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观察也是一种知觉,它具有一般知觉的一切特征.但它又与一般知觉有所不同,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观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不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那他就不可能获得大量信息和经验.由于观察力是人的智力组成部分之一,所以观察对于培养人才、积累知识、发展智力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概念论基于概念能力对知觉的解释,一些现象学家们认为知觉经验具有基于身体运动的非概念的组织形式。本文将论证:与这种组织形式相对应,任何知觉经验需要满足一种独立于知觉因果机制的形式条件。在对事物及其属性的知觉中,事物知觉预设被感知事物的统一性,属性知觉预设被感知属性及其所属事物在变化的知觉条件下的存在。对于知觉者来说,知觉经验内容首先为其身体运动提供一种可利用的结构;知觉中被预设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存在是相对于其身体运动的一种预设。在感知-运动过程中,知觉者自身被预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体现为其身体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其身体的统一性构成其任何知觉经验和身体运动的一个初始的形式条件。  相似文献   

3.
郭可教   《心理科学进展》1987,5(2):24-30
知觉是事物的各个外部特征在头脑中的综合反映,或者说是事物整体在头脑中的映象。知觉所能反映的客观事物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但其基本形式是对象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知觉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能形成知觉就不可能有更复杂、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知觉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知觉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最  相似文献   

4.
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知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1935年德国心理学家苛夫卡(K·Koffka)曾提出:“事物为什么会被看成它现在的样子?”这个问题不仅曾经困惑过许多古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而且也困惑着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知觉问题的心理学家。一、知觉中的直接理论与认知理论二次大战后,知觉研究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方向,即直接理论与现代认知理论。吉布生(J·J·Gibson)是本世纪研究知觉问题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的一生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知觉专著,如《对视觉世界的知觉》(1950)、《作为知觉系统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6.
怀德海底《符号論,它的意义和效果》一书是他于1927年在阜吉尼亚大学的演讲集。全书共有三章,这是第一章的譯文。本文共分十三节。在第一节里作者提到三种符号論:(i)宗教所用的象征,(ii)写出和說出的語言,(iii)純是书写的代数符号。在第二节中他特別强調說,从感觉符号表象达到物体,此中的符号論乃是一切符号使用方式中最自然而广泛的方式。第三节是討論方法。关于方法的一般原則是:低級特征最好先和相应的低級有机体(怀德海用‘有机体’这个名詞和通常不同,他认为一个电子也是低級有机体——譯者)联系起来研究,高級特性应先和最初具备充分完善的高級特性的有机体联系起来研究。第四节說明符号論之所以易于犯錯是因为它可以引出对一些事物的行动、威情、情緒和信念,而这些事物純是观念,在世界中并沒有这符号論引导我們所設想的那些事物。第五节把符号使用下了一个定义說:当人心經驗中某些组成部分引出意識、信念、情緒与习慣而关涉到心灵經驗其他組成部分时,人的心灵就发生符号式的作用。前一套組成部分是“符号”,后一套就构成符号的“意义”。从符号到意义的过渡中所有的有机作用就叫作“符号的指示”。第六节說明符号指示的知觉所包括的全部活动是知觉者产生他自己的經驗的一种活动。在第七节討論語言中,作者說,語言使用是有双重符号指示:在說話人方面是从事物指示字眼,在听話人方面是从字眼反轉过来指示事物。作者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有两种內容,在第八节中他只提到关于同时世界习用的直接表象,这是应用我們直接感觉向外投射而有的,它替我們决定了同时的物质东西的特征。这就是近代哲学中所說的感觉材料或素材。在第九节中作者认为知觉的經驗方式有两种,概念分析的方式只有一种。两种知觉經驗方式中的一种是叫作“表象的直接性”或“直接的表象”,另外一种叫作“因果效力”。第十节說,这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是把实在的事物“客体化”。把这种方式混合为一个知觉的綜合活动就是“符号指示”。在第十一节中作者說物质的和心智的东西在經驗中是糾纏在一块的,因此沒有明显的界綫可划。第十二节是研究感觉資料和空間在直接表象中的作用。作者举出三个重要事实:(i)感觉材料如色、声、触等是依靠能知觉的有机体和它对所知觉的有机体的空間关系;(ii)同时的世界是显现为有扩延的和充满着有机体的;(iii)直接的表象只是少数高級有机体經驗中的重要因素。第十三节說,“客体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因为沒有实在的东西在它的形式方面完全“客体化”了。  相似文献   

