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观察补中益气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老年脊髓损伤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将脊髓损伤后尿失禁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单纯膀胱训练,观察组加用补中益气汤合真武汤加减,3个月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和临床疗效,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价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P0.05)。治疗后,两组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组间相比,观察组24h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明显减少,单次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多,排尿间隔时间延长;尿流动力学指标中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腹压漏尿点压(ALPP)明显升高,残余尿量(RUV)、充盈末期逼尿肌压(Pdet)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出现。补中益气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老年脊髓损伤尿失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观察电针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采用试验性研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进行干预,对比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及临床疗效。治疗后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系统评价国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对膀胱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检索从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12月的相关文献,按既定标准筛选共纳入文献17篇,共1 552例患者,原位新膀胱术753例,回肠通道术523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276例。Meta分析结果示:与回肠通道术及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相比,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生命质量更高(P0.000 1,P=0.003);回肠通道术组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对比较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通道术的特异性量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特异性模块(P=0.001)、躯体状况(P=0.000 1)和社会家庭状况(P=0.03)方面,原位新膀胱术后优于回肠通道术;情感状况(P=0.20)和功能状况(P=0.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目前国内有限的证据得出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选择原位新膀胱术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探讨不同有氧运动强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运动耐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左室射血分数(LVEF)≤49%的慢性稳定心力衰竭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高强度运动训练组(高强度组,A组)和低强度运动训练组(低强度组,B组),分别以储备心率的60%和40%的运动强度进行12周运动训练,入选患者严格除外运动测试和运动训练禁忌证。运动训练前后进行运动耐力测试及生活质量评定,比较最大运动负荷量在运动训练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差异,同时观察对SF-36量表评分及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运动后两组最大运动负荷量均较运动训练前提高[A组由(7.34±2.03)METS提高到(10.7±3.21)METS,B组由(6.21±1.95)METS提高到(9.8±2.84)METS](P0.05);运动训练后高强度组的运动耐量高于低强度组(P0.05);运动训练后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除疼痛评分外均显著提高,高强度组总体改善优于低强度组(P0.05)。以储备心率的60%和40%为运动强度的12周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命质量,无运动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以储备心率的60%为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冉光明  李睿  张琪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1979-1988
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对高社交焦虑者的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的干预进行了考察, 取得了丰富成果,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 在以往的中国动态情绪面孔库存中, 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种类偏少; (2) 高社交焦虑者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未被系统探讨; (3) 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存在争议, 即一些研究者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而其他研究者却未发现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针对这些不足, 当前项目建设的中国人动态情绪面孔库拟增加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类型, 此外运用神经科学的技术系统探究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情绪面孔的识别机制, 最后采用工作记忆训练改善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生气面孔识别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团队提出了高社交焦虑个体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机制和干预两个部分。本项目的开展不仅为动态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还突破原有单一的研究方法, 拟从行为、电生理和脑成像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促进社交焦虑干预工作的开展, 从而缓解社交焦虑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