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十八罗汉信仰在藏地的传播十八罗汉信仰何时传播到西藏?在藏传佛教史上一直有不同的争论,藏族学者们大多赞成藏传佛教后弘期,大约10世纪前后,十八罗汉信仰就开始在藏区流传。但一些汉族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传播的时间晚到明朝。其次,对十八罗汉信仰是直接从汉地传入  相似文献   

2.
<正> 一、佛教及藏传佛教音乐在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的过程中只研究其音乐艺术,而不研究其宗教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宗教哲学基础上建立的音乐审美观;不研究藏传佛教音乐对其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问题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宗教"  相似文献   

3.
谢彬  桑吉 《法音》2005,(4):i001-i004
后藏名刹夏鲁寺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发源地和根本道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修行精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弘扬做出过重要贡献。夏鲁寺独特的藏汉合一的建筑风格,以及保护完好的壁画、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对夏鲁寺的历史沿革和佛教艺术作一番梳理和探索,以飨《法音》读者。一、夏鲁寺的历史沿革(一)古相家族与夏鲁寺的缘起夏鲁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甲措雄乡夏鲁村,距日喀则东南30公里。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夏鲁寺就座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与年楚河交汇处的下游地段———夏鲁河…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风光旖旎,巍峨庄严,享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国四大灵境之一”、“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等多项美誉。五台山的佛教历史融合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精华,见证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与近代社会的发展,更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期望。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一生与书画为伍,纵情山水,饱阅诗书字画,留恋石窟艺术,曾入寺学佛坐禅,拜师问道,深得佛门三昧,其艺术手法不仅继承了古代汉传佛教绘画的传统技法,同时也吸纳融合了藏传佛教壁画、唐卡的绘画技巧,尤其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和 《法音》2001,(8):35-44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佛教艺术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过程和弥勒造像的缘由。在元朝以前蒙古帝国的蒙哥汗赐予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噶玛拔希为“国师”,并授与玉印,担任起总领天下释教的重任。以此为契机,蒙藏地区佛教诸派先后都产生了活佛转世制度,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大活佛,极大地影响了蒙藏地区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并详细客观地解释考证了北京雍和宫和内蒙古梵宗寺的弥勒造像的历史,宗教仪轨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密宗蔓荼罗艺术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蔓荼罗艺术是盛行于雪域西藏高原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密集艺术,它不仅以佛教教理身、语、意之所依的重要象征内涵,对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参生了巨大引响.同时,也渗透于藏民族的精神信仰生活和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本文就藏传佛教密宗蔓萘罗艺术的发展源流,种类形武、表现内容、形制构成、宗教象征意义、使用功能及审美内涵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谢斌先生的《西藏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这本仅150多页的精美画册,为我打开了了解藏传佛教寺院艺术宝库的大门。我的心灵,也在一页一页的翻阅中被感染;我的魂魄,在一幅一幅的画面前被震撼了……一夏鲁寺步进西藏佛教的历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中国佛教中的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文殊信仰。藏传佛教中萨迦派在这方面极为突出,被认为在文殊信仰方面有一定代表性。探讨萨迦派文殊信仰的重要特征以及这种信仰在历史上的一些表现形态,对于完整地了解中国的文殊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春和 《法音》2001,(1):31-36
藏传佛教是印度密教与我国藏族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性佛教。藏传佛教造像以藏传佛教特有的崇奉为表现对象,风格上以印度密教艺术为基本依据,同时融入了藏民族传统审美和表现手法,是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藏传佛教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最初主要在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聚居区传播。直到元代,随着西藏辖归内地中央政府,开始传入内地,此后在内地一直传播不衰。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中心。在元明清帝王的一致崇重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分别在三代的宫廷开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  相似文献   

12.
在审美形态上,藏传佛教艺术属于意象审美体系的,只有在宗教的意象中,我们才能感悟、体会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那种让人回味不尽、意味无穷的超然脱俗的情感。正是借助于象情感才得以表达。象是意外在的有形体,意是象内在的精神本质。意与象完美结合为意象之象,并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3,(10):F0004-F0004
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热贡艺术发源于公元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普贤菩萨》彩唐《文殊菩萨》泥塑夏吾角俗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桑吉扎西 《法音》2005,(11):37-41
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藏传佛教首届高级学衔辩经、论文答辩和学衔授予活动于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西黄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圆满结束,这是藏传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大喜事,它表明藏传佛教教育进入了学衔教育的新时代,标志着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藏传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8日下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举行了隆重的首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嘉木样活佛,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  相似文献   

15.
张总 《法音》2013,(1):40-42,73,76
2012年11月2日,由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所和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云南省博物馆协办的"中国首届当代佛教造像艺术暨佛教雕塑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展览,展期虽然只有7天,但却是盛况  相似文献   

16.
王启龙  邓小咏 《法音》2001,(8):14-25
新中国建立以后,藏传佛教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这方面的总结和回顾文章已经不少。但是,在1949年以前的二十世纪上半叶,曾有许多学术先贤、高僧大德撰写过不少著述,成就卓然,而这方面的回顾和总结性文章极为鲜见。本文谨就这一时期中国学术界在藏传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作一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评述,以供学界同行参考和批评。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分成文章(用双引号括出)和书籍(用书名号括出)两部分叙述。一、文 章  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研究一直是藏学研究中的重心之一。据统计,1949年以前西藏宗教类的文章约330多篇(含译作)…  相似文献   

17.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中最富盛名的菩萨,因为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而被广大信众尊崇。从唐代开始,汉地民间信仰中出现观世音菩萨四臂观音、六臂观音这种化身,而观音菩萨的化相在藏传佛教中更加丰富多姿。藏传佛教中的菩萨造型相对于汉地更加复杂、繁多,这源自民族信仰的区别。藏传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即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尊神。随着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18.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处。作为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扬传系,这两者都秉承了大乘佛教的男女终极平等思想,提出女性成佛论;同时,为了迎合世俗社会,它们都持女性卑污论。然而,由于对女性的歧视程度不一,在女性成佛途径上,汉传佛教要求女性转身成佛,藏传佛教允许女性即身成佛;在两性关系上,汉传佛教主张阳尊阴卑,藏传佛教倡导阴阳双合。  相似文献   

19.
阿旺平措 《法音》2012,(6):40-43
一、藏传佛教的外传和影响藏传佛教的外传到清朝又逐渐兴盛。藏传佛教也从开始时只在宫廷内传播,逐渐渗透到民间,并在许多领域凸显出藏传佛教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这一方面得益于清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宠幸,另一方面也有藏传佛教僧人的努力传播的作用。这两方面的影响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