7.
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都是始于外部特征,如能早期掌握多种颜色和形状将会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觉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色彩知觉与人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认识颜色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3—6岁幼儿大都容易注意物体的色彩特征.所以我们认为对幼儿加强颜色教学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认知类型是个体知觉刺激物的不同方式,它有助于对学习的解释。认知类型已被定义为“在知觉、记忆和思维模式上的个别差异,或理解、贮存和利用信息的与众不同的方式”(Kogan,1971)。认知类型测验的分数类似于智商测验,揭示出有关一个人的智力操作。智商分数给出的较多的是有关一个人的技能和能力的信息,而认知类型的分数大多是反映人的认知或推理的方式、形式或“类型”。就象有几种不同的测量智商的测验一样,同样也有几种测量认知类型的测验。有些测量强调的是知觉习惯,另一些则测量一个人倾向于把事物联合或分类的方式。另外还有的则测量人加工信息的自由度。正如对智商一样,对认知类型的了解很大程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错觉,目前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解释,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然而,人类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分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包括感知阶段)和理性阶段,并遵行这个顺序过程去认识事物。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感性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思维是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感性阶段(知觉)存在错觉,理性阶段(思维)也同样存在错觉。所以,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不正确的认识都可以造成或产生错觉。由此,错觉可以分为感知错觉和思维错觉两种类型。对于感知方面的错觉,许多专  相似文献   

10.
知觉(perception)是指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感知.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某种现象特征,即知觉者会体验到一种"那究竟像什么(what it is like)"的感觉.例如,一个人会从红色视觉经验中体验到"红色究竟像什么"的意识感受性(qualia).知觉内容(perceptual content)粗略地讲是指通过知觉经验向知觉者所传递的信息.关于知觉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在形而上学方面,知觉是我们了解外部物理世界究竟存在什么的主要手段;在认识论方面,研究知觉是研究我们如何达到关于外部物理世界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语言哲学方面,知觉内容是我们的心灵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关联及互动在语言实践上的体现;在心灵哲学方面,知觉经验中的现象特征与意识及意向性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王志清 《心理学报》1963,8(1):50-56
問題 在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研究中,往往是以感知的效果作为指标的,然而这不能从本貭上說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因为感知觉发展的問題是与感知活动本身結构的变化和发展有关,是由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們认为,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列昂节夫成功地分析了这一操作活动,并提出了所謂“比拟”假說:感受器官以自己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写生是学生学习绘画的基础,是构成绘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形式的写生都是对实际事物的描绘。写生过程中要能比较准确的、符合实际的描绘、表现所画的物体,对实物的观察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写生教学的初期阶段,应把提高儿童的观察技能,发展儿  相似文献   

13.
二、从知觉到身体———现象的本体论诠释众所周知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悬搁 ,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先验的“构成性的”本质域 ,它使“现象学科学”成为可能。 而梅洛 庞蒂对于知觉 现象场的分析所达到的现象学“剩余” ,却是一个非构成性的、暧昧的存在。所共同的只是 ,它们都意味着一种事物的起源。梅洛 庞蒂的分析依然是从传统的问题开始的 :我们如何知觉事物为客体 ?如何知觉自己的身体 (corps)使之区别于一般事物 ?如何知觉“自我” ?这一分析引导我们在所有这些种类的知觉中 ,均无例外地发现了那样的剩余。尽管存在着各种具体的…  相似文献   

