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刊1990第2期发表了求是同志的长文《二难推理必须“二难”》(以下简称《二难》)。该文多次引用拙著,意在匡正。但其基本论点,我碍难赞同。二难推理一般的定义是:“一种特殊的有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的推理”。(金岳霖:《形式逻辑》,第194页)当然这不能算是严格的定义,因为它至少有两点不明确之处:一、何谓“特别”?二、二难推理是否都有效?鄙意要严格定义二难推理,就应当列出它的所有形式。那么,具有何种形  相似文献   

2.
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引申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所以叫二难推理。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它就可能被师父赶走,但如果不把白骨精打死,师父就可能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或者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的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在日常生活中,二难推理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善于巧妙地运用…  相似文献   

3.
吴牛喘月晋代初年,有一个人叫满奋,身为尚书令(古代官名).有一次晋武帝召见他,他一进宫,晋武帝要他靠北窗去坐.北窗下放着透明的屏风,满奋没看出来,只当是一个屏风的空架子,自己历来怕风,因此不敢去北窗下坐,但又一想:皇上赐坐,又不敢不去那里坐,一时抓耳挠腮,于是欲去又止,欲止又得去.晋武帝知道满奋怕风,又查觉了满奋未能看出那屏风透明却挡风,便指着屏风拍着大腿笑起来.满奋此时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4.
一个矛盾     
贵刊今年第1期所载《二难推理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文首先指出二难推理“是由具有两个选言肢的选言判断和与其选言肢的数目相等的假言判断组成的演绎推理。”然后,作者在有些反诘句也表达二难推理”一点里,引用了周恩来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一段话作为例证,将这段话立成如下的二难推理式: “如果你真想缓和世界局势,你就应该从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退军队, 如果你真想缓和世界局势,你就应该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般将使人陷入困境,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情景称为“二难”。遇着这样的二难,有的人能妙法化解,而有的人却束手无策,现出窘相,甚至被二难困死。比如鉏触槐,便是一例。晋灵公不君,因大臣赵盾屡谏不悦,竟派鉏去暗杀他。天刚亮,鉏溜进赵府,看见赵盾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尚早,端坐养神,鉏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刺客鉏碰上了一个二难推理。他虽然明辨是非,但摆脱不了君君臣臣的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无法化解“赋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的困境,终于自杀了。那么二难怎样化解呢?  相似文献   

6.
本刊1990年第6期上发表了《二难推理的迷惑》一文(以下简称《迷惑》)。该文指出我文中有五个误点,并形成了一个误区。首先,《迷惑》指出金岳霖先生定义的二难推理不够严格。他说:“要严格定义二难推理,就应当引出它的所有形式。那么,具有何种形式的推理是  相似文献   

7.
二难推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二难”,就是能够使人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境地。在论辩中,二难推理运用得好,可以置对方于二难的境地,可以使自己摆脱对方设置的二难圈套。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效果呢? 首先,要能够巧妙设置二难推理,令对方左右为难。一名妇女带着女儿在河边玩耍。突然,鳄鱼叼着了她的女儿。妇女要求鳄鱼放了她女儿。鳄鱼说:“你如果能猜对我的心思,我就放了你的女儿。”心思是隐性的、难以捉摸的,鳄鱼可谓狡辩。妇女只有让鳄鱼处于两难,才能救回女儿。她说:“我猜你想吃掉我女儿。”鳄鱼乖乖地放了她的女儿。因为如果鳄鱼说“猜对了”,则根据猜对就要放人的约定,应该放了女孩;如果它说“没猜对”,则它就是不想吃掉她女儿,也应该放了女孩。所以无论鳄鱼怎样回答,都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逻辑就是人们作为与宗教迷信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古希腊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关于“上帝并不干涉人的生活”的一个著名的四难推理的论证,即是一例。针对中世纪神学家们的“世界是由‘全能的上帝’创造的”这一谬论,有人提出了著名的“或者上帝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上帝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总之,上帝不是全能的”这种二难推理的论证,又是一例。近读《文汇报》“文荟”专栏一短文,  相似文献   

9.
国王要阿万提拟一份宫廷里傻瓜的名单。阿万提想,如果他真的把傻瓜列在名单上,国王也是一笑了之,可他就要得罪一批大臣;不写,违抗皇令,是要杀头的。然而,聪明的阿万提略一思索,就想出了一条两全之策。  相似文献   

10.
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肢的选言判断为前提所构成的演绎推理。它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法庭论辩中有其特殊的作用。论辩的一方为了获胜,经常从对方的观点出发提出两种可能,进而引申出两个结论,迫使对方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最终败诉在法庭上。  相似文献   

