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著名哲学家的行列当中,勒维纳斯(E.Levinas)无疑是一位非常具有独创性的哲学家,其"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独特思想为他赢得了20世纪最后一个道德学家的美誉,其哲学也因此而被称为伦理学形而上学.本文将通过论述勒维纳斯的"我为他人负责"的思想,来展现其伦理学形而上学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2.
引言 :自P .利科的《时间与叙述》和《自我与他人》相继问世以后 ,这位当代哲学大师的生平就显现出来了。 1995年他的著作《批判与信念》出版之后 ,他的思想便更为广泛地扩展到了公众之中。最近 ,记述他的传记出版了 :这就是由弗朗索瓦·弗斯撰写的书 :《保罗·利科 :生命的意义》。《建设》杂志记者在沙特奈 -马拉布里白墙公寓里 ,对利科进行采访 ,他们谈了十几个论题 ,下面就是此次访谈的主要内容。1.童年与成长时期记 :保罗·利科 ,死亡很早就出现在您的生活中了。当您只有几个月大时 ,您就失去了母亲 ,而您的父亲也在 1914年的战争中惨…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伦理学”本质上并非独立于“意识现象学”的现象学分支,而是现象学自身的内在发展与完成,构成现象学运动的灵魂与旨归。“伦理现象学”实际上伴随着“现象学运动”的始终,因此,它绝非胡塞尔“回到生活世界”之后的产物,更准确地说,它是驱使胡塞尔从意识现象学回到生活世界的指引。没有伦理意识,胡塞尔不可能提出拯救欧洲科学危机的现象学之任务。在伦理学上,胡塞尔的独创性贡献在于,他不仅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意志现象学,而且运用先验的“发生现象学方法”创立了人格伦理现象学。伦理现象学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主流的伦理学运动。70年代之后实践哲学的复兴与伦理现象学密切相关,哲学一方面转向政治哲学,以正义伦理为核心,一方面转向应用伦理学,而应用伦理学早期的主将也无非就是深受现象学熏陶的存在论现象学的学生们。现象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它真正构造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而且真正成为了生命的内在意向和意志的展开与升华,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如此需要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的最为根本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作为他所要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其将认知作为思维之主导活动的做法。通过分析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中的"第一哲学"的颠覆和重构以及构成他对此批判的核心对象的自我之反思同一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关联的讨论,可以解释列维纳斯自己之作为伦理学的"第一哲学"是如何与存在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欧洲哲学概念性的现象学-本体论传统遭到了反对创世的海德格尔的改造。海德格尔强调时空是存在自身的创造,是存在自身的形式。但是存在是有限的和变动的,因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不可能像中国哲学传统那样放弃创世而回归天-地,而有返回理念论的可能。列维纳斯用犹太哲学的新路化解了海德格尔的理论困境,他在存在论之外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伦理学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有限引向无限,突出无限的开放性,坚持了欧洲哲学的超验-超越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们的伦理学有时因为缺乏情感而过于客观,有时因为讲究亲情而过于主观,时常处于主客二元分裂状态.根据现象学的主客不分立场,推进中国伦理学创新,最要紧的是实现胡塞尔所期待的现象学还原. 相似文献
7.
他人问题或主体间性问题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为了避免重新落入"主体主义"或"唯我论"的窠臼,勒维纳斯既没有像胡塞尔那样,从认识论上用"同感"概念来构造他人,也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从生存论、存在论上用"共在"结构来描述他人;既没有像舍勒那样,用"中立的体验流"来说明"我—你/他"关系的起源,也没有用萨特的(本质上是黑格尔式的)"主奴辩证法"来刻画"自我—他人"的施虐—受虐关系,而是从"面对面"的伦理关系上肯定了他人的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以及相对于我的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他人是不可还原、不可表象、不可认知、不可同化的超越和无限。我是被他人绑架为其负责的"人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无限地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8.