14.
杜維涛 《心理学报》1959,4(6):53-58
格式塔心理学者否认知觉是联系、联想、条件反射,认为知觉不能分析为各种感觉,因而蔑视感觉的概念;否认知觉有賴于經驗,割断知觉和外界的联系,割断知觉和思維、意識的联系。現在分析批判于下: (一)知觉是联系、联想、条件反射 格式塔主义者反对反射論,认为反射只是对个别刺激的反射,不是对事物的关系的反射,因而不能解释知觉。巴甫洛夫做了一个实驗:用两个灰色箱子,一深一浅,把食物放在浅灰色箱子里,动物便常到浅灰色箱里去。然后再換两个深浅也不同的箱子,动物仍向那个較浅色的箱子里去,原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课程与梅洛-庞蒂对本体论突破所做的修正相符合,因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把对自然的追问深植于知觉现象学之后的思想运动中。在他看来,知觉现象学所通向的对语言表达的分析展现了意义作为建制(institution)的定义,梅洛-庞蒂将它理解为使表达自得(appropriation expressive)的开放系列肇始的东西。正是这种建制理论使对被感知事物的分析转向自然反思的方向:被感知事物是区别于被制定的事物(l institué)的自然事物。自然是"非构造的,非制定的",因此是表达的源泉。本文认为以下四个命题可以用来概括自然哲学:(1)"全体并不比部分更不真实";(2)存在一种否定的实在,因此在存在和虚无之间不存在二择一;(3)自然事件并不具有惟一的时空定域;(4)只有作为发生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各种感知觉中都有错觉现象,而以视错觉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和在心理学理论研究上,都具有一般空间知觉所不能取代的特殊作用。但是,目前在许多心理学书中对它却表述得十分模糊;一般都把它定义为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不言而喻,“不正确”是与正确相对的。显然,这个概念内涵包括着一切正确知觉以外的任何知觉形式,即  相似文献   

17.
视错觉是一种视觉认知,是在某种知觉条件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特性的扭曲。视错觉的产生原因,不仅有脑认知活动导致的生理因素,又有主观线索和经验引起的心理因素。视错觉可以按照不同的现象和成因分为尺寸错觉、轮廓错觉、运动错觉、细胞群错觉、扭曲错觉和不可能图形等六大类。  相似文献   

18.
存在(tobe)即存在于某处。本文的主题是:1.我们如何在空间和思想中给自己定向;2.尽管我们自己是感知的原点(对胡塞尔来说就是"定向的零点"),但在行动中我们并不必然表现为知觉场的中心和枢纽;更准确地讲,主导性的事物通常都具有一种中心化和分散化的效果;3.我们有一种自然倾向:去选择能让客体以最理想的方式得到观察的立足点,去画一些能同时从无数观点出发,统一地为我们呈现出地形学特征的图;4.对我们的地图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显然不仅有主体的利益(权力和意识形态),而且还有格式塔规则和面向客体的考虑。最终,地图所显示出的总是比决定其自身构造的东西更多。存在就是被定向。  相似文献   

19.
刘瑶 《美与时代》2023,(1):60-62
唐允明是一位具有极强思辨能力和敏锐知觉的画家,他特立独行,对事物大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野山》开始,其就显现出非凡的创造能力,在笔墨语言和图式构成、创作思路和实践方法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作品具有超前的时代气息。研究其山水画创作的审美特色,厘清其创作思路和审美追求,对当今正在山水画创作中摸索的新生画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热情优先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规律。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觉情境(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会对热情优先产生调节作用,但在知觉自我时,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引入知觉者的社会阶层这一新的调节因素,提出如下假设:知觉他人时,高低阶层都认为热情更重要,但这种热情优先效应对低阶层更明显;知觉自我时,只有低阶层认为热情比能力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比热情更重要。研究1让大学生阅读一些描述他人的包含热情和能力的混合特质句子,然后对每个人用形容词进行印象评定,并测量他们的客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高低阶层在对他人的印象评定中使用的热情特质词均比能力特质词多,但低阶层多的程度更高。研究2让非大学生成人对给出的一组热情和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并测量他们的主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低阶层认为热情特质词比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特质词比热情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这些结果不仅说明社会阶层对社会知觉普遍存在的热情优先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对理解高低阶层在互动中容易发生哪些误解,以及如何缓解他们在互动中可能产生的冲突,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