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俊丽 《美与时代》2014,(3):149-149
通过对普通民众生活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作品进行探析,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现实主义题材风格的作品进行赏评,从而得出现实主义题材的美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们着眼社会现实、感悟生活和追求真善美相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乡土为题材的油画就有出现,最初画家们为了迎合皇家贵族而去画一些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作品。而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世俗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画家们开始不再满足于承袭前人的创作模式,他们开始将目光聚焦于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对现实平凡的生活产生兴趣,开始描绘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人。更有少数像彼得·勃鲁盖尔和米勒这样的大师安于偏僻的乡村,进入农民中去,描画这群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  相似文献   

3.
潮州漆艺多与木雕艺术相结合。潮州木雕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始于唐宋时期,至清代发展最为鼎盛。潮州木雕多以建筑为载体,装饰手法可分为金漆木雕、彩漆木雕、素漆木雕、本色素雕四大类,部分木雕还绘上精美的金漆画,形成金碧辉煌、精巧细致、玲珑剔透、繁复饱满的艺术风格。潮州木雕是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乃至商业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她与中原地区的漆艺大异其趣,其多样性、复杂性表现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是以农民为基础建立的,政权的建立和农民息息相关。以下层民众为主的鉴赏对象,决定了其壁画题材高雅者不多,生活气息浓厚,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之前的"宫廷画"有根本上的区别,大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太平天军这类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  相似文献   

5.
马骏 《美与时代》2013,(1):32-33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对美的创造,是一切美术的源头和基础。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丰富群众生活的一种形式,是普通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当今社会巳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共存时期,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艺术应从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已的艺术语言,民间美术应适应时代的变革,充分发挥来源于民众而服务于民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沔阳雕花剪纸手法独特、题材广泛,寄托着沔阳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梳理并分析沔阳雕花剪纸在植物、动物、人物等题材方面的独特性,阐释其题材美背后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记忆是一个共同体有关自我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理想等知识生产与传承的精神生活。因其记忆的信息既非个体生活史亦非普通社会史,而是通过"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所创造的集体共享假设,具有关于世界的公义与秩序、生命的尊严与幸福等"超越日常之上"的价值维度,故它多以宗教类文化为承载形体。中国文化记忆亦与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中国民间信仰不仅因其记忆形象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气脉相通而传承着中国文化记忆,而且它的运作机制、所使用的信息载体以及激活、唤醒文化记忆的积极过程,也奠定了其中国文化记忆承载基石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人骨法器源自印度,是藏传佛教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种类,因材料的特殊性而备受争议。文章在厘清人骨法器源流的基础上,阐明人骨法器在内地流传较为广泛,因其所处的文化情境有别,冲突与调和始终存在,对帝王、文人士大夫及下层民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反映了中华文化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包容性。  相似文献   

9.
徽州女祠"清懿堂"因其特有精致繁复的砖雕艺术门墙而有别于其他祠堂,其砖雕秉承了徽州建筑装饰精巧、美观的特点,不仅在雕刻手法上处处独具匠心,在雕刻题材上也表现出了与女性主义息息相关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雕刻形式活泼多样,具有丰富的视觉造型语言和审美特性,并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奥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民众的宗教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精神现象,它对社会与民众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者提出:要了解美国社会与美国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就不能不研究美国的宗教教育。文章从美国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出发,列举事实说明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教育和官方怎样对民众施加宗教影响。分析教会在给信仰者提供生活意义;在孕育、传播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在把民众整合到一个个相互认同的群体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阳春三月,春风和煦,粤东名刹──潮州开元镇国禅寺于二月初七至三月初七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传戒法会。开元寺是全国重点开放的寺院,创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因其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秉承唐宋而享誉国内外。弘澈法师自1997年担任该寺住持以来,创办念佛堂、续办岭...  相似文献   

12.
一自从佛教传人中国以来,业报轮回思想就因其在民众中产生的约束力量而担负着不可替代的扶世助化、劝善化俗的使命,成为沟通世间道德实践和出世间精神解脱之间的中介,可以说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最为鲜明地体现了佛教内蕴的深厚伦理色彩,是佛教作为普世性伦理宗教的基石之一。直至近代,它都是佛门教化民众的首要思想资源。但是随着技术社会的降临和科学理性的昌明,以信念为根抵的业报轮回思想已不大可能为民众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由于受偏执的成见所蔽,视之为落后消极的迷信思想。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业报轮回思想在现代社会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13.
潮州饶平县海山镇的游神活动具有典型的潮州地域特色,有很深的民俗文化底蕴.海山镇的游神活动结合了祖先崇拜和全境神灵出巡,有利于宗族内部凝聚力的增强以及社区的融洽.通过对游神这类民间信仰活动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潮州地区民俗的特殊角度,有助于对潮州地区文化的理解,同时对合理引导民间信仰,使之发挥积极作用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是指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和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它推动了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题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艺术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内涵,既包括近现代以来的文明发展,也包括由历史积累而成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道教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中,曾与儒学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着代表民族文化主体的责任。道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及一个社会实体,不仅具有事实的人文和生活内涵,而且还有深厚的社会民众基础。它是适应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流传与演变乃至历史文化生态运动的必然结果。道教蕴藏的丰富思想不仅在本质上不与现代文化生活相对立,相反是我们由今天迈向未来的难能可贵的文化基因宝库。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发…  相似文献   

16.
北周时期的民间佛教信仰十分盛行.通过对遗存的造像记分析,当时以邑和邑义为名称的民闻佛教造像组织十分发达,其内部构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结构,规模也与地域性基层村社有关.这些组织主要以造像为目的,兼顾修建寺院、建义井、栽树等.从造像题材看,北周民众的信奉对象以释迦最多,其次是观世音,与北齐民众信仰有明显不同,反映了二者文化和地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生活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农耕文化、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的集合体。考察哈尼族传统生活器具,探讨传统器具中所蕴含的节日习俗、生命礼仪习俗、婚恋习俗,揭示哈尼族民众的审美品格和民族特征,以期提升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感,为哈尼族传统生活器具的当代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苏绣为中国四大刺绣之一,而扬州刺绣作为苏绣的代表刺绣,从古至今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与苏州以假乱真的"乱针绣"相比,它们的技法本属同一门类,但由于扬州历史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的熏陶使得刺绣大师和扬州民众都对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甚为喜欢,进而导致了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差异。苏绣的题材常为金鱼、小猫等色彩鲜艳、外形可爱、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入绣,装饰性极强,这与苏州经济发达、人民追求一种富  相似文献   

19.
熊震 《美与时代》2016,(9):46-47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存在成为教化民众、弃恶扬善的工具。明代以后,人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兴起,人物画创作亦逐渐摆脱思想教化的桎梏。尤其以沈周为代表的文人画中的人物题材,出现了表现性灵、抒发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述日常的生活细节、捕捉有情趣的瞬间等内容。这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在有意无意中改变着明代人物画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20.
海派绘画的题材创作讲究谐俗性,即主张创作需要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进而以一种关注生活、主动体察生活的姿态进行艺术创作,使之呈现出一种时代气息。虚谷创作题材既继承传统文人题材,表现瑞兽祥禽、梅兰竹菊、奇花异草、蔬菜水果,以至一切生活器具,结合个人感受,多采用中间色表现对象,给人一种安静之感;同时,他也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又不为众多画家所表现的物象,如赤链蛇,使得他的创作题材更加广泛,更加具有多维性。以其中的"鱼"为例,分析其金鱼、柳条鱼、鳊鱼与紫藤、垂柳、蒜等相结合表现出的不同意义,突显出虚谷笔下题材"以一寓多"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