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2.
传统解释对《论语·微子·荷蓧丈人》中的“植其杖而芸”、“以杖荷蓧”的理解欠确切。在分析探讨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如何解读,历来学者颇多分歧。朱熹《四书集注》与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为《朱注》、《杨注》)甚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解释。《朱注》称:“攻,专治也,故木石金玉之工日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佛氏之言,比之杨、墨,犹为近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杨注》称:“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  相似文献   

4.
<正>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的句读而有不同的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相似文献   

5.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章(下简称《颛臾》)的“萧墙之内”一语,古今疏解纷坛,总括而言,不外两派。郑玄(何晏《论语集解》引)、邢员(《论语注流》)和今人南怀道(《论语别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萧墙之内”指代季氏家臣。朱幕(《论语集注》)、刘宝捕(《论语正义》)和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指代鲁君。拙文试斟酌各家疏注,依据文理和史实,重行辨别此语的确切含义。一、据之际,“普墙之内”指何人?辨别某词确切含义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从文豚和语境进行考察,这也适用于“萧墙之内”。《频臾》由…  相似文献   

6.
<正> 一《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句中的“易”字大多释为“改变”。朱熹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论语译注》云:“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并把“易色”译为“不重容貌”。私以为欠妥。“贤贤易色”中的前一个“贤”用作动词,“爱好”之义。后一个“贤”是指“贤人”,“贤  相似文献   

7.
“暴虎冯河”辨疑《论语·述而》①:“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朱熹注曰:“暴虎,徒搏。冯河,徒涉。”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进一步解释为“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从意思上看,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不赞成子路之勇,认为这是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所以作此回答。因此,将“暴虎冯河”解为“徒手搏虎,徒足涉河”是很圆通的。但这种解释,可能不够确切。“冯河”一词可能最初见于《易·泰卦·爻辞》:“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高亨认为:“包借为匏,瓠也,今语…  相似文献   

8.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孔子的话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此句的解释历来没有异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此句为 :孔子说 :“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在几部较权威 ,而且影响较大的字典辞书中 ,在解释“矜”字时都举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此段为“端庄” ,《汉语大字典》、《辞源》等都是如此翻译的。其他的字典辞书都是辗转抄录 ,均以此句为例证。但我们翻查了大量先秦古籍 ,都没有“矜”字作“矜庄”、“矜持”等意义的 ,相反 ,却感到在先秦时代 ,“矜”不是一个褒义词 ,是一种受…  相似文献   

9.
<正> 在孔子之前,《诗》一般是被当作历史文献和典礼、“言志”以及外交辞令等方面的教科书,自从孔子提出“兴于《诗》”(《论语·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和“《诗》可以兴”(《阳货》)以后,《诗》的文学特征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孔子之“兴”标志着我国古代在文学意识方面的第一次觉醒,是个值得注意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0.
<正>本书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及两汉"论语学"概要,包括两汉"论语学"的三种类型、两汉《论语》注的诠释种类、汉代经学《论语》注特色总括、汉魏之际儒家《论语》思想的演变、魏晋之际玄学《论语》的兴起、两晋之际玄学《论语》新意等。下篇论及东晋《论语》注综述,包括东晋《论语》注考释、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东晋玄、儒《论语》注研究、南朝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中“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忧”是谁施行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谁忧谁?是父母忧儿女之疾呢,还是儿女忧父母之疾呢?这里牵涉到对代词“其”的理解。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引用了王充、高诱,马融等人的说法,认为这个“其”字既可理解为指代父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一语,历来的注家们多释为“宰予白天睡觉”,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对二千多年来有关“宰予昼寝”的注释粗粗作了一番梳理,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八种不同的意见: (一)昼寝说,白天睡觉。历来的注家们多持此说,如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等,一直到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相似文献   

13.
<正> 《论语·先进》载: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这段话较为费解。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杨先生的译文,乃本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略有取舍,总之是指仕进选用人才之事的。平日读古书,我发现古人引述前人的话,有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檃括其大意。像上引孔子这段话,后人就说成: 礼失而求之于野。(《刘歆让太常博士书》)  相似文献   

14.
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笔解》并非伪作,它成于韩愈、李翱之手,曾与韩愈《论语注)并行于世。后《论语注》渐佚,而《论语笔解》独存。在《论语笔解》中,韩愈、李翱冲破“疏不破注”的解经戒律,大胆指斥前儒在《论语》字词训诂、文意解读方面的失察之处。主张越汉儒而直承孔孟,舍汉魏旧注而直究经文本义。为此,他们不惜改易经文、颠倒经文次序,所以,如果从忠实于文本的角度看,《论语笔解》自然被目为师心自用,标新立异,但如果从《论语》学史的发展角度看,《论语笔解》作为一家之言,在《论语》学从汉学系统转向新的宋学系统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亦不容抹杀。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礼”。基于这一观点,对孔子美学思想作如下探析。一孔子讲“仁”有广义、狭义两种情况。属于广义方面的例证,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相似文献   

16.
《论语·微子》说: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所称“吾老矣,不能用也”的话,象是孔子说话的语气。何晏注:“以圣道难成,故云吾老不能用。”这“吾老”更象是孔圣自指。但是这样的理解未必确当,因为《孔子世家》说: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论语》:循“礼”、徙“义”而达到“仁”的境界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礼”、“义”、“仁”这三个重要概念,孔子的精神就是追求主体“已”如何通过严格的道德实践而达到心灵的崇高状态,也即在自觉地对“礼”、“义”道德规范(秩序)的遵循之中,实现“仁”的无限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的这段自白很能  相似文献   

18.
关于《论语》中的两条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色斯举……”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关于这一段话,历来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有人说这段话的语序可能有颠倒,有人说可能有缺文。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本条的注释二中总结说:“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释之较为平易者翻译出来。”此后又出版了几种关于《论语》译注的版本,所持的看法基本都是如此。其实,关于这段话的大意,古人早已作出了正确的理解。《韩诗外传》卷二有这样一段记载:楚狂…  相似文献   

19.
<正> 孟子是儒家的著名大师,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之一,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受到学人的重视。自汉以来,注《孟》者,疏《孟》者,汗牛充栋,层出不穷。以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集注》、清焦循《正义》、近人杨伯峻《译注》为最著名者。这些注疏为研究孟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系统研究《孟子》的著作,古代之力作,恐怕只有清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但该书实是借《孟子》之字义,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建国40年来,全面研究《孟子》的专著,如同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仅有  相似文献   

20.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辨》中,清人史绳祖在《学斋估毕》中都以为这句话应作如此标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是赞许之意。黄式三《论语后案》则认为“罕”应读作“轩”,意为显也。杨树达《论语疏证》又以为:“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试观圣人评论仲弓、子路、冉有、公西华、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为人及克伐怨欲不行之德,皆云不知其仁,更参之以《儒行》之说,可以证明矣。抑孔子不敢以仁自居,虽曰谦逊之辞,其重视仁亦可见也。”杨伯峻《论语译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