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南方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八月之光》展示给我们一个被清教主义和种族主义压抑了人性的荒诞世界,描写了南方人被清教主义所异化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精神困境,表现了福克纳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刘怀玉 《哲学动态》2005,2(10):15-18
一作为现代性构成物的日常生活问题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是一个同现当代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对话的过程.大体上说,西方哲学的现代形态是后形而上学思想,其标志之一就是所谓反本质主义的"生活世界转向".但现代哲学的生活转向并不是说以往哲学"遗忘"了生活,而现在哲学总算回归了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家.现代哲学"面向生活"是因为生活本身成了问题,人类"无家可归"了.所以,现代的生活哲学都是对现代性危机与困境的一种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要"面向生活"的,但不会是就生活说生活,而是从历史角度反思生活.研究生活问题,是要说清楚生活的危机与困境的真实原因,而不仅仅说要关心生活回归生活.马克思哲学的"生活面向"就是"作为现代性危机诊治的历史现象学".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6,(4):178-183
"老龄化时代"的伦理形态是什么?因何形态以及如何形态?通过历史并关注形态的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重心,通过"报"—"敬"—"畏"的理论构架和"孝"伦理精神及家国一体制,实现了"敬畏"的"老龄"伦理形态。孔孟学说证明了由"敬畏"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实现;近现代转向中的"老龄"伦理形态是基于"理性",呈现家庭—社会—国家三大伦理实体有机构建的"伦"的失却及"老龄"伦理形态的实体虚空。康德"实践理性"、黑格尔"伦理世界"、罗尔斯"正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老龄化时代"的伦理形态是基于"共生",需要重建价值解构,关注关怀伦理,以善的道德动力相互扶持,倡导传统伦理和关怀伦理之间的普遍"爱",使我们皈依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民主作为一种伦理要求,是"后黑格尔"时代独特的道德哲学景象。民主政治的社会制度、差异化的权利诉求、多元的文化价值,这些显见的民主经验作为哲学思考的前提,要求在现代世界秩序重建中得以体现。黑格尔指出自由主义权利的实现只有在普遍性的伦理生活才是现实的,但在美国民主的历史现实基础上,一种"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得以历史确立。在政治世界的生存论基础被揭示的前提下,一方面民主伦理成为现代人生存本真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公民德性的判断力与责任成为民主伦理的实践性要求。归根结底,在现代社会中,重构现代生活的民主伦理对社会多元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构成了内在的规范性要求,从而化形式为实质,成为共同体生活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5.
田薇 《现代哲学》2011,(3):62-66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重要著作。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并未出版。因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作的有关"两厚册八开本"未能在威斯特伐里亚出版的说明就成为困扰学界的历史之谜。本文通过对MEGA~2第Ⅲ部分即书信部分,特别是对他人在1845—1847年写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的考证研究,基本重建了那段历史,从而揭开了这一历史之谜。这有助于学人更深刻地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礼教为传承的父权家族制度在启蒙运动以后遭遇挑战。生活在父权家族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原有的家族观念遭遇解构。而新文学中第一部批判封建旧家族制度的长篇小说——巴金的《家》就描写了,在启蒙时代,梅、瑞珏、鸣凤等传统儒家女性面临着无家的困境。巴金虽然在友谊叙事与爱情叙事中探索了两种重建"温暖的、明亮的"家的可能性,但新女性许倩如能否在革命中重建友谊之家尚未可知,其虚构的觉民与琴的爱情故事只在文学叙事的意义上提供了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福山看来,推动历史前进的最终动力是人的"激情",自由民主理念因满足了人的"激情"而终结了历史,但历史的终结也意味着"末人"的出场。末人世界面临两个挑战: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的"激情"的满足依然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激情"有被泯灭的危险。走出"末人"困境的出路在于重建道德共同体,保持"激情"与自由民主的内在平衡。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1)
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推动国家治理趋向现代化,由此可以从政治学的三重逻辑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这三重逻辑分别是历史—价值逻辑、工具逻辑和动力逻辑。从历史—价值逻辑看,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和价值的合理性,是中国社会发展从国家建设、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这一历史逻辑展开的关键节点;从工具逻辑看,改革开放意味着内敛型发展模式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动力逻辑看,党是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的领导者,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杨生照 《管子学刊》2022,(1):107-118
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张祥龙的"家源儒学"和黄玉顺的"生活儒学"都是从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来思考儒学的复兴和重建,但却又同途而殊归。受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启思,他们都将儒家的仁爱情感作为一切存在者及其理论建构的终极本源。但是,在仁爱情感显现的两个维度中,张祥龙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之爱"看作儒家的根脉所在,主张建立以传统家族生活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保护区来使儒家逃避现代文明世界;而黄玉顺则把"一体之仁"看作儒家的根本精神,并以之为正当性基础来构建现代性的制度规范、推动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前者否定了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忽视了自由开放的现代政治秩序乃是其文化保护区能够建立的制度前提,将使儒学从现代社会退隐;后者忽视了个体本位的消极意义和家庭生活的积极意义,会使仁爱的推扩难以实现、健全人格的个体难以形成。故更合理的思路是:儒学既要通过构建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现代制度规范来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也要充分重视家庭对于仁爱推扩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