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纤维乳管镜主要应用于乳头溢液的诊断,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减小了手术切除范围,并修改了部分乳腺疾病的手术指征.但由于乳腺导管系统解剖的复杂性以及乳管镜本身的限制,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切除、导管炎症治疗、乳腺癌筛查、保乳手术中辅助判定切缘等临床应用方面,尚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争议.  相似文献   

2.
乳腺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乳腺学科的发展进步、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结构和希求的根本变化,大多数患者除了疾病治疗本身外,对术后外观美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乳腺专科医生必须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医患协作关系,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合理选择微创美容手术方法,提高专业技能和转变观念,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仪器,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制定乳腺肿瘤微创美容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3.
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对我院2008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共24名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4例中8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11例行广泛肿块切除术;4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其中2例为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恶性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时间2月~5年.手术是目前已知能够根治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唯一方法,与影像科及病理科医生联合诊治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避免本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探讨B超配合在麦默通微创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作用。对569例乳腺肿块进行麦默通微创切除术,分别于术前进行B超定位,术中进行B超引导,术后B超探查及随访,分析B超配合对手术的彻底性、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所起的作用与意义。结果569例患者的乳腺病灶均被准确切除,B超熟练程度决定手术的准确性、彻底性及手术时间。术中B超配合20次以上者,其一次定位成功并一次完全切除率达87.4%,与初次(B超配合20次以下)配合者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手术时间亦比初次B超配合者要短,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熟练的B超配合,有利于麦默通微创旋切技术准确、有效、快速而安全的切除乳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探讨B超配合在麦默通微创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作用.对569例乳腺肿块进行麦默通微创切除术,分别于术前进行B超定位,术中进行B超引导,术后B超探查及随访,分析B超配合对手术的彻底性、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所起的作用与意义.结果569例患者的乳腺病灶均被准确切除,B超熟练程度决定手术的准确性、彻底性及手术时间.术中B超配合20次以上者,其一次定位成功并一次完全切除率迭87.4%,与初次(B超配合20次以下)配合者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手术时间亦比初次B超配合者要短,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熟练的B超配合,有利于麦默通微创旋切技术准确、有效、快速而安全的切除乳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探讨乳晕月牙状切口切除男性乳房发育症的手术方法及美容效果。回顾性分析5年来在局麻或全麻下,分别采用乳晕月牙状切口(46例)和传统沿乳晕弧形切口或放射状切口(32例)保留乳头乳晕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隐蔽程度、患者满意度及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的差异。乳晕月牙状切口潜行切除增生的乳腺...  相似文献   

