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辛提卡(J.Hintikka)1962年出版的开创性著作《知识与信念: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导论》中为认知逻辑(Epistemic Logic)~1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哲学逻辑,认知逻辑在其诞生之初受到了很多哲学家的批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度发展较为缓慢。然而由于知识及信念的形式化概念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认知逻辑在过去三、四十年间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理论计算机、人工智能、博弈  相似文献   

2.
卡尔·波普(Karl Popper,1902-)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1934)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1945) 、《历史决定论的贫乏》(“ThePoverty of Historicism”,1957) 、《猜想和反驳》(“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1963) ,《客观知识》(“Objective KnowIedge”,1972) 以及Schilpp 编的《卡  相似文献   

3.
语言逻辑(The Logic of Language)又叫自然语言的逻辑(The Logic of Natural Language),是以自然语言中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逻辑是研究推理的科学,语言逻辑就是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问题的科学。它与一般逻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者的综合。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问题,既可以用描述的方法,说明推理的过程,阐述推理的机制;也可以用形式化的方法,构建形式系统和语义模型,证明形式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全性。用前一种方法形成的语言逻辑可以称为描述的语言逻辑,用后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界知道有“络日伽”(Logic)是自1631年李之藻译出《名理探》始;1896年英国人艾约瑟译出《辨学启蒙》,人们才较系统地知道了西方逻辑学;1897年孙诒让受西方逻辑学及印度因明的启发,首先关注“中国逻辑”的探究,认为《墨经》“必有微言大例,如欧士亚里大德勒(亚里士多德———引注)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方授楚,第219页),受此启发,梁启超开始在普通逻辑语境下研究墨家的“论理学”(梁启超译“Logic”为“论理学”),1904年,其著作《墨子之论理学》问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墨家逻辑学。1917年胡适完成了《先秦名学…  相似文献   

5.
英国哲学家 Sir Alfred J.艾耶尔(Ayer)生于1910年,于1989年6月27日逝世。艾耶尔曾在牛津大学从师于哲学家赖尔,以后在维也纳学习,1933年后到牛津教授哲学,他曾任精神哲学格罗提(Grote)讲座教授。1946年在伦敦大学教逻辑。1959年在牛津任威克海姆(Wykeham)逻辑讲座教授。1970年获爵士称号。艾耶尔主要研究知觉与意义等问题,发表论著捍卫一种一般看来是经验主义的观点。主要著作如下:《语言、真理与逻辑》(Language,Truth and Logic,1936),该书提出逻辑实  相似文献   

6.
正Zeng Zhaoshi曾昭式, A New Theory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the PreQin Era先秦逻辑新论, Beijing:Science Press, 2018A New Theory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the Pre-Qin Era by Zeng Zhaoshi曾昭式, Institute of Logic and Cogni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is an excellent research achievement on pre-Qin logic, which was listed into the National Achievements Librar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 Based on a profound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this book gives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ought of logic in the pre-Qin era. It represents the author’s profound thinking on the logic of the pre-Qin era (actually also Chinese logic) and on how to study it.  相似文献   

7.
吉拉·谢尔从基础整体论出发,对逻辑基础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她认为逻辑既奠基于世界,又奠基于心灵。但在《认知摩擦》中,她更强调前者,尤其是逻辑的事实性特征。她进一步澄清了逻辑性标准如何能够容纳二阶逻辑和模态逻辑,以及在基础整体论的视角下逻辑与集合论的关系。她还讨论了逻辑的心理主义,以及汉纳和麦蒂的逻辑观、蒯因的逻辑可修正论题,并对《认知自由》一书的主要内容做了预告。  相似文献   

8.
中国逻辑史(The 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4-26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荷兰莱登大学亚洲研究所主办,阿姆斯特丹大学承办。会议发起人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范本特姆(John van Benthem),中国清华大学的刘奋荣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谢立民  相似文献   

