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沙金盆岭出土的永宁二年对坐书写俑长期以来被定名为"校书俑",象征墓主生前属吏。本文从宗教学、图像学视角对对书俑的身份和功能进行再考证,认为该墓葬中34件俑实为模拟死者升仙程序中冥界与仙界官典构成的仪仗队,而对书俑的真实身份是冥界掌管生死簿的司命、司录二神君:司命抱持玉历,为墓主定天命和宿命;司录执笔书写,为墓主定死后去向。对书俑眉间俱生白毫,应是该地区在佛教传入之初,民间不明佛教真义,而借"外来神仙"行本土升仙仪轨之故。  相似文献   

2.
汉俑一直是考古学、美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资料也十分丰富。考察美术考古中关于汉俑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汉俑研究分为初期收集资料、考古发现和初步研究、重大发现和深入研究三个阶段,发现近年自然科学家对汉俑的研究加入到了对制作工艺、制作颜料的科学研究。以此为基础,从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问题提出以及美术考古学和俑研究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文献分析和综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1958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墓墓室四角距墓底1.54米处各有一块平砌的砖伸出壁面一段,表明该墓形制乃模拟北斗,象征着整个墓室乃是死者卧斗修炼成仙的炼形之宫。墓中出土的陶俑等40件精美器物分区摆放,其中对书俑应为司命司录俑,其三笔象征司命神所注写墓主人三命,另可识别有诵经真官俑、鬼官北斗俑等。不同的器物群构成不同的功能区域,代表着墓主人地下修炼成仙过程的不同阶段。墓内器物有其内在符号逻辑,表达着墓主人所追求的太阴炼形、飞升成仙的终极理想。文中首次提出墓葬器物分布逻辑分析法,力图还原墓葬及器物背后那个支配着整个仪式结构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世俗工艺都有所发展的汉代不但是殉葬人俑工艺的繁盛期,还是现存最早的传统戏偶雏形的诞生期,常被认为是人俑与戏偶分化的关键节点,是探寻中国制偶工艺源流时不可忽略的时代。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具有内在联系:在精神内涵方面,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都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死者魂魄的重视和对神灵偶像的敬仰,是古代偶像崇拜的典例;在题材选择方面,早期的戏偶继承了汉代人俑题材上生活化、民众化的发展趋势;在艺术特点方面,戏偶具有汉代人俑粗简生动的表情刻画以及富有律动感的形体。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人俑与戏偶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廉,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堂之边"或"厅堂上方有棱角的横梁"。《仪礼.乡饮酒礼》曰:"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曰:"侧边曰廉"。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肯定了"廉"为"堂之边"或"厅堂上方有棱角的横梁"之说法。其中曰:"堂之边曰廉"、"堂边皆如其高"、"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又曰:"廉之言敛也"、"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申之为  相似文献   

6.
正东方朔是西汉著名词赋家,为人幽默风趣且极有智慧,也挺有政治抱负,但汉武帝却一直把他当俳优看待。有一次,武帝把一些猪肉赏赐给随从官员,当时天气很热,负责分肉的官员却迟迟不来,侍臣东方朔就上前独自割了一块,并对同僚们说:"大热天的应当早点回家。"说完包好肉就扬长而去。武帝得知此事后大为不满,第二天在朝上质问东方朔:"为什么昨天赐肉,你不等诏令下达,  相似文献   

7.
写意雕塑是中国最纯正最本土的艺术。汉俑则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朵璀璨的奇葩。汉俑中的件件作品更是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它们是那么朴素、自然,那么古拙稚气,那么雄浑率真,那么痛快淋漓,即使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是罕见的。浪漫写意的汉俑艺术体现了华夏艺术最本质最迷人的浪漫写意传统,也是东方艺术的神韵所在,无疑对我国当代写意雕塑创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又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它内含着权利和责任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其中的责任不仅是"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和特定内容,并规定着妇女在此期所争权利的性质和价值,遂被妇女视为获得自身解放、实现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只有认识到"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内含着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才不至于作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评判。  相似文献   

