图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诉求最终难脱美学乌托邦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黄小惠 《学海》2011,(3):166-169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詹姆逊最为明确地高举起乌托邦旗帜。他继承了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将总体性思想内嵌其中,并且始终把乌托邦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来建构,因此他的乌托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维度。乌托邦的本质是政治无意识,借助总体性方法,乌托邦实现对社会历史总体性的揭示;而乌托邦的政治功能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中得到充分凸显。  相似文献   

14.
"乌托邦"是人类对现实中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社会理想的一种总体性构想或设计。通过对中西乌托邦观念的比较研究,以此作为理论契机折射出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补充与对话,在"历史的终结"乐观主义背后的现代性之隐忧中,尤为凸显其意义。在文化领域引入乌托邦,从中发现和吸取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使人类的现代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布洛赫重申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他来说,唯物主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唯物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一开始就包含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最伟大业绩多半是唯心主义思想家完成的.暴力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国家乃是暴力的潜力本身,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无暴力的、和平的过程.被压迫者的革命运动依然存在,大学生运动不会消亡.无神论与基督教并不是二者择一的问题,无神论与基督教的对话也不是一场徒劳的对话.世界过程本身处于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尚未被获取,但也尚未被挫败."已知的希望"取决于把科学投入于希望的国度之中.存在第二真理,即乌托邦的-具体的真理问题,这是真理所固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郑湘萍  李绍元 《世界哲学》2007,(5):79-82,90
约翰·罗尔斯认为,万民法是一种关于权利和正义的原则和准则,是用于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中的世界正义,现实乌托邦学说则是一种走向世界正义的合理的政治总念。罗尔斯的现实乌托邦学说兼有普世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双重特征,始终飘摇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表现为一种新自由主义式的带有现实关怀的国际道义主义。  相似文献   

17.
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鸟托邦”一词的双关含义入手,结合东西方哲学文本,阐述了乌托邦的历史传统、身体的哲学概念、身体和方位的关系等,说明身体构成我们主观体验的中心,并确立我们在世界中的空间坐标。同时,作者结合自己在日本研习禅宗的经历,描述了成功的坐禅体验,此时的身体在最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并把自身隐没到更广泛的行动中去。总之,乌托邦式身体(the utopian body)是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之地,这也是作者身体美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俄罗斯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中,宗教与乌托邦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存在,它们共同将人性的生命与外在的世俗造成一定程度的疏离。俄国文学史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美"与"神"的较量,即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的某种角力。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充满矛盾的果戈理与白银时代起奠基作用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二者的文学思想与具体创作,鲜明体现了宗教与乌托邦的角力。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到来,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引导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变为一种现实。在1922年的"哲学船"事件之后,"美"与"神"的乌托邦似乎与社会乌托邦格格不入,侨民文学与苏联新文学的相互诋毁便是二者交锋的证据。此后,随着社会乌托邦落到实处的理想破灭,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以后现代性为主导的时代,一个解构乌托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伯曼与马克思的根本不同在于,他虽然批判资本主义的虚无主义,但不是把共产主义看作虚无主义的克服,而是看作一种虚无主义的变种,从而提出"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一词。伯曼的主要问题在于,他过分强调马克思的现代主义者形象,按照现代资产阶级的方式想象共产主义,从而把共产主义错误地理解为比资产阶级先驱更具破坏性和激进的乌托邦。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产主义使得人们摆脱了自身仅仅是生产-消费机器的异化状态和无意义感,摆脱虚假意识形态的束缚,摈弃超验的价值、意义和真理的理论预设,破除资本逻辑的统治和霸权,变革现存世界并实现人的解放,因而是破解虚无主义的密钥。  相似文献   

20.
"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年前所提出来的用于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的经典语境中,它是指一种总体性再现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认识逻辑方法.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它则被片面地突显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人学辩证法;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则被泛化为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切领域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文章认为,要科学地理解"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真义,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初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