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老师。“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希腊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作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学生a脱口而出:“那不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希腊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学生连忙改口:“爱干净的!”“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呢?”“脏人!”学生只好又改…  相似文献   

2.
两双鞋子     
正一位智者,对他的十个门徒说,我现在有一些价格不菲的鞋子,可以送给你们每人一双,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双脚,不能同时穿两双鞋,所以只能给一双。这时有一位特别聪明的门徒说,如果我可以同时穿两双鞋,您是不是可以给我两双呢?智者说,那当然,你能证明同时可穿两双鞋,那我乐意成全你。那个聪明人就一下子从智者那里取了两双鞋,一双鞋穿在两只脚上,另一双鞋却把两只手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碰到一个人,开始还说得我抑制不住地想笑——他说“你还真有才华呀,到处都能看到你的文章啊”,但是接下来就说得我的那些还没来得及钻出脸皮的笑,立刻僵死在脸皮里面了。他说什么呢?他说他真正希望看到的还是我能写出砖头厚的长篇小说来,说那才是真正有份量的东西,是一个作家真正应该拿出来给人看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1.巧用归纳法〔示例〕有位师傅收了两个徒弟,有一天,师傅想考考他们,师傅对他们说:“给你们一箩花生,你们剥开看看,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看谁先回答我的问题。大徒弟听后,端起一箩花生快步跑回家里,连饭也顾不上吃,就急急忙忙地剥起来。二徒弟不慌不忙地把一箩花生端回家,从箩里拣了几个饱满的,又拣了几个不饱满的;拣了几个两个仁的,又拣了几个三个仁的,几个一个仁的。合起来总共不过一把花生。他把这几种不同籽粒的花生全剥了,发现每粒花生上都有粉衣包着,他自言自语地说:“不用全剥了,我知道了。”大徒弟从早上一直剥到傍晚,才把一…  相似文献   

5.
柔和     
玉洁 《天风》2001,(9):44
中国古代有一哲学家,在他弥留之际,叫来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你们看,我的牙齿呢?”学生回答:“没有了。”老师又问:“我的舌头呢?”学生回答:“还在。”于是学生顿悟出一个道理:柔韧的东西,永远比坚硬的东西更适合于生存。 老子曾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  相似文献   

6.
不立不破     
“不破不立”,这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命题,意思是只有先破才能后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的、老的东西扔了,才会设法去弄来新的、好的。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呢?事实上,有许多东西恰恰存在着与该命题相反的关系:不立不破。不立不破,就是说,新的不立起来,就不能破坏原有的旧东西,即使旧的东西一时破了,过不了多久,又会重复出现。有这么一个颇值得我们回味的故事——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学生漫游世界后,坐在郊外一块荒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已经是饱学之士了。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现在你们…  相似文献   

7.
数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聪明的臣子,交待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的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   这些聪明人离开老国王以后,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十二卷的巨作。老国王看了后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完它。把它浓缩一下吧 !”   这些聪明人又经过长期地努力工作,几经删减之后,完成了一卷书。然而,老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继续浓缩。   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浓缩为一页,浓缩为一段,最后则浓缩成一句。老…  相似文献   

8.
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最后要从3人中选出两个。应聘题目是:假如你们3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途中,车子抛锚了。你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可是你们只能从7样东西中选择4样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7样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而其中帐篷只能住两个人,水也只有两瓶矿泉水。  相似文献   

9.
有两个小幽默。 其一、A是面包厂厂长,B是砖头厂厂长。一天,A在法庭上怒火万丈地控告B:“你供应我们的砖头太软,简直就是面包!”B也立刻反驳:“你卖给我们面包太硬,简直就是砖头!”而法官意欲出出他们的洋相,就故意指着B问A:“他供应你们的面包简直就是砖头,是吗?”答曰:“是!”又指着A问B:“他供应你们的砖头简直就是面包,是吗?”答曰:“是。”法官又问:“真的如此?”两人答曰:“真的如此!”再问:“此话绝不反悔?”两人再次答曰:“绝不反悔!”法官立刻宣判:“既然如此,本法官郑重宣布,A立刻将B所…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有个叫陈襄的,在福建建州(今建瓯)任知府。有一次当地发生了一宗盗窃案,抓了几个嫌疑犯。但是,谁是真正的案犯呢?陈襄心中并没有底。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妙计”,先派人去某庙,将大钟内外涂上墨,然后又叫人把这批嫌疑犯押到钟前,对他们说:“这个宿里有口神钟,能辨别谁是盗窃犯,十分灵验。没有偷东西的人,摸了神钟便没有声音;偷了东西的,摸了神钟便有声音,现在你们逐个进去摸吧!”当这  相似文献   

11.
金币丢了     
有人去请教他的导师,智者与普通人会有什么不同。他的导师捋了捋胡子,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想从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做王位继承人。就给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让他们骑马到远处的一个小镇上,去随便购买一件东西。而在这之前,国王命人偷偷地把他们的衣兜都给剪了一个洞。中午,兄弟俩回来了,大儿子闷闷不乐,小儿子却兴高彩烈。国王先问大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大儿子沮丧地说:“金币丢了。”国王又问小儿子为什么这般高兴,小儿子说他用那枚金币买到了一个无形的财富,足以让他受益一辈子。这个财富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训:在把贵重的东西放进…  相似文献   

