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山阴人金缨所编《格言联璧》,有“人生四看”之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说的是在人生各种关口颇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胸怀、修养和境界。而“群行群止看识见”这一“看”,说的是以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体现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2.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的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的遗闻铁事,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相似文献   

3.
神仙是唐前地理博物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从《山海经》到《十洲记》再到《博物志》,地理博物小说神仙世界的内核经历了从"巫"到"仙"再到"人"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小说对神仙环境、神仙人物、神异物产等内容表现方法及侧重点的不同上,这映衬出了不同时期仙道文化的差异,也展现了原始宗教向人文宗教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本文较全面地归纳总结了虚云和尚看话禅的特点:一是话头具有丰富的内涵;二是看话头具有较强的契机性;三是特别强调"念佛是谁"中的"谁";四是提倡在动用、生活中参究。所有这些特点,为理解和把握虚云和尚看话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对现代修学看话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以社会人生为根底的《聊斋志异》,有相当多的描写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作品都涉及了伦理道德的问题。 从爱情和婚姻方面看,《聊斋志异》的确没有象以在小说有更多的陈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因为蒲松龄创作小说时,产生于市民阶层中的新的思想如重“人欲”而轻“天理”的思想,正逐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深深地透露着他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思考和对人存在价值的关怀。存在也就成为其小说的一个主题。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是对人存在本身的一种肯定。他的小说《身份》就是通过展现一对普通恋人的关系由亲密无间到若即若离再到倍加珍惜的发展变化,同步渗透着存在的他者性、存在的自由选择性以及存在者承担责任的绝对性等的存在主义思想,揭示了似水流年里平静而偶有涟漪的生活本质。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简·语丛》"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大概是现存最早和最明确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命题。《易》的"所以会天道、人道",表明"天"、"人"之间的关系实为一内在关系,二者是不离相即的,而西方哲学则以"外在关系"立论。《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探讨"所以会天道、人道"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冷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其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损,因而缺乏与恶作斗争的自觉意识。道德冷漠本质上是一个如何看待他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花前看鱼游     
正花前看鱼游,人在花前,鱼在水中,有花,有鱼,有人,有水,一个"看"字,让这一切缀联了起来,关键词,其实就是人有闲,有情怀。闲,不等于有时间,如同通常人们所讲的没钱,多指的是没"大钱",或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平、不满,也可能是不安于现状的一种躁动。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的心境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理想需要跟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否则,便成了妄想。人生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正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而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我站在后台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  相似文献   

11.
周炽成 《现代哲学》2007,1(4):63-68
文章通过回顾陈荣捷和杜维明对儒学世界化所作的贡献,讨论了在儒学研究世界化过程中儒学的"原汁原味"与"新的色香味"的关系问题、儒学的独特性问题等,试图以点见面,从个案研究中窥视儒学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每每听到《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歌,就会觉得真有趣,还会忍不住会心一笑。明明是自己在偷偷地看对面的女孩,却硬要说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其实,对面的女孩不一定在看过来,即使看过来,也不一定在看你,而你在目不转睛地看她,这却是千真万确的,要不,你怎么知道对面的女孩在看过来呢?人的头脑是非常灵活的,思路也特别的多。当人们觉得这样说不妥当时,就会换一种说法,而且一换,往往变得很巧妙,很精彩。《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就是这样,直通通地说我在看对面的女孩,作为一个男孩,不免有点儿难为情,可不表达一下,心里又觉得有…  相似文献   

13.
人超越自身而追求一个目标;这种超越性和主观性的关系,就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我提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受到人们的指责,他们说:“你在《作呕》那部小说里说过:人道主义者完全错了,你对某一类人道主义者也开过玩笑,为什么现在又回到人道主义来了呢?”事实上,人道主义有两种大不相同的意义。它不以意味着一种以人为目的、为较高价值的学说。人道主义作为这种意义讲,可以在Cocteau的《80小时环游世界记》的故事里看到。这故事里,有一个人物,由于乘着飞机越过一些高岭,便宣布“人简直可惊”。这就等于说,我尽管自己没有制  相似文献   

14.
向前看     
正一次,我问一位励志大师:"一个人如何来激励自己呢?""不断地向前看。"励志大师说。"向前看?是用前面的目标和希望来不断地召引自己、激励自己吗?"我问。"这只是其一。"励志大师说,"不断地向前看,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你在向前看时,才知道自己落在后面。落后的压力,会驱使你不断地向前赶、  相似文献   

15.
正判断一个人,要看其"所为",更要看其"不为"。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做什么",更要看"不做什么"。比如,判断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谈仁说义,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判断方法:一个人的"不为",更能显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笔者被朋友圈里疯转的"主要看气质"给惊呆了,为了查根寻源,笔者恶补了一下,发现这场"气质运动"始于歌手王心凌的专辑配图,被网友吐槽后,她回复道:"主要看气质!""主要看气质",可以理解成说这话的人或许没有多少颜值;也可以解读成一种方法论——遇事别只看表象,而要看内涵。不管是哪种解释,"气质"的重要价值都不言而喻。气质其实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不由自主的外露,是由内向外散发的  相似文献   

17.
彩陶装饰中隐藏着结构复杂的视觉经验。制陶者通过花纹的布局、结构等建构出意向性的"观者之眼",还创作出作为母题的、能够从彩陶向外发出目光的眼睛纹。"看"和权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观者的目光投向不同时期的主要花纹的时候,一种"看的形态"便会被析出。据此可发现,单向性看、交流性互视和控制性互视先后成为了彩陶史上主导性的"看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在《坛经》中,“相”被看为引发人的烦恼的根源。离“相”的意义、内容、方式、状态等,构成了《坛经》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海德格尔的“现身情态”理论来看,离“相”问题的上述各个环节可被纳入“自烦”与“他烦”的结构关系中进行解读,并可据此对《坛经》中“定”、“慧”的意义及关系给出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9.
从孟子学说看道家的影响张运华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年代已无法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他十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圣之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万章下》)...  相似文献   

20.
孙冬 《学海》2012,(3):166-171
本文结合拉康和列维纳斯关于"他者"和"无限"的理论来分析南京作家赵刚小说中不可言明的欲望以及主体和他者之间冲突和紧张关系。拉康意义的"他者"在赵刚的小说中可以分为想象他者、象征他者和真实他者以及作为真实界残余的小他物。他们是提示主体内在匮乏的欲望客体、是无法穿透之晦暗之物、是他人和秩序符号等。赵刚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异变,这种异变也同样体现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上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