9.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打通",他便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传统的学科分界,进而在他的"对象理论"中建立起了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价值论和伦理学。迈农对存在、真、事实、价值、应当等范畴的同时充满着分析色彩和现象学情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量"远绝常蹊"的见解,至少提出了许多不无思考价值的、能够将认识引向纵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推进价值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蒋影明 《学海》2001,(5):101-105
社会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测量与定量调控,是社会学理论中具有很强应用价值、同时又蕴含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本文从现实出发,论证了最佳发展速度和最佳社会稳定的存在性;提出了测量社会发展速度的概念,分析了测量发展速度的原理是"映射法",并通过对契约折旧过程的研究,给出了测量社会发展速度的指标"漂移率"及其公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定量控制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的贴现原理及其贴现公式.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道面对死亡的时候有"无怨"和"无畏"的不同智慧,有描生与绘死的不同侧重,它们相异且又相融。其智其美与先秦儒道对死亡本质、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价值界定和对死亡的超越路径的思考息息相关,是他们相同的"援天证人"的学术致思理路和"成仁"与"合道"的不同思想至高点在死亡观上的延展。  相似文献   

12.
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系统性原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实际,从利益相关者系统中的游客、居民及相关组织和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三个层面对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进行分析,发现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相比,宗教旅游具有更多不同的多维价值:予游客以"旅游价值";予居民及相关组织以"经济价值";予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以"社会价值".三个价值的同时实现是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3.
面对战国乱世,孟子与庄子从不同的理论原点出发,建构出各自不同的理想社会构想。他们在此既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省思,又透显出殷切的政治关切与人生关怀。尽管他们的理想社会构想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人"的维度去省思与建构的。比较来看,孟子与庄子的理想社会构想在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关切上是有所区别的,孟子将"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安放在现实社会与伦常关系中,而庄子则试图将"人"从现实社会与人伦关系中抽离出来;同时,庄子将追寻个人纯粹的自由与逍遥视为"人"存在的终极旨归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架构表现审视,是以儒、道、墨、法为基架兼容他家的复合文化系统。就其作用表现考察,儒家无疑起着前引的作用、墨家和法家具有附翼的功能,而道家则起着制衡的作用。这种互动互补、错综消长的建构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既有冲撞和协调,又有交胜和交用的相当稳定和牢固的特殊格局。价值学说正是贯串此格局的一根梁柱。基于这样的前提认识,本文拟就道家学派之鼻祖老子的价值观,作一粗疏的评说。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的清华简《管仲》篇中管仲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章的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的。语境的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的含义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传统“孝”德内涵的演变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德观念已有三千余年的沧桑演变,其内涵、地位和作用是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演变的;其内涵复杂,既有维护等级、特权、专制的封建糟粕,又有体现人生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要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扬弃、继承和创新;要使其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以便与当代社会的民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我中华民族历来贵文字,孔子有“辞达”(《论语·卫吴公》)即文字要达意的教海,曾子更有“出辞气”“远鄙倍”(《论语·泰伯》)即为文要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的具体要求。中间虽有标榜“惟务养情性,其他则不学”的理学家,斥“为文”是“玩物”、“害道”和“俳优”(《二程遗书》卷一八)。但是,到了清代,学人又已将这种观点斥为“陋懦不学”而重新主张“以文为贵”、“文欲其工”了;并论证之曰:“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  相似文献   

18.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见证"概念既极为重要,又备受阐释者的忽略与误解,它多半仅被视为日常此在通过某种现成的经验(畏、良知)而证实了自身能够本真生存的可能性。但从该词日常语义而言,"见证"既意味着"证实",又意味着"生产"。因此,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单纯地对"久以揣度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的证实,更是一种以被"其所见证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决定的方式生存之实行;不是日常此在证实到、观察到本真能在之可能,而是下了决心的此在"生产"了自身的本真能在。对于日常此在而言,"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一个现成可得的现象,而是一个有待发生的本己事件。  相似文献   

19.
以《成唯识论》为代表的唯识学在成佛的可能性问题上有"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的争论,虽然这个争论的理论结果在纯理论逻辑的探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此争论本身若从价值与实践的角度观察,则不但对此理论本身的探讨有所助益,也可使佛学及其唯识学立足宗教实践的重现实意蕴得以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0,(9):42-47
<正>4、析禅师"拨净土"疑(1)一番问答①难宗师拨净土【论文】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此论假藉"上座"师之口,将佛教界中存在的诸问题,一一揭示出来,进行析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