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道教的理想人格与神和仙范恩君在人格主义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神仙”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理想,是道教理想的人格。(一)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  相似文献   

2.
养生一词,来源甚古,在《庄子·养生主》中就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历来,道家与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尤其是全真道,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从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炼养,一旦“真”功告成,即可自主生死。所以,道众尤为注重修炼养生。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道教音乐?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对这一教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现代价值进行探索,有助于21世纪的道教教义思想发展与建设。人生变幻莫测,在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古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不啻为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道门中人以“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的“道理”来衡量、透视宇宙自然、人生社会,响亮地提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口号。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蕴含着道门中人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认为通过…  相似文献   

4.
孔孟的人格论——三大德(仁智勇)与大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常称为道德人格。人格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格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 ,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人格 ,在心理学上则称为“个性”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 ,包括两个方面 ,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神仙系统、修行义理、符号象征三个方面探讨了道教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多方渗透和深刻影响。作者通过诸多文献的考察和梳理,认为道教神仙故事是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道教有为数不少的神仙人物是戏剧中神仙典型形象的原型,许多剧作家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引入了道教的修行思想。有关道教的气功养生、伦理涵养的观念在古代传统戏剧中得到了反映和宣传。其中不免有不合时宜的因素,但也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内容;另外,道教的符号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传统戏剧艺术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应当充分估计到道教符号象征思维方式对传统戏剧的成熟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格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格教育初探翟春凤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人格是每个人特有的品格,主要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观点、处世态度以及性格、气质等。人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大学是育人的最好场所,大学时期又是人格形成的黄金季节。因此,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了明清之际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有四。其一,是对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总结和完善;其二,是用道教、儒学、佛教的主要经典相互参证来论证的;其三,是通过分析儒、释、道三教的同与异、长与短处,强调三教一源、本同枝异、体同用不同,以邪、正为标准分辨三教来开展的;其四,用儒家性理学,佛教明心见性的参究法门来阐述道教修性了命的内丹学,以论证“三教合一”。并指出,该特点的形成,既是儒释道长期斗争和相互吸取的结果,也是自南北朝以来,经隋唐宋元诸多道士及道教学者努力的结果,并受到儒、释二家三教合一思想的推动。  相似文献   

10.
由于道教思想体系对于“道”(自然规律)的特殊理解,决定了它在“科学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性。道教思想实际上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科学技术在道教的信仰、实践中又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道教哲学“发展了科学态度中许多极为重要的特点,因此对中国的科学史非常重要。”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优美的东西都源出于道家学说。如果没有道家学说。  相似文献   

11.
清末内丹学家黄裳以饱学之儒生而入道,其著作表现出浓厚的儒道融通色彩。本文从“执中”与“守中”、“去欲存理、变化气质”与“性命双修”、孟子养气之论与内丹效验、人道与仙道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黄裳内丹学中的儒道融通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一顾名思义,所谓道教易学,或谓道教中的易学,或谓易学在道教中。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道教中的易学,范围比较广泛,它既涉及《周易》经、传及易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概念、哲学命题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运用,也包括《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作为信仰的象征符号在道教中的运用等。易学在道教中,指的是作为经学的《周易》在道教中的应用、发展的情况。从道教的经籍总集《道藏》来看,尽管如元代高道李道纯作《三天易髓》,曾以《周易》中《乾》、《坤》两卦的爻辞释道教内丹修炼,且这种情况在《道藏》的其它经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日本修验道奉能够以咒术役使鬼神的役小角为教祖,强调山岳为灵域,主张通过入山修行来获得非凡的生命体验,故以"修验"为名。修验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合性宗教"的特殊性格。本文将道教与修验道置于日本佛教文化视域中,通过对修验道教主役小角事迹的考辨、修验道"山岳性格"之形成,来研究修验道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由此来展现道教在日本传播方式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15.
程轶 《中国宗教》2022,(11):80-81
对道教服饰的制度规定开始于南朝宋,此后不同朝代道服的规格略有不同。总体而言,道教服饰延续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的传统,汲取了儒家礼制文化,反映了道教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是对道教哲学“服饰化的表达”。一、道教服饰的发展过程道教服饰是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属于汉族传统服饰系统。道教服饰保留、延续了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传统,同时又结合道教思想元素,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6.
西山万寿宫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宫,是道教净明道的祖庭,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净明道作为宋元时期兴起的“儒道互补”的新道派,倡导“忠孝神仙”,倡行“忠孝立本,忠孝建功”,提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其教理教义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粹。本文不揣浅陋,试以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建筑受本土道教思想的影响深远,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在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其思想和哲学意义都深深地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建筑营造的诸多领域。文章从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中国古典建筑的空间气质及其特色入手,分析在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精神内涵影响下,中国古典建筑在榫卯结构、材料、造型、空间和布局等方面的专属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2009,(3):61-61
詹石窗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于生活的需要,有关城隍神信仰的经典应运而生。《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就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关于城隍神信仰的经典。通过《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需求的具体表现。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格智力(PI)是指个体在对人格及其相关信息推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信息提高一个人的思想、计划和生活经验的能力,包括识别人格信息、形成人格模型、引导个人选择以及系统化计划和目标等相关领域。作为一种新兴的“热智力”,PI并没有像当年情绪智力(EI)那样受人关注。文章从PI的范畴、领域及其局限性等角度分析了这一新能力遭遇“冷落”的原因,指出了PI在整合以人为中心的智力过程中存在概念宽泛、界限模糊、测量的科学性及其形成与发展等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元初硕儒许衡的理学思想及其人格气质对韩国16世纪儒学大师曹南冥发生过重大影响。从南冥的心路历程看,其最大的影响在于他改变了南冥的人生之路,由早年的消沉而转向积极,由“傲物为高”、“有遗世之象”,转为“学道”、“为己”之人,后步入圣域,终成一家之学。同时,许衡还影响到南冥的思想特征的形成和人格气质的锻铸。由此,亦可从一个侧面窥测元代理学对韩国学术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