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后世存在有证据吗?我们能否与亡者进行沟通?他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一定的形式呢?是“脱离肉体的灵魂”或是“无实体的精神”?这是个古老的问题,它事关信仰永生和强烈的对不朽的渴望。科学能否调查和揭示那些基于有神论信仰者利益的声明吗?回答是肯定的。科学在尽其所能来回应这些声称时要面对不仅仅是宗教学家们所倡导的灵魂不朽和天堂许诺等内容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还要迎接来自媒体和公众的艰巨的挑战,媒体不断追求轰动效应,庞大的公众群体迷恋于此类现象。  相似文献   

2.
后世存在有证据吗?我们能否与亡者进行沟通?他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一定的形式呢?是“脱离肉体的灵魂”或是“无实体的精神”?这是个古老的问题。它事关信仰永生和强烈的对不朽的渴望。科学能否调查和揭示那些基于有神论信仰者利益的声明吗?回答是肯定的。科学在尽其所能来回应这些声称时要面对不仅仅是宗教学家们所倡导的灵魂不朽和天堂许诺等内容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还要迎接来自媒体和公众的艰巨的挑战,媒体不断追求轰动效应.庞大的公众群体迷恋于此类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莺 《天风》2009,(9):59-60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顾名思义是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在过去和现在与学术界、教育界的密切关系.阅读<科学与基督徒信仰>一书后,我试着在书中寻找下列问题的答案,"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矛盾吗?""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在历史上是如何联系的?""基督教教义对现代科学实验有贡献吗?"  相似文献   

4.
“无神论”与“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神论对应的是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的存在(包括上帝与灵魂等)的观念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观.它的根基是唯物主义。“信仰”属于非理性范畴而与唯物主义风马牛不相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信仰。不幸的是多年来我们有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把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政治信念也表述为‘‘信仰”。以致混淆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60年的治国经验提供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决不能引导或者放任某种政治信念异化为“信仰”。共产主义者根本不需要诉诸“信仰”来维持对既定目标的遵循。认为无神论者不能离开“信仰”的那些号称共产党员又拒绝承认自己信教.以及一方面追逐着金钱一方面又指责“信钱”就是“没有任何崇高信仰的人”的学者应该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执政党处理与宗教界关系的现行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信教和不信教以及所信宗教不同的信徒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观上的差别是“形而上”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应该在民主法制层面保证各自的公民权利,最终由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步融解。某些研究宗教问题的专家把“信仰”直接归入“精神价值层面”.必然使一些完全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信仰”不能不获得“尊重”.以致“信仰上互相尊重’’这个表述成为鸡肋。建议改用不会产生歧义的说法——“政治上团结合作。世界观上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5.
本刊在今年的第一期,转载朱维群同志的《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一文。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正如朱文所说,一个公民加入共产党,“就意味着他无条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就意味着他根据公民所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自愿选择了不信仰任何宗教。”怎么可能既相信以科学无神论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又相信有神论呢?这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6.
每年,当我们庆祝复活节时,我们都会用感恩的心相信耶稣确实复活了,同时也都承认这是信仰的高峰,是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然而,当我们私底下反省时,我们真的在生活中体验到复活的奥迹吗?在我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大的影响?或者,“复活奥迹”这事实只是停留在我的信仰知识领域上,而在生活中却从未体验过这“复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吗?王建平编者按:“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吗?上帝在网络年代里有可能变得与以前不同吗?”以下这篇文章就涉及到这个问题,文中介绍了宗教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现代电脑科学技术在宗教领域上的应用。一般观点认为宗教与科学如水火不相客,是截然对立...  相似文献   

8.
李亮光 《天风》2014,(7):46-47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智商、情商、灵商”的文章,作为基督徒,颇感兴趣.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灵”的概念?圣经强调人是“有灵”的活人(参创2∶7),基督徒是不是一群“高灵商”的人?这里的“灵商”与我们信仰中常说的“属灵智慧”是不是一个概念范畴,有什么异同?在信仰层面遐想这些问题,也是一种有趣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各位弟兄姐妹,我们信仰的是谁?是天主。天主是什么?“天主是爱。”(若一4:8)不论我们信仰时间的长与短、信仰程度的深与浅、信仰地位的高与低,如果我们没有把握住信仰的精华之所在,那么,我们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或不负责任的“偷生”。我们信仰天主,而天主...  相似文献   

