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中有传说云 :“老子西升 ,开道 (导 )竺乾 (古印度 )”① ,函谷关关令尹喜“望气 ,知有博大真人西游 ,乃齐庄遮道 ,邀迎至舍 ,请问乙密。”② 老子虽已著《道德经》 ,“犹虑未足以尽妙” ,于是“又为关尹言道之要 ,列为三十九章 ,目曰《西升经》。”③ 此将《西升经》归于老子名下 ,显系道教神话 ,不足凭信。由其托名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撰成此书来看 ,可能出于尊尹喜为祖师且力主老子“化胡”的楼观派道士之手。其成书年代当在西晋 ,因葛洪《神仙传》曾引《西升经》 ,晋释道安《二教论》亦有称引 ,题名《老子西升经》。现存明《正统道藏…  相似文献   

2.
道教辞典     
道教最早的经典。即《太平清领书》。《后汉书·襄楷传》云:“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唐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汉牟子《理惑论》亦云:“神书百七十卷”(《弘明集》第一)。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太平经》是现存唯一的本子,仅残存五十七卷。该经卷帙浩繁,内容糅杂,不少论点自相矛盾,文体亦不一律,殆非一人一时之作,据传主要编篡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襄楷传》:“桓帝时,楷上书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李肾注:“或言,当时言也。老子西入夷狄,始为浮屠之化。”这是老子化胡之所托始。《三国志·魏书》卷30《乌丸鲜卑等传评》裴松之注引《魏略》:“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母曰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佛浮屠。’”  相似文献   

4.
《西升经》是道教早期重要经典之一,内容主要是阐发《道德经》要义。《西升经》义理高深,养生和护国兼讲,为秦汉后反映道家身国同构理论的力作,在唐代颇受尊崇。唐王朝著名道士李荣,亦是著名道教理论研究者,他对《西升经》的注释一直被看  相似文献   

5.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初传时的一部中国佛教论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宋明帝(465-471年)敕中书侍郎陆澄(刘宋、南齐时人)所撰的《法论》一书中。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陆澄将此书编在了"缘序集"中。但《法论》早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保存了目录。《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僧人僧佑,在他的另一著作《弘明集》里收入了《理惑论》全文,因此通常说《理惑论》首载于《弘明集》。关于《理惑论》的作者问  相似文献   

6.
十六、成玄英成玄英,唐初道士、重要的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可详考。《全唐文》卷九二三《成玄英》条下,有小传云: 元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大海中,是为州岛,上有云台山)。成玄英的著作,《旧唐志》著录:《老子》二卷,成玄英注;《庄子疏》十二卷,成玄英撰。《宋志》著录成玄英的著作有:《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七卷、《流演穷窍图》五卷、《庄子疏》十卷。  相似文献   

7.
李小荣 《法音》2003,(5):17-26
《大般涅?经》(梵文Mah觀parinirv觀za-sūtra),或称《大本涅?经》、《大涅?经》,其主要思想是宣说如来常住、涅?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教义,是大乘五大部经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崇高的地位。此经最早传入中国的部分,相传是后汉支娄迦谶所译的《梵般泥洹经》二卷(《出三藏记集》作《胡般泥洹经》一卷),但其经早佚。据《历代三宝记》记载,曹魏有安法贤译《大般涅?经》二卷,吴支谦亦译《大般泥洹经》二卷,但这两部经早于凉译大本前就已阙佚,费长房自言未及见,内容也难以确定。至东晋时,高僧法显西行取经,于摩竭陀国巴连弗邑,得到…  相似文献   

8.
敦煌写卷BD14677是佛教徒以佛性论义疏《老子》的残卷。写卷可题作“义疏”,因为佛教徒讲疏外书也属义疏学。写卷当作于武周时期,与写卷S6044虽不可缀合,但确属同一类文献。写卷并非道教重玄学派的著作,虽然二者皆据佛理,但仍存不少差异。写卷主旨是以华严宗圆教思想重释《老子》。所言“摄末归本”,并非唯识学“五重唯识观”之一,而是华严宗“事理无碍”观。所言“一相即一切相”则是华严宗“事事无碍”观。所言“有为互无”则是华严宗“括六相”的圆融观。写卷体现当时佛教兴盛,直接义疏道教经典,以广宣教义,故在隋唐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教法印考举刘绍明道教法印用于召神、通神或辟邪驱鬼。《初学记》卷十三引《录异记》“恨不得印,可以驱策百神”。《洞玄经》云:“法印照处,魅邪灭亡。”《道藏》存有《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收“受持印章法”、“用印诀”、“发印诀”和“法印式”。《太...  相似文献   

10.
早期道教,一般认为,以太平道、天师道和金丹道为代表。太平道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天师道的早期经典是《老子想尔注》,而金丹道教的著作可以《周易参同契》作为重要的代表之一。我们简略考查一下《老子想尔注》、《太平经》、《周易参同契》中是否有与道教易学相关联的内容。一《老子想尔注》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道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存《老子想尔》二卷,注称“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此书已佚,只有敦煌残抄本一件,基本保存了原书的上卷。饶宗颐先生据此而整理成《…  相似文献   

