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我国职工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明显滞后,现行的职工医疗保健制度,主要采取国家或企业统包的形式,社会化程度低;近年来的医疗制度的改革,基本上是在维持原有的依赖财政和企业包办的体制下,将医疗费用与职工个人、定点医院及享受单位的利益挂钩,未能在体制上、管理运行和约束机制上,转向社会统筹互济与个人自我保障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健制度。不同人群所享受的医疗待遇差别很大,扩大了卫生资源运用的不合理性,因此,加快我国职工医疗保健制度的社会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医疗保健制度改革构想大连市卫生局(116012)刘景双几年来医疗费用逐日上升,社会舆论反响强烈,如何改革我国医疗保健体制,解决困惑走出低谷,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公费医疗保健模式我国现行的医疗保健体系源于1922年中国共产党劳...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各国推行的保险医疗、公费医疗、自费医疗等不同医疗保健制度,都面临着费用剧增、资源浪费、分配不公等问题,都面临着改革医疗保健制度的任务。坚持公益性原则、公正原则、效益合理性原则,是医疗保健制度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现行法律规定下远程医疗的医疗损害责任,通过对远程医疗中的不同法律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医疗机构为远程医疗中的重要法律主体,其在医师亲自检查和注意义务标准等权利义务方面存在不同。进而展开远程医疗活动中的损害责任构成及责任分配的讨论,提出了在不同法律关系中医疗机构与远程医疗其他参与者对于远程医疗中医疗损害的责任分配方式。旨在帮助医疗机构明确自己的定位,推动我国远程医疗活动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建立。  相似文献   

5.
1 医师法规范全国医师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对此,国家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逐步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社会和个人办医形式为补充的办医体制;加强全行业管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调整医疗服务结构,在保证基本需求、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前提下,拓宽服务领域;推行社会医疗保险等等。为了巩固这些改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美国自1945年以来50余年医疗保健制度演进的研究。涵概了四个发展时期;民办医疗保险体制;公办免费医疗保健制度和健康维持组织;医疗费用控制政策的实施;医疗保健制度的全面改革,以求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泰安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较快,人事制度不理顺,分级诊疗制度难落实等一些医改阻因,归根结底仍在于以大医院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阻碍体制机制的正常运转。破除体制阻因应对症下药,从利益关系、医疗价格及费用、分级诊疗、人事制度等方面着手推动公立大医院综合改革、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改革和民营医院改革等。  相似文献   

8.
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以降低医疗成本为经营模式。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医疗机构降低医疗成本的四大策略,即推诿病人、防范道德风险、提高医疗质量、转变医疗职能。进而,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分析了医疗机构采取不合理和治标策略降低医疗成本的原因,并提出了推动医疗机构采取合理和治本策略降低医疗成本的建议,即调整交易成本、转变医保职能和改革医疗体制,为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与医疗服务体制机制的联动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面对医疗技术主义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消费水平的飞速提高 ,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医疗技术主义的现象。面对医疗技术主义 ,人们从医学与哲学辩证法得到的思考是 ,医疗技术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发展的不利因素 ,对不良的高医疗消费有明显的医疗责任 ,对其进行有效遏制是现时命题。1 关于医疗技术主义把医学科技服务单纯技术化 ,追求利润极大化 ,机械性并数量化的现实施加于病人的强加性矛盾医疗服务状态称为医疗技术主义。在医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下 ,医学的现实和走向与公众身心健康密切关联 ,除相适应的一面 ,至少也存在与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10.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疗志愿服务联动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医务社会工作和医疗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入手,对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疗志愿服务联动的必要性、联动机制、策略和具体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联动的效果,如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疗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的建设及建立医疗志愿者服务团队的激励机制。这些实践和探索为医疗机构创新和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卫生保健政策与医学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生保健政策是卫生资源、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三者的结合。医学伦理学是卫生政策的重要基础。当代卫生事业的特点,卫生保健服务面临的挑战以及医学伦理主体与客体的变化,决定了医学伦理学在当代卫生保健政策中的特殊意义。在医学面临全民保健的阶段,一个科学的符合人民健康利益的卫生保健政策是不言而喻的。摆脱当前卫生政策面临的困难,要求必须在医学伦理学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医学伪科学产生的宗教学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气功、人体科学名义出现的医学伪科学是一种宗教现象或准宗教,其组织形式为膜拜教团,教主与信徒之间是欺骗与被欺骗的关系。医学伪科学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学背景,对文化的过高评价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科学假象。虽非真正的宗教,医学伪科学却可以填补宗教的空缺发挥替代作用,这是医学伪科学得以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学思维活动离不开哲学思维的作用。医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主要区别表现和思辨性和抽象性两个方面。虽然哲学思维不能代替医学思维,但是,哲学思维是医学思维的一般前提,医学思想往往由哲学思想过渡而来,医学认识的突破也以哲学思维为先导。医学家自觉运用哲学思维于医学认识之中,将会使医学思维更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一民工重伤求治,被六家医院拒收的事件,指出在实行临床医德准则过程中存在着悖论现象,并阐述临床医德悖论产生的原因,提出化解临床医德悖论具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医疗事故纠纷的本质及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事故纠纷及处理的道德本质和司法原则在于对病人权利的维护。强化医务人员对病人生命与健康的医德责任感和病人权利意识,并使之成为自律、自觉的行为是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纠纷发生的第一要素;而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法律的制约机制,对医疗事故的防范是同样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医疗纠纷产生的法律根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的医疗纠纷案件逐年增多。卫生立法滞后、违法现象严重、执法不统一、患者法律意识增强、鉴定程序不合理是产生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根源。提出的对策:(1) 加快卫生立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2) 完善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3) 严格执法;(4) 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医患双方的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的时代特征与医学的应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1世纪的医学将真正从生物医学发展为人的医学,医学文化将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医学将更加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生态伦理化和多元化,医学目的也必将多元化。医学是时代的医学,但医学在走向人学。  相似文献   

18.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伦理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生资源是稀缺资源,卫生资源只有优化配置,才能达到我们的医学目的。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以公平为优先,坚持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就目前所存在的和我们的医学目的不相适应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的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亟待统一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我国医疗工作的实践中,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然而,解决和处理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法律、法规尚不移规范统一。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健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亟待统一规范,以利于全社会遵法,守法,执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research on systems of care, which are acknowledged as the current dominant paradigm in the delivery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systems of care produce important system-level changes. Earl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systems changes do not impact clinical outcomes, however. One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finding is that system interventions are too far removed from the actual delivered services, thereby limiting their potential impact. Moreover, numerous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purported effectiveness of systems of care remain unvalidated.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primary direction to improvi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hould be through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contrast to continued large-scale investments in system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addressing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that researchers will confront and for developing policies encouraging futur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