石峻先生对伦理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伦理道德问题必须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解决,在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中包含着深厚的伦理意蕴。石先生对中国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抱有十分强烈的自信心.认为学术研究应以过去为起点才能进步,反对对外国文化和伦理的移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是伦理学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真正实现了诠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并从存在论意义上将实践理解 为伦理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关于行为规范的伦理学,伽达默尔的“哲学伦理学”从存在论 的高度处理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的内在联结,并把价值存在论问题当作伦理学核心,通过实 践理性反思,回溯前科学的人与对象的原始关系即人的现实存在的明见性来思考和确立人 的普遍价值意识与“共同的伦理”。同时,伽达默尔指出了当前伦理学发展的困境和新突破 的可能:既继承和吸收康德的先验主义道德哲学的严格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纯粹性和无条件性 ,又高度重视和肯定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人之具体存在伦理经验的有条件性、可疑性、境况 性,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作为一门哲学的伦理学如何可能”。伽达默尔的伦理学思考触及 了伦理学本身的存在论分析,是当代伦理学发展不应忽视也无法绕开的重要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0.
11.
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的伦理学"是一种反思—描述的伦理学。胡塞尔、哈特曼、耿宁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现象学伦理学的三种可能性,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现象学反思中进行的对道德意识的有意无意的本质直观。这样一种现象学的伦理学与其说是一种价值伦理学,不如说是一种道德心理学或道德意识现象学。现象学的反思—描述伦理学与近代以来的规范伦理学的区别,非常类似于数学—逻辑学中的直觉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差异。与后面两种数学理论一样,前面两种伦理学说也不能被理解为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只是对它们之间的奠基关系的不同理解,会导向在伦理学思考中的两种不同立场:反思—描述伦理学的和规范伦理学的。这两种伦理学需要彼此互补才能最终构成完整的人类道德系统。 相似文献
12.
生命伦理学的知识场域与现象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慕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2):5-9
目前,生命伦理学研究中最首要的是,对相关知识、基本概念、语词的统一。应该挖掘所有人类的理性遗产和文化资源,建立和构建生命伦理学理论框架和体系,从而解决对具体生命伦理问题和现象评价的困难。生命伦理学存在一个多维的知识场域,揭示、解释和勾绘这个场域,对生命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伦理学与作为应用的“实践”伦理学的严格区分,是随着近代以来“理论”和“实践”的二元对立兴起的,在古代的哲学中不仅不存在这种区分,而且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一种最高的生活方式。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区分使得哲学伦理学本身变得可疑,事实上也陷入了困境,而要走出这种困境,在哲学伦理学内部可以看出有两条可能的出路,一条是康德的形式主义路线,一条是亚里士多德的道路。但两者都不能独立解决这一困境,而要互补为一门伦理学可能的部分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生命伦理学的知识场域与现象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命伦理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研究者还要做许多重要的工作。目前,生命伦理学研究中首要的是对相关知识、基本概念、语词的统一,诸如对生命、医学、疾病、死亡等确立生命伦理语境下的认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应该挖掘所有人类的理性遗产和文化资源,建立和构建生命伦理学理论框架和体系,从而解决对具体生命伦理问题和现象评价的困难。生命伦理学存在一个多维的知识场域,揭示、解释和勾绘这个场域,对生命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17.
伦理学:形式的?抑或实质的?——论马克斯·舍勒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斯·舍勒建构的质料伦理学从多方面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舍勒的价值序列理论、现象学方法、人类学理论带有非常鲜明的现代特色,是富有现代性内涵的道德哲学.由于舍勒的批判更多地将人的神性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所以在人性的某些层面又不可能颠覆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康德道德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尼古拉·哈特曼属于现象学运动的边缘人物。但他的确可以被视为现象学的伦理学或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主要的和系统的构建者。他的伦理学通常会带有两个不同的名称:伦常价值的现象学和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这两个名字指称的是同一个对象,但重点不同:前者强调方法,后者偏重内容;前者主要与胡塞尔有关,后者则更多源自舍勒。哈特曼本人的相关伦理学思考既有助于对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的基本要素的把握,也有助于一门价值回应的现象学的展开。 相似文献
19.
20.
卢奥蓝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3,44(7):12-16
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脆弱性就随之诞生。在伦理学领域,脆弱性通常可以分为特殊脆弱性和普遍脆弱性。基于对“脆弱群体和个人”进行识别的务实取向,特殊脆弱性在生命伦理学领域体现为形容词“vulnerable”,具有特殊的、相对的、偶然的和临时的特征。基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境况”进行关怀的整体取向,普遍脆弱性在哲学领域体现为名词“vulnerability”,具有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和永久的特征。相对于特殊脆弱性而言,建立在普遍脆弱性基础之上的人类学脆弱性概念有助于在多元社会中的道德陌生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全球生命伦理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