9.
1962年5月14日至19日在基辅举行了关于科学研究选辑的科学会议和逻辑学家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地的逻辑学家。会议讨论了关于科学研究的逻辑的问题:科学研究的逻辑及其任务;辩证逻辑和科学研究的逻辑;在现代形式逻辑基础上分析科学为逻辑的问题;现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论问题等。这里翻译的科普宁的文章是作者在这次会议上的报告,以头条位置刊登在苏联《哲学问题》1962年第10期上。会上的重要报告逻有:《科学认识的逻辑的若干问题》(П.В.塔瓦涅莰),《卡·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商品分析的逻辑形式》(В.И.申卡卢克),《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范畴体系中的实验概念》(П.Е.西沃柯尼亚),《分析和综合在科学研究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В.Т.巴甫洛夫),《思惟的发生学研究》(Г.П.舍德罗维茨基)、《物理学理论和基本粒子物理学发展的相互联系》(И.В.库兹涅佐夫)等报告。逻辑学家讨论会的目的是讨论现代形式逻辑的迫切的理论问题。在这个讨论会上作了下列报告:《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Е.К.沃什维耳洛)、《论现代形式逻辑的若干哲学问题》(G.A.雅诺夫斯卡娅)、《论物理学中的数学假说》(И.В.库兹涅佐夫)、《定义在科学中的意义》(Д.П.高尔斯基)和Г.И.鲁柴文关于概率逻辑研究的报告,В.Н.萨道夫斯基关于国外现代逻辑与科学方法论发展的特点的报告。从这次科学讨论会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苏联逻辑学界的这样一个情况,即重视科学研究的逻辑和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和重视现代形式逻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最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认知与方法丛书》。本丛书由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担任顾问,武汉大学张巨青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文君教授担任主编。这套丛书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现代科学方法论问题”的综合成果,是建国以来出版的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系列著作。 本丛书第一批共10本,书名分别是:《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王宏维、汪信砚著)、《科学的难题——悖沦》(张建军著)、《关于世界的问答——科学说明》(陆健体著》、《科学定律的发现》(郁慕镛著)、《科学理论模型的建构》(张琼、于祺明、刘文君著)、《人与自然的对话——观察与实验》(桂起权、张掌然著)、《解自生之谜》(陈克晶、王贵友著)、《逻辑与历史——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嬗变》(张巨青、吴寅华著)、《科学逻辑导论》([英]R·哈雷著,李静译)、《科学推  相似文献   

11.
陈超 《逻辑学研究》2011,(4):122-126
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gic,Rationalityand Interaction,LORI)旨在集合逻辑学家和他们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尤其是知识互动话题方面,如信念和行动等领域的工作。LORI-3于2011年10月10日到13日,在中国广州举办。主办方是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下面是一份LORI-3的简要的会议综述,根据内容进行了分类。完整的会议论文集收录在了Logic,Rationality,and Interaction,LNAI 6953号,  相似文献   

12.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6,(12):27-30
约翰·海尔(John Heil),是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哲学系教授,美国《哲学季刊》的北美编辑。长期从事心智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研究,尤其致力于从形而上学维度研究心智问题,先后出版了《真正心智的本质》(The Nature of True Minds,1992)、《合理性、道德与自我兴趣》(Rationality,Morality,and Self-Interest,1993)、《精神因果》(Mental Causation,1993)、《心智哲学导论》(Philosophy of Mind:A Guide and Introduction,1998,2004)、《从本体论的观点看》(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2…  相似文献   

13.
再议辩证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写了评《辩证逻辑导论》(以上简称《导论》)和《辩证逻辑教程》(以下简程《教程》)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以下简称《拙文》)后,蒙两教材作者不吝赐教,接连发表了3篇文章:周洪仁同志的《逻辑的类型难道是难一的吗?》(以下简称《周文》),马佩同志的《对〈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的答复》(以下简称《马文》),孙显元同志的《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根本原则》(以下简称《孙文》).现愿借《哲学动态》宝贵篇幅,进一步论述鄙见,敬祈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14.
关于逻辑与哲学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殷同在《再议辩证逻辑》中说:“弗雷格以后逻辑彻底与哲学分了家,成为一门完全独立于哲学的科学.这促进了逻辑的飞跃发展.现在要求走回头路,把与辩证法、认识论统一的辩证逻辑当作逻辑,再次模糊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与作为工具性科学的逻辑的界限,其必要性何在?”(见《哲学动态》1992年第4期第33页),不知诸葛同志对哲学逻辑(这里是指多值逻辑、时态逻辑、命令句逻辑等等的统称)的兴起怎么看.哲学逻辑的兴起,是以与  相似文献   

