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志翀 《哲学研究》2023,(10):56-64
冢宰形象是中国经史传统中的一个知识纽结,文章重审了它的起源、演变与影响。就周代史实而言,官制的中枢是卿事寮,其中由司徒、司马、司空分工合作;宰是君的私臣,西周末期开始代行君命,但从未进入官制。战国形成的《王制》和《周礼》两种政制构想中,冢宰的地位职任差别很大,体现了不同的政治理念。《王制》三有司为三公总领百官,冢宰仍属私臣而兼制国用,反映了尚贤重民、公私分际的理念。《周礼》中的冢宰则于诸侯、百官、民人无所不统,是绝对君权的体现。三公制与冢宰制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后世的政治制度,通过剖析这一历史侧面,可揭示出经与史的区分和互动。  相似文献   

2.
龚隽 《中国哲学史》2013,(1):109-120
印顺法师对现代汉语佛学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在佛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至今在汉语学界也是罕有匹敌的。近代以来,佛教学界对他的佛学观念和思想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可谓法海微波。个人以为,对印顺佛教思想的解读不仅要从佛教思想的内部义理与  相似文献   

3.
郑玄的人格与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玄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一生不慕名利,不羡豪奢,不倚权势,潜心经籍,遍注群经,敢破家法,务实求真,致有“经神”之称。由于他毕生不懈的努力,西汉以来长久的今古文经学的纷争烦扰终告结束。“郑学”的确立,代表了汉代经学的最高成就;而郑立的学术思想,既标志着汉代经学哲学的终结,又孕籍着魏晋一代玄学理性的精神因子。一、文化生命的人格涵养齐鲁之邦曾经养育了众多灵杰的儿女,孔孟二圣俱生长于这方厚土,儒家学说的创源与发展跟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则深受着儒家思想学说的浸润。郑宝家乡北海高密本…  相似文献   

4.
该文全面论述了郑玄易学天道观。首先,通过区分《易纬》和郑玄的本体论,指出郑氏是用以无为本、气(太初)自生为出发点来解决宇宙起源问题。而《周易》三画、爻变、行蓍及爻之相应皆本之宇宙演化。其次,郑氏以《系辞》为据,改造了《易纬》的易之四义,提出易简、变易、不易三义说。易之三义反映的是三个自然法则。再次,运用了天文历法知识解释了郑氏的阴阳变化和万物兴衰的观点。认为郑氏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把日月变化、天体运行视为阴阳形成、四时更替和万物兴衰的根据。最后,作者提出,郑氏的天道观在吸收《易传》、《易纬》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两汉哲学。  相似文献   

5.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他毕生潜心整理、研究当时流传下来的古典文献,通过注释诸经,创立了“郑学”。于《周易》,他博学多师,建立了以象数学为骨干的博大的易学体系,成为东汉易学一大家。通观郑氏易学,主要有四个显著的特征:爻辰说、礼象说、易数说及易学训诂。兹从这四个方面对郑氏易作以述评,就教于学界方家。一、爻辰说爻辰是象数易学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汉初,盛行于东汉,其余音波及几千年,一直到清末,仍为一些易学家笃信和研究。经过历代易学家精心雕琢和阐发,爻辰说的内容丰富而深刻,蕴涵了天文、历法、音律等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成为易学家建构象数理论体系和变占筮法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一、爻辰说爻辰说是郑玄创立的一种新的解《易》体例。天辰说是指乾坤十二爻与十二辰(地支)的相配。由于十二辰又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爻纳辰亦即交纳月,故惠栋《易汉学》又称为“十二月爻辰”。“爻辰”一词见于郑玄《易》注、《易纬》注及其他经书...  相似文献   

7.
郑玄援引《老》、《庄》释《易》,其易学中的神秘主义成分与汉代道家关系密切,其易学中的“有无”、“自然”之论启发了魏晋玄学的理论探索.郑玄易学与道家学术之间的联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正>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1))。对此,我们应作出分析,即孔子以前已有经书,而并非如  相似文献   