12.
一次,听一位企业家讲课。企业家讲到这样一道题:用1元钱能买两个桃子,用两个桃核能换1个桃子。假如你有1元钱,能吃到几个桃子?当然是3个,这连一年级小学生都算得出来。企业家却说,他能吃到4个桃子。4个?怎么可能吃到4个桃子呢?企业家说:当吃完3个桃子后剩下1个桃核。这时可以先向卖主借1个桃子,吃完后就有两个桃核了。把两个桃核还给卖桃子的人,不就还了1个桃子吗?  相似文献   

13.
聪明是个好东西,人人都怕不聪明,但俗话又说了:不看开场看收场。人生这出戏,收场悲惨的,竟有太多的是聪明人。  相似文献   

14.
小杨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考的不理想后,他的父母发现他整天闷闷不乐,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情绪越来越低落,家里人跟他说话他也爱理不理的,更不想继续读书了,现已休学在家。他的父母怀疑他有心理问题,于是小杨的父  相似文献   

15.
倾听的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晚年的时候声望很高,拥有上千名学生。一天,这位两鬓花白的老者蹒跚着走进课堂,手中捧着一摞厚厚的纸张。他对学生说:"这堂课你们不要忙着记笔记,凡是认真听讲的人,课后我都会发一份笔记。一定要认真听讲,这堂课很有价值!"学生们听到这番话,立刻放下手中的笔,专心听讲。但没过多久就有人自作聪明——反正课后老师要发笔记,又何必浪费时间去听讲呢?于是开起了小差。临近下课时,这些学生觉得并没听  相似文献   

16.
发掘创造性     
开发天赋或者说创造性只要求人们具备一样东西:勇气。摆脱常规去尝试不熟悉的新事物,好象天真无邪的孩童般,初生牛犊不怕虎。畅销书“艺术家之路”的作者卡梅伦说:这是一种体现人的意念的行为。要写小说吗?要绘画吗?要古风琴演奏巴赫的乐曲吗?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吗?你可遵循以下几条思路尝试开发自己的天赋。 思 路 流 畅开发创造性大可不必绞尽脑汁冥思苦索,那会使思路受阻。阿尔伯达大学教育学教授埃利斯说:譬如文学创作,一些连珠妙语往往产生于直觉,超越了逻辑推理。人们经常在开车时洗澡时清扫房间时甚至入厕和睡梦时闪出称为…  相似文献   

17.
有个趣题:2×2何时等于8?猛一听此题无解,但只要加个条件就能让它立刻变得有解。这个条件就是:当数学家喝醉酒的时候。不是吗?既然数学家喝醉了酒,就难免会计算出错,把2×2的结果算成8!以上是个笑话,不能当真,但这种巧妙“加点什么”的方法,却又的确意味着一种机智。请看一个古代的例子。一次,几个文人在一起做诗,有人居然冷不丁地冒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诗一出口,人们立刻哄笑起来,因为柳絮不可能是红的,如此表达不合逻辑,但那人添了一句之后,他的“怪诗”就立刻变得顺理成章了,这句就是“夕阳方照桃花坞”!意即,…  相似文献   

18.
不少形式逻辑教科书和形式逻辑习题集都选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丙三兄弟各有一把锁来锁一只三人合用的橱子,而各人只有开自己这把锁的钥匙。有一天,爸爸对他们三人说:“如果你们答应我一个条件,我明天就去买一只小足球给你们。这个条件是:如果你们要踢足球的话,只有当三个人都在的时候才能把足球拿去踢。”过了一年,三兄弟在课余时间每人各养了一盒蚕,平时他们把养蚕的盒子放在橱子里锁好,并约定谁先回家就用自己的钥匙开锁,打开橱门给蚕喂桑叶。请问:在前一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锁橱?在后一种情况下,又应该怎样锁橱?这两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哪两种判断形式? 对这道逻辑练习题,笔者见到的答案都是这样解释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兄弟三人各自将锁独立锁在橱子上即可,而后一种情况下,三人中两个人的锁头先分别锁在橱子的两个扣环上,然后另一个人的锁头将分别锁在扣环上的两只锁头连起来锁上就可以了。前一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联言判断形式。后一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相容选言判断形式。答案中提出的锁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按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一位土耳其商人,打算雇用一名得力水手。通过层层筛选,最后有两名势均力敌的优胜者,这两人都很优秀,但只能留下一名。如何从中选出一名得力的人员呢?这位商人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一个测试方法 :他让两名应聘者同时进入没有窗户的房间。商人拿出一个盒子,说:"我这里有5顶帽子,有2顶是红色的,3顶是黑色的,现在我把灯关上,从盒子里每人拿出一顶帽子戴到头上,然后打开电灯,你们要迅速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  相似文献   

20.
正聪明人因为太聪明,容易耍聪明。聪明人向来不屑于做"无用功"。学习由两个字组成,学是模仿,习是练习。聪明人总是模仿快,却不耐烦练习。不耐烦练习的人,也往往没有耐心做事、做人。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个老艺人,他拥有这样一门技艺,就是用两只手玩三只球,有时候还不止三只球。有人找他求师,老艺人的方法很简单,他让徒弟用沙袋练习这个技术,沙袋有一个好处,就是放在地上它不滚走。来跟他学艺的人,前几天学习的内容是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