11.
《老子》校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鱼不可脱于渊”今本《老子》第三十六章的“鱼不可脱于渊”一语 ,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脱”作“说” ,傅奕本、范应元本作“亻兑” ,诸字古通用 ① 。惟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此字作“胜” ,当是抄误。历来解《老》者释此语 ,几乎都照字面意思讲为鱼不可脱离渊池。据现在所知 ,《后汉书·隗嚣传》载嚣将王元之语 ,已引称“鱼不可脱于渊 ,神龙失势即还与蚯蚓同” ,可见此种理解至迟到西汉末已经流行。不过在现存《老子》注本中 ,此解最早还仅见于《想尔注》。其文云 :诫 (道教戒条 )为渊 ,道犹水 ,人犹鱼。鱼失渊 ,去水则死 ;人不…  相似文献   

12.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悉昙字记》未署撰时。书序云此书出自南天竺(印度)沙门般若菩提在五台山时对作者的传授。而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记载,般若菩提是在“(贞元)十年三月发趋清凉。巡礼五台,至于秋首。十一年四月还至上都(长安)”的。以此推断,《悉昙字记》约撰于贞元十年(795)。又由于此书见载于日本入唐求法沙门空海于大同元年(相当于唐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十月编的《御请来目录》,为空海住长安时所获的写本,因而日本学者也有根据著录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四论玄奘法师的音译关于五不翻古代译师认为音译是不得已的事,僧睿《大品经序》说:“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谓“不可变者”即是没有办法翻的。古代一般学者认为音译不算是翻译,所以隋代灌顶法师和吉藏法师谈论到nirvana译为“涅槃”的时候,都说这是“无翻”、“不翻”或“不可翻”(分别见于《涅槃经玄义》和《涅槃经游意》)。唐以前的大德对于哪些词是不可翻曾有理论上的阐述,如刘宋广州大亮曾枚举五种不可翻,并说明何以不可翻(《涅槃经玄义》卷上引)。玄奘法师早年曾从  相似文献   

14.
牟子《理惑论》载僧祐《弘明集》卷一,撰者题作汉牟融,附注“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隋书经籍志·子部·儒家类》有《牟子》两卷,题汉太尉牟融撰。《旧唐书》、《新唐书》因袭而列入艺文志内(上述三部正史中的《牟子》是不是《弘明集》中的《理惑论》,尚不能肯定,容后讨论》。《理惑论》三十七篇,借问答的方式宣场佛法。篇首冠以一段文字,盖作者自述其身世及作书之由,篇末又著一段文字,可视为《序》和《跋》。南朝萧齐时,陆澄将  相似文献   

15.
印顺 《法音》2006,(11):17-19
一、善财与福城“华严法门”中,以善财童子访问善知识为因缘,阐明菩萨行,一生精进而入普贤地的,是〈入法界品〉。西秦圣坚所译的《罗摩伽经》,仅是一小部分。唐般若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是〈入法界品〉的别译。般若所译的内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后记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剎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1]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不思议解脱经》;也就是“入法界”。〈普贤行愿品〉,是这一品的品名,但一般流通…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11)
正今日在此会场之中,时光仿佛回溯到宋代的宁波。陆游在《明州》的诗中说:"海东估客初登岸,云北山僧远入城",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中韩日三国"象犀珠玉"的商贸交易与"斯文槃槃"的文化交流之盛况。《法句经》云:"从因生善,从因堕恶,由因泥洹,所缘亦然",如是善因,感如斯善果,今日能有此"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盛会,我想离不开往昔法乳因缘之所成就。抚今追昔,我们共叙过往之  相似文献   

17.
道经的分类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提出新的理论,从而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经书。此外,还有一些道经,托名于吕祖、文昌等降笔,有的则是扶鸾所得。 对于道教经籍的分类,各家有不同的标准。这不仅因为学者的视角相异,更因为归入道书的内容太杂。比如,在宋代郑樵所撰《通志·艺文略》中,收有道类图书1323部,3706卷,分为《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箓、吐纳、胎息、内视、道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25类。其中《老子…  相似文献   

18.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高僧传》亦只称其作《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  相似文献   

19.
孙思边(581-682),唐代著名道教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老庄百家之学,精医学及阴阳、推步,兼好佛家。长期隐居终南山(道教名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物多公里处。周至县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是关中著名的道教圣地,老子当年西游入函谷关,曾应关令尹喜之请,在此开坛讲经,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修道著述,并以医术济世救人。孙思迫不慕名位,屡辞唐王朝的招聘。孙思边著作颇丰,撰有《老子》和《庄子》注、《摄生真录》、《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千金要方》《收入…  相似文献   

20.
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