12.
1905至2010年间的郑玄易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既有对传统经学研究路数的坚守,又有引入西学思想与方法的新实践,而现代学术制度、思想与方法最终成为郑易研究的主导,呈现出新旧学术交替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中国传统学术现代化的缩影。西方学术的引入,客观上丰富了郑易研究的视角与途径,揭示、提升了郑易研究的多方面内容,其百年历程及特点也都显示出这一研究的新气象、新变化。然而,脱离传统经学理路的郑易研究,也存在着古今学术的"博通"与"精专"之争、古典与现代的学术理路的差异、经世面向的缺失等问题,无论是指导思想、学术方法与研究旨趣方面,还是在传统四部之学与现代学科理论实践的融合上均有值得反思之处,应予以深切关注和彻底省察。  相似文献   

13.
郑玄易学的爻辰说与律吕音声说密切相关,在汉易卦气说的易学大语境下,以爻辰图式呼应八卦卦气图式,视爻为基本单元,涵摄符示了整体天地宇宙间阴阳二气之消息,物候节气时序之更替,万物万象之生化,并令汉代经学所彰显的人文礼乐精神,所重建起的儒家礼乐形态的整体哲学文化价值系统,透过以爻辰说为代表的易学的独特语境,相当完备地传达出来,以此也赋予<周易>郑氏学以突显礼乐文化精神的全新天人之学底蕴.这一爻辰说,继京房易学之后,又一次突显了五行在易学中的显赫位置,还承载了宇宙发生演化的信息,点醒人们深切体悟无字之宇宙大<易>.  相似文献   

14.
郑玄"客耕东莱"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钊兴 《管子学刊》2006,(1):116-118
文章从本传、地方志资料研究和遗址考察等方面,考证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客耕东莱”的时间为公元167—184年,具体地点为东莱郡昌阳县(今文登市)长学山。  相似文献   

15.
经典的神圣性仰赖圣王制作方可确立,而儒家传统理念中圣王的确立应以德位兼备为前提。郑玄的圣王观之核心在于周孔之辨,其尊崇周公,强调周初天命的层累完成,最终由周公制礼作乐、致太平而得以实现。周公德位合一的圣王形象与制礼作乐的太平叙事结合在一起,使其圣王身份得以凸显,亦提升了周礼的神圣地位。同时,郑玄又认为孔子虽然无位而降于周公,但其校数圣王典籍之功与恢复周礼之德,堪为圣贤。郑玄持周公作周礼致太平说,与孔子作《春秋》当新王之说相抗,使得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最终成为一大事因缘。  相似文献   

16.
17.
两汉今文经学将经书大义统一于孔子之法,及至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将《周礼》与《左传》纳入经学体系,对经书中的制度差异,郑玄理解为虞夏殷周制度的差别,因此,在郑玄的经学体系中,出现了不同的圣人之法。但是,郑玄的经注之中,并不着意讨论这些圣人之法中是否有共同的道。无论是对"吾道一以贯之",还是对"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等经文的理解,郑玄都没有去寻求五帝三王之法背后共通之道。郑玄的经学进入中国文明史,这一以礼为本的经典教化体系,熔铸出观念与制度的文明土壤。而在其框架中寻求"多元化的圣人之法"背后共同的"道",成为新思想的基本动力,无论是魏晋玄学还是宋明理学,都是在这一经学背景中展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索了郑玄的易学渊源,并从礼学的角度,比照分析了郑玄运用象数易学中的互体、爻体以及礼学中的仪节等对<周易>卦爻所作的解释,说明他对<周易>作了古代制度化的理解.本文认为邬玄以礼注易的特点,虽然为当时研究<周易>开拓了新的方向,但是由于他对古礼是有选择性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礼学与易学的紧张,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造成了郑玄"以礼注易"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孝经郑注》作者问题是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郑玄自言注《孝经》,但自陆澄首发难端,陆德明、孔颖达等续加疑辞,刘知几再设"十二验"断言《孝经》非郑玄所注,王应麟继称郑小同注《孝经》。清代汉学复兴,《孝经郑注》作者之争空前激烈,陈鳣、袁钧、严可均、钱侗、侯康、郑珍、潘任、曾朴、皮锡瑞、曹元弼等前后踵继,通过考核证验,寻出《孝经注》必属郑玄的种种内证,同时针对刘知几"十二验"逐一辩驳,又对"郑小同注《孝经》"说予以否定,力翻陈案。这一典型的案例,具体展示出清代汉学持续发展的历程与后出转胜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