10.
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  相似文献   

11.
略论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危机与儒家伦理观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不同的侧面掘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其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对于一些重大且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诸如:如何认识“儒家资本主义”模式?九十年代末期的亚洲经济危机是“亚洲价值观”所导致的恶果吗?儒家伦理超时代的普遍意义何在?“天人合一”的机体主义的形而上学仍然可以成为我们伦理观念的基础吗?都做出了富有创见和独具特色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科学理论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理论?何谓科学理论?“理论”这一概念,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早期,“理论”是一个与“实践”相对立的概念,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理论形式的成熟,“理论”一词专指具有一定结构的陈述系统,严格地说来,它应是一个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而“科学理论”则还必须满足另一些条件,特别是它必须具有经验的内容。与这些发展相适应,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也愈来愈为科学哲学家们所关注。本世纪以来,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可谓是科学哲学研究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其中,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又可说是被…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于2006年12月21~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围绕“信仰、科学与教育”的主题,对有关科学与信仰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历史上的信仰、科学与教育的沿革;全球语境下信仰、科学与教育的变迁;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信仰、科学与教育问题;当代中外信仰、科学与教育的关系比较等。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特区,美国,俄罗斯和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及北京地区的部分研究生共120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14.
坚持科学无神论的思想导向,存在两个思想障碍:一是无神论能解决信仰需求吗?另一是宣传无神论能保护信仰自由吗?本文就此提出,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保护公民信仰自由问题;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信仰问题上的突破和创新;要把共同理想的培育和个人信仰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漫谈伊斯兰教的“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已经成为时下大众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诚信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最多的社会问题。那么,伊斯兰教中诚信的含义是什么?对诚信的要求有哪些?穆斯林应该怎样解读“诚信”?怎样具有诚信?这些都是穆斯林应该了解的。“诚信”即阿拉伯语“”的意译,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道德要素,所以“诚信”在伊斯兰教中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人们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诚信应该有其完整的内涵。首先,诚信是信仰的一种表现。伊斯兰教信仰———“伊玛尼”的含盖面很广,体现在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伊斯兰教的“伊玛尼”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的“祛利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否受利益驱动?受什么利益的驱动?这些利益之间有没有冲突?这些问题经常被科学共同体成员有意无意地回避。因为长期以来,“无利益性”被认为是科学的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希望相信,科学家应该是“无私利”的,他们只“为科学而科学”,只是出于好奇心而从事科学研究。那么,科学或科学家真的与利益无涉吗?应该如何理解科学的“祛利性”(disinterestedness)?  相似文献   

17.
一、信仰科学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人无信不立 ,但信什么、怎样信才是科学的呢 ?”何怀远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国防大学出版社19 98年版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宗教“也是一种信仰的归宿”。 (第 31页 )从哲学角度看 ,“法轮功”一类事件提出的深层问题是 :当代哲学和科学所提供的信仰有多大能力与有神论争夺信仰领域 ?信仰是唯人才有的、超越动物本能的智能现象 ,是人对某种思想观念或事物、现象确信无疑的精神状态。人和动物都有本能 ,都需要物质生活。人优于动物之处是人还有智能 ,…  相似文献   

18.
甲:读了上一期的旅途闲话,也引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我的问题比较难解决,不是一下说得清的,请你耐心听我说。乙:我一定认真听。不过,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我也不一定回答得了。甲:这些问题我是逐渐出现的,我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说。乙:好的。甲:你知道我学佛已经多年,这几年来一直在弘扬佛法。我自己认为我对佛是真诚信仰的。比起那些不理解佛的教义当居士的人与佛更亲近。我追求的是智慧,没有必要执著于形式,所以我没有想到过皈依的事,可是日子久了,问题渐渐来了。乙:是什么问题呢?甲:常有人问我:“你信佛吗?”我回答:…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些专家学者注意到,当前有种种迹象表明,基督教渗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已经产生相当的影响。在海外某些组织出资支持的研究与出版物中,以扭曲历史事实而为基督教说好话、寻找理论根据居多。其显著特点之一是将科学与宗教拉上特殊关系,从学术上为基督教的扩张制造舆论,进而影响青年学子。搅乱视听。较为典型的观点是“宗教是科学之母”;“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还有试图在神学与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如“智能设计论”;更理论性一点的观点是认为“西方对神(真理)信仰与追求的土壤使得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Logos)精神得以自由展现,从而形成了西方所特有的反思精神,成为中世纪西方科学发展的动力”等等,不一而足。现在我国正在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之一,崇尚科学成为社会共识.广大民众对科学充满了信任。因此,现代西方某些基督教势力颠倒科学与宗教的正确关系,混淆是非,特别需要澄清。到底科学与宗教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在科学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确实需要在事实上和理论上加以讨论。为此,中国无神论学会继2006年年会后再次召开了“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小型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旅途闲话     
甲: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你在去年第二期《佛教文化》的《旅途闲话》中和一位作科技工作的读者谈到了对佛的信仰问题。乙:我当然记得,你对我的谈法有什么意见吗?甲:没什么意见,我只是想再和你谈谈“信”的问题。乙:嗅!你信佛吗?甲:我想和你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去年第三期《佛前独徘徊》中你和另一位居士谈这个问题。乙: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信佛,但不是佛教徒”的问题。甲:不,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是一个对佛学很有兴趣的人。通过学习研究后,对于佛教的许多教义我深信不疑,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明白,我是不信的。我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