15.
<正>约翰·范本特姆(Johanvan Benthem)教授是当今最著名的逻辑学家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模态逻辑、语言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等领域。从1970年代到现在,他撰写了6部专著和约300篇学术论文,主编了4部具有权威性的逻辑手册,其影响从学术界对他的著作的引用程度可见一斑。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资助,2006年10月开始启动的"逻辑之门"项目旨在将范本特姆的著作翻译成中文,使汉语地区的读者更好地了解他在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逻辑之门》第一卷《逻辑、信息和互动》已经于2008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卷《逻辑、语言和认知》也于2009年10月出版。第二卷收录了他在自然语言逻辑以及逻辑与认知领域的17篇经典论文,这些论文写作的时间从1983年开始至今,时间跨度达25年,按照研究主题的不同被分成三个部分:"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中的量词"、"范畴语法与证明论"以及"逻辑、计算与认知"。参加翻译的都是国内年轻的逻辑学者,2008年10月项目第二期的翻译工作顺利完成。同年,由中国逻辑学会和阿姆斯特丹大学资助,翻译小组在清华大学举办了"Logic,Language and Cognition(逻辑、语言和认知)"的学术会议,范本特姆教授应邀做了"关于自然语言逻辑发展及现状"的主题发言,译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所译的论文分别做了学术报告。此次会议的一个内容是著者和译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交流自由而广泛,涉及了自然语言逻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译者各自的研究兴趣和自身研究所面临的困惑,等等。我们现将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对话翻译整理如下,与广大读者共享。刘奋荣问:据我所知,当您开始步入学术圈的时候,您是一个更倾向于数学技术的逻辑学家。从《逻辑之门》第一卷您关于模态逻辑的工作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您是如何对自然语言这个有点"软性"的领域开始感兴趣?我们都希望能通过跟您的这次对话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逻辑与哲学--访王路研究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 ,山西定襄人 ,195 5年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逻辑研究室主任、博士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北京书生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 ;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 (  相似文献   

17.
索科拉夫斯基(Sokolovsky),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教授,卢汶大学博士,英语世界著名现象学家。主要著作有:《现象学导论》(2000)、《胡塞尔构造观念的构成》(1970)、《胡塞尔与现象学传统》(1988)、《胡塞尔的沉思:语言如何呈现事物》(1974)、《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结构与内容》以及《胡塞尔与弗雷格》。我于2004年在华盛顿做访问学者时,多次拜访了索科拉夫斯基教授,现将这些对话整理成文刊发,供读者参考。高:现象学是否属于现代主体主义传统,或者是反对主体主义传统而属于古代的实在论传统,仍然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你曾说,胡塞尔的某些论证和…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在现代逻辑的大家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逻辑学科群体——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 Logic)。仅我所见到的冠以“哲学逻辑”书名或内容属于哲学逻辑的英文著作不下百十种。从1972年开始,荷兰D·雷德尔出版公司出版了国际性期刊《哲学逻辑杂志》,每年一卷,每卷四期;1983年开始,这一出版公司又接连出版了四大卷《哲学逻辑手册》,总篇幅近3000页,撰稿人是一大批逻辑界的国际性学者。第七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9.
大约10年前,涂纪亮先生和我组织国内资深专家陈启伟先生、张家龙先生、宋文淦先生等人,着手编译《蒯因著作集》。尽管此事颇费周折,但也终于成就了摆在各位面前的煌煌六大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可以说,它收入了蒯因的绝大多数以书的形式出版的重要著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未收入以下几本书:蒯因的博士论文《一个逻辑斯蒂的系统》(1934),一本逻辑教科书《初等逻辑》(1941),一本葡萄牙语版教科书《新逻辑纲要》(1944),《逻辑论文选》(1966),以及一部长篇自传《我的生命历程》;但作为弥补,收入了蒯因为“在世哲学家文库”《蒯因哲…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文献(van Ditmarsch et.al.,2007)对认知行动"读"形式化时,语法与语义混淆,给出的语法和语义不够直观、自然。本文在形式化认知行动"读"时,严格区分语法和语义,在形式上更直观自然、更易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读逻辑RL的公理系统,并证明其可靠性和完全性。另外,本文还对认知行动"读"的量化进行研究,给出了这个量化逻辑AL的形式化。在表达力方面,本文还得到如下结果:(1)读逻辑RL、公开宣告逻辑、认知逻辑以及单认知主体的任意读逻辑AL表达力相等;(2)多认知主体的任意读逻辑AL的表达力要严格大于认知逻辑、读逻辑和公开宣告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