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文明对话的作用不言而喻。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群体进行宗教对话和文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新疆伊斯兰教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树立起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自信,保持中国  相似文献   

2.
东方哲学与宗教丰富多彩,儒佛道三教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而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及其与儒、道教形成的三教关系,以及儒佛道三教进入东亚的历史,可见东方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底蕴和文化精神,在世界人类文明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东方哲学与宗教给人类带来的东方智慧可以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南传佛教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南传佛教的宗教正能量,发挥南传佛教的文化战略支点作用,依托南传佛教的宗教网络组织,以世界文明之间的平等、宽容理解和交流互鉴为文化合作机制的前提,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上,打造南传佛教的文化软实力,建立深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形成平等包容的国际对话模式。同时,努力以宗教力的区位优势来持续打造文化区位优势,补充经济区位动力的不足,形成文化与经济区位优势互补的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学习《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从文明交流互鉴角度谈对佛教的四点认识和理解。其一,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交流互鉴,使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其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集中华文化发展之大成的一种独特宗教文化形态。其三,中国佛教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显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巨大作用和辉煌成就。其四,中国人始终以和平方式推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互鉴,做出了特殊贡献,取得了伟大成就,创造了惊人奇迹,为当今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可资学习、借鉴的样板。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界各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程度,以及日益激烈的各种全球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这一思想中,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互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认为,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我国应该重视宗教对话的作用。因为宗教对话能形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纽带,更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设治理路径。另外,我国有丰富的宗教对话的思想智慧和行动实践,因此,我国更不应该在宗教对话中缺席。  相似文献   

6.
党和政府支持中国宗教走出去,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少林寺多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弘扬少林文化,成效显著,本刊自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7.
永信 《中国宗教》2018,(3):44-45
党和政府支持中国宗教走出去,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少林寺多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弘扬少林文化,成效显著,本刊自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8.
正纵观古今,佛教文化交流对中国同新加坡的文化互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次"写意敦煌"书画展的举办,不仅是中国佛教与新加坡佛教文化深厚历史渊源的再次抒写,也是中国佛教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契机,更是中国佛教界倾力促进"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重要行动。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新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经济合作、政治互信"为宗旨的"写意敦煌"中新佛教书画展于2018年7月14日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开幕。展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龙口市南山禅寺、南山集团新加坡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文化中心、鼎艺轩艺术中心协办,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古代先民开通的"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与复兴"丝路文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联系起来。作者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固然需要广泛开展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但同时也应高度重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对话互鉴。作者强调,在同伊斯兰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往中,应当充分发挥爱国爱教的中国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此,在对我国宗教界的理解认识上,似应进一步转变思维、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自明清始,一批精通伊斯兰教且熟谙中华文化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开展了以著译为标志的"伊儒会通"活动,其核心精神在于引导不同文明及其载体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其中他将"伊儒会通"作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具体体现之一。至此,"伊儒会通"在推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意义得到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未来世界哲学会是什么形态,应该如何书写?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这方面,牟宗三、任博克等学者的天台学研究经验能够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系统总结这些学者的探索性经验之后可知,会通中西哲学、构建未来世界哲学,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自觉注意中西方文化的类型差异,对于自身所持立场有清晰之自觉认识,积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共生互补。第二,基于哲学上的后设反思,将本土化思想资源所蕴藏的精神话题进行普遍化的问题提炼。在这一过程中,从事中西方哲学研究的人士最好有自觉的比较哲学意识。第三,要有文明对话中的语言自觉意识,在哲学表达上注重区分自证与他证、独白与对话之间的差异。在这方面,可以从语言表达的公共性、对话性以及如实性等角度入手加以探讨,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总之,未来世界哲学的殿堂不应该忽略佛教文化的价值。牟宗三、任博克等人的天台学研究经验非常富有开拓意义,中国传统的天台学亦非常具有思想价值,可以为未来世界哲学的书写新方案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东方"这个概念,人们往往从地域、文化或政治等不同的角度来使用它。在不断的文明创造中,东方孕育了许多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宗教,也创立了自己发达的哲学。世界文明是在多种文明的交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有时甚至很难简单地把某种宗教或哲学划归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随着"文明冲突"理论的提出以及与之相对的"文明对话"观念的大力倡导,对东方文明的研究和东西方文明关系的反思得以纳入世界文明未来前途的广阔论域加以讨论,也使得关于东方文化的研究有可能突破传统"东方学"的偏见和逻辑而获得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和包括中国学术界在内的东方学术界来说,重视和开展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跨文化哲学是可能的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 Martin Wimmer)设计了"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哲学的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了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偶然性、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的"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的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的个殊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2022,(5):44-45
一博鳌亚洲论坛“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于4月20日至22日举行。论坛以“千江映月·美美与共——文明因交融会通而历久弥新”为主题,邀请宗教领袖与文化大家汇聚一堂,围绕宗教与文明间的融合交流、和平共存、和谐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国内外宗教界、文化界给予大力支持,境内外上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在海内外宗教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5.
自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作了重要阐述。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9月,习近平在对斯里兰卡、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时,表示双方要进一步拓展宗教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交融。11月,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  相似文献   

16.
正"伊儒会通"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通行概念,不少学者就此发表了意见,可谓百花齐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用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来论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至此,我国伊斯兰教学术界对于"伊儒会通"的探讨更加热烈。  相似文献   

17.
魏农 《中国宗教》2018,(11):12-13
纵观历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向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然而,主动而为的交流互鉴,总要面对种种碍难:文化传统间的差异性由来已久,备民族备国家的情况千差万别,等等。面对这些碍难,文化交流活动需要有一个积极开放、底蕴深厚的话语平台作为承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中国佛教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可说是颇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后的演变,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体现。一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交融,孕育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中国化的阿拉伯文书法,就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是在20世纪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过程中由西方学者创立的,其中的“深层生态伦理学”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归咎为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希图重建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模式。这些生态学家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从东方古老的宗教文化中找到了诸多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因而被称之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近年来,中国哲学界也借助这一契机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对话:在对话中,很多学者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简单地归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文明指具有特定文化精神传统的大社会共同体"的研究,以及"中华文明根柢与经脉论"的提出,启示着伦理学界在当今文明互鉴的时代,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以作为中华文明精髓的传统美德为根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伦理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上实现相应的转变:以文明观为重点,把文明观与社会形态观、大文化观与小文化观、大伦理观与小伦理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