11.
试论解决充足理由律问题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足理由律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能否普遍适用于各类思维形式,尤其是它在推理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如果认为一个推理的前提不真实,这个推理就违反了充足理由律,那末这就等于说充足理由律可以满足前提真实的要求,结果充足理由律就代替了各门具体科学;如果认为一个推理的前提不真实,仍然符合充足理由律,那末充足理由律关于“理由必须真实”的要求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不是成为虚设了吗?可见,这两种回答都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充足理由律能否用于推理过程,如何用于推理过程,这是充足理由律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递进复句一般不能表达推理,但有这样一种递进复句也可以把它看成推理形式。如: 1.许多老年人尚且坚持体育锻炼,何况青年人呢? 2.这么冷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住,何况是孩子。上例都是递进复句,前一句说明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产生某种结果,后一句进一步说明在具有更多或更好的条件下,就一定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或者产生更多更好的结果。有时是指递减一些条件就更不容  相似文献   

13.
自本刊90年1期刊登了邢运中的《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一文后,陆续收到大量来稿,试图回答“二难”问题。有的是对答文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限于篇幅,本刊不能一一刊登.仅就其中部分观点作—介绍,与大家共同探讨。河北的张景岳认为:“二难”非难。他以邢文中第一个换质法的推理“正方形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正方形是非等边三角形”为例,说明问题所在,一是语法结构。即结论中“非等边三角形”是句子的合成谓语,而不是以“非等边”作定语以“三角形”作  相似文献   

14.
弟:在《中学生与逻辑》里,我看到一篇“半费之讼”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文中说那是用的二难推理,故事中的师生两个人都错了。哥哥,什么叫二难推理?怎么才能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形式呢?你能给我讲讲吗? 兄:好!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们中学里讲过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吗? 弟:讲过,这都指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指的是:有了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就没有后件;必要条件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小张对逻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善于独立思考。很有钻研精神。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为此,他去请教李老师。小张告诉李老师,他发现了一个推理,前提是真实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虚假的.李老师笑了笑,很自信地说,这是不可能的.李老师说,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功能,就在于从真前提一定能得出真结论.如果做不到这点,整个逻辑学就要垮台.  相似文献   

16.
关键是确定负概念的论域——答邢运中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教<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四个换质推理,就其正误征求答案。邢同志认为,如果回答正确,那就违背了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如果回答不正确,那又否定了换质法的基本规则。“因此,我要么违背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要么否定换质法的基本规则”。于是,邢同志陷入了“二难”境地。对此,笔者不揣冒昧,直陈浅见,以与邢同志交流学习心得。按照换质法的规则,结论判断中一定会出现一个负概念。这个负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只有在确定了负概念的论域以后才能明确。因此,要回答以上四个推理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关键是要确定各个推理的结论判断中的负概念的论域,并进而明确其内涵、外延。负概念总是相对一个特定的范围而言的。这种“特定的范围”在逻辑学中就称为论域。对一个负概念来说,它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其论域的变化而变化的。论域越大,负概念的外延越大;论域越小,负概念的外延越小。如“非文艺书籍”这一负概念,在“书籍”的论域里,  相似文献   

17.
法官的判断结果是:站在中间的人是农民,站在右边的是小偷,站在左边的人也是农民。法官是这样推理的:当法官向左边的人提出:“你是什么人?”这个问题时,左边的人必然答是本地农民。通过二难推理可得出此结论。即如果他是本地农民,那么他必然说自己是本地的农民(因为他说真话) 如果他是逃到这里来的小偷,那么他也会说自己是本地的农民(因为他说假  相似文献   

18.
一、区别三种条件假言推理在思维实际中用得很多,教学这部分知识,难点在正确区分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与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上。而要正确区分这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推理,首先要善于区分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判断。在自然语言中,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是用“如果……就……”“只要……就……”这样的联结词来联结前后件的;前件的存在。可以决定后件的存在,因此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例如:“把一个抗病品种推广到另一个地区,如果那个地区的病菌类  相似文献   

19.
86400     
想象一下,如果每天早上你的银行账户里都多出86400元供你用,会是多美妙的一件事情啊!不过要遵守两个条件:第一,若是这份馈赠在白天没用完,到了晚上剩下的部分就会消失。你不能做手脚,也不能把它存到另一个账户去,只能把它用掉,不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们机关流传一种舆论:“某某在调整班子时得到了提拔任用,一定和他熟悉的某领导有‘关系’。”这种舆论可以蛊惑一些人,但它却不能愚弄肯于动脑筋、善长分析判断的人,是真是假,只要用形式逻辑进行分析,加以调查核实,即可分晓。上述舆论的发起者,实际是运用了一个省略假言判断前提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如果进行还原,其完整形式应该是: 只要和领导有熟悉的关系,就能得到提拔任用; 某某在调整班子时得到提拔任用; 所以,某某一定和领导有熟悉的关系。这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存在事实和逻辑两方面的错误。从事实方面看,作为推理前提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不真实的。因为,第一,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