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的第一部分概述了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动用看得见的法治(制)手段,纠正由"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问题,但这种强制性的"他律"亦有其缺陷;第二部分论证了环境问题为什么同时又是一个道德问题,以及环境道德的评价和绩效;第三部分强调只有配合以道德"自律",德法兼备,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2.
维护共同利益:医学道德存在的现实基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们为什么需要医学道德 ?作为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的行为准则 ,究竟是一种社会的外在要求 ,还是一种与行业生存、发展有关的内在要求 ,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要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这需要我们去探讨医学道德的本质和存在的现实基础。搞清楚这些问题 ,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在临床医疗道德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和困惑。1 临床医学道德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在处理医患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时 ,社会和医疗管理部门会对医务人员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道德要求。对此 ,有人常常会问 ,为什么在医患关系中总是要强调维护病人的利益 ?医生是一种职业 ,还…  相似文献   

3.
企业道德的两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企业道德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企业怎么样讲道德.本文通过对否认企业道德重要性的自由主义模式的批判,以及对强调企业道德重要性的权力--责任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伦理回报"模式和伦理价值模式的分析,为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解释.而在企业怎么样讲道德这一问题上,本文强调为了使企业从"知"转而"行",在企业内部必须追求企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合而为一;在企业外部则应站在民主体制改革的高度,对"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理念提出质疑,以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概念与性质,使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成为企业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目的,是讨论欺坎伦的实质性道德动机理论(moral motivation),如何能回答"我为什么要道德"的问题,并且他如何通过这个理论来解释道德理由(moral reason)较其它理由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我们认为,斯坎伦的动机理论,诉诸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的关系这个实质性的价值,来说明道德要求的给予理由的效力,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的道德经验,而较之效益主义也不见得高明。其次,他对于道德价值较其它价值更重要和具有优先性的论证,也没有说服力。因为当道德价值与其它价值相冲突时,并不是道德价值总是优先的,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实践,远较斯坎伦描述的为复杂。宣称道德价值总是有优先性,是一个太强的论旨,因而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毛兴贵 《学海》2008,53(3):77-84
公民的政治义务与国家的统治权利相对,是一种道德义务,不同于法律义务.政治义务问题是一组相关的问题,以公民为什么有服从义务为中心.义务与责任的区分对于政治义务问题意义重大.各种证成政治义务的进路都有问题,这把我们推向了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6.
证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关于道德证词能否作为我们道德知识的来源或根据,哲学家们却有争议。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依赖非道德证词,但不能依赖道德证词,虽然道德证词能够传递道德知识或正确的道德信念,因为存在一个规范使得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这个规范就是:道德主体应该根据道德理解行动。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关于道德证词和非道德证词的"非对称性"观点是错误的,道德证词与非道德证词一样,完全没有问题。事实上,某些情况下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道德理解问题,但道德证词不比非道德证词更有问题,或者说,非道德证词与道德证词有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普遍性的角度看,群体选择进化理论构建的道德模型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体现在如下两方面:其一,可能相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两种模型——强道德实在论模型和理性逻辑推扩自然情感的模型——均不能解释道德如何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二,由新达尔文主义者弗兰斯.德.沃尔提出的、可能相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解释道德"应该"的模式不能充分说明道德为什么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8.
<正>很高兴有机会向出席《齐鲁大讲坛》的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谈谈"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精神"的话题,结合中国无神论学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来谈,因此,加了一个副标题"谈谈科学无神论的当代价值"。讲四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无神论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性伦理三问     
性伦理的研究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性是否有关善恶?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性行为能否成为道德价值的客体。显然,我们认为人的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且具有社会利害关系的行为,理应受到道德的评判。其二,对性行为是否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即性道德是否必要?我们认为性行为不只是要受到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还要受到以"爱"和"忠贞"为基本内容的性道德的要求,这是基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道德需要而提出的道德要求。其三,性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吗?我们认为,当性行为损害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法律当然可以强制实施性道德,但由于法律强制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太大,所以动用法律强制需要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10.
我们彼此亏欠什么——兼论道德哲学的理论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托马斯·斯坎伦对契约主义的理论改造--用"合理的拒绝"来替换"合理的接受",指出斯坎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效益主义的挑战,但其实践效用非常有限.斯坎伦的契约主义只能部分地帮助我们在道德评价上廓清一些道德语词的意义和用法,厘清各种理由之间的分歧和差异,但无助于解决我们在道德实践上尤其是在道德动机上面临的诸种困境.然而,上述结论对斯坎伦并不构成批评,因为作为一个外在理由论者,他不指望道德哲学能够一劳永逸地"越界"解决道德实践的问题,这一立场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地去思考道德哲学以及道德论证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