7.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在乳腺导管内癌诊断中的价值。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钼靶X线、常规超声及ABVS的影像表现。常规超声、ABVS及钼靶X线对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63.16%、86.84%、84.21%,ABVS及钼靶X线检出率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4及5.68,P0.05)。ABVS能提高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的检出率,有助于乳腺癌早期发现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鉴于对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认识,为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目前乳腺癌治疗中保乳手术日益受到重视.而为了阻断高危险性的乳腺向乳腺癌发展,预防性乳房切除术也正在被患者接受.保留乳腺与预防性切除乳腺的医学实践反映了目前人们对乳腺癌的深层认识,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Wnt5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及2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Wnt5a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并分析Wnt5a及β-catenin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乳腺癌组织(13/50)中Wnt5a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乳腺组织(18/24)(P0.05),乳腺癌组织(33/50)中β-catenin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3/24)(P0.05)。乳腺癌组织中Wnt5a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关。同时乳腺癌组织中Wnt5a与β-catenin表达负相关。Wnt5a及β-catenin共同参与着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0.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168例诊疗效果不佳、住院时间超长、发生手术并发症、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特殊病人实施追踪管理,分析发现我院近三年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在二次手术或严重术后并发症、疑难危重并治疗效果不佳及住院日超30天病人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追踪对象主要集中在疑难危重并治疗效果不佳、二次手术或术后合并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日超过30天,最多的是外科、ICU及内科特殊病人;追踪方法包括组织院内多学科会诊、医务部参与医患沟通及调阅病历。实施特殊病人持续追踪管理可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前期病变,近几十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在上升。目前对于DCIS患者具体的手术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尽管大量证据证明保乳术和全乳切除术对于DCIS患者术后的复发率相似,但是目前DCIS的手术治疗依旧应用全乳切除术较多。而且对于保乳术切缘的宽度大多数学者推崇2mm的阴性切缘宽度,但尚未达成共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以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2.
探讨乳晕月牙状切口切除男性乳房发育症的手术方法及美容效果.回顾性分析5年来在局麻或全麻下,分别采用乳晕月牙状切口(46例)和传统沿乳晕弧形切口或放射状切口(32例)保留乳头乳晕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隐蔽程度、患者满意度及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的差异.乳晕月牙状切口潜行切除增生的乳腺腺体与传统切口相比,切口更小而隐蔽,术后外观美容效果更好,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探讨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再手术中应用纳米炭对甲状旁腺保护和引导颈淋巴结清扫的作用与价值。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116例D T C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米炭组)64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在术中先向残余甲状腺或癌灶或肿大淋巴结内注射纳米炭0.1ml~0.3ml不等,对照组不使用纳米炭。观察两组辨别甲状旁腺的个数与准确性,以及在颈淋巴结清扫个数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无差异。观察组使再手术的D T C患者的甲状旁腺识别率为92.2%,辨别出3个及以上甲状旁腺比率为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3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个数比较,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而且,其一过性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并发症尚有下降趋势(P<0.05)。纳米炭对DTC再手术中的甲状旁腺的识别率和区域淋巴结的黑染,使甲状旁腺易于识别和保护,有利于更为彻底清扫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尚可降低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探讨单乳管溢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疾病良、恶性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3例单乳管溢液患者临床资料。16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8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7例,导管扩张症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导管扩张症伴慢性炎症3例,腺病及导管上皮增生14例,乳腺癌2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月经状态、是否伴微钙化等因素与溢液良、恶性的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乳腺伴微钙化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P0.05)。乳头溢液病因复杂,年龄45岁、乳腺伴微钙化是乳腺癌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金属硫蛋白(MT)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及2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T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并分析MT及β-catenin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乳腺癌组织(38/50)中MT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9/24)(P0.05),乳腺癌组织(33/50)中β-catenin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3/24)(P0.05)。Ⅲ期~Ⅳ期中MT及β-catenin阳性率高于Ⅰ期~Ⅱ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MT及β-catenin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乳腺癌组织中MT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与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关。而乳腺癌组织中MT与β-catenin表达正相关。MT及β-catenin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预后及基因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哺乳期乳腺炎也被称为慢性乳腺炎,是以乳腺内或乳管内残留炎性结节或肿块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乳腺迁延性炎症.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易漏诊、误诊,且须与乳腺癌尤其是炎性乳癌相鉴别.B超、钼靶、MRI等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但病理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疾病的金标准.目前,该病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包括中西医结合在内的综合治疗.一旦发现乳腺炎性改变,就应考虑到炎性疾病可能,并及早获得病理学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对某三甲医院的一起乳腺手术部位感染(SSI)的聚集性流行事件进行调查,分析2015年8月~10月乳腺科17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资料,其中7例发生SSI,感染率3.9%。2015年二季度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81例,仅有1例发生SSI,感染率0.55%,2014年三季度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92例,1例发生SSI,感染率0.52%,SS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5年8月~10月感染率最高。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2015年11月~2016年1月,SSI感染率恢复到0.43%。院感科提出此次事件由于科室引流管使用不当加重皮瓣积血积液导致的切口感染所致,加强医院一次性用品管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保乳手术已经成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术式。保乳手术的操作规范主要有美国术式和欧洲术式,其中美国术式更加适合于中国患者。保乳手术要求切缘阴性,笔者所在乳腺肿瘤中心经过临床实践经验所提出的"改良腔周边缘评估法"已被证明是安全且高效的,适合中国的国情,值得推广。乳腺癌保乳手术的进展很快,近期对保乳术的阴性边缘达成了共识。美国乳腺外科医师协会(ASBS)提出的残腔环切法可以明显降低保乳术后再手术率。对于手术造成外观不满意的患者可以行乳腺整形保乳术。中国的保乳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多学科治疗(MDT)和乳腺专科建设可以提高保乳率,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9.
分析垂体瘤各种术式下的并发症。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显微镜下开颅手术、经口鼻蝶、单鼻腔经蝶及内镜经蝶切除265例垂体瘤患者的并发症。结果开颅手术36例、经口鼻蝶113例、单鼻腔经蝶109例、内镜经蝶19例,包括5例为二次手术患者。术后7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尿崩62例、脑脊液鼻漏35例、视力障...  相似文献   

20.
总结提高胰头癌手术切除率、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的经验。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9月起收治的39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解剖性探查、蚊式钳勾划技术,对36例病人全部一次性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切除率92.31%,剥离出的癌灶侵犯血管壁的断缘组织中镜下见到癌细胞25.93%,淋巴结转移率47.22%;胰周神经节、丛侵犯率55.56%,并发症发生率25.00%。解剖性探查、蚊式钳勾划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