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梅进 《管子学刊》2011,(2):107-109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追求容貌之美并不是现在女性的专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化妆已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他们不仅以粉饰面,而且两颊涂抹胭脂,修眉饰黛,点染朱唇。妇女化妆多姿多彩,除化妆,发式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及装饰,更增添了女性的婀娜多姿。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仕女画一改之前紧窄婀娜之风貌,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这对后人认识唐代仕女的形象特点来说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和依据。以《簪花仕女图》为研究对象,分析唐代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当代艺术家刘飞笔下的光头女性形象表现了画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对女性解放事业的关怀;通过对头发含义的颠覆,以超前的方式,引领女性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塑造,体现了包括女性中性化、性别模糊化、改变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追求.这些光头女性形象,不仅是对传统女性美的思考和超越,也是对后工业时代性别多元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仕女画通过对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传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态度也在变化。历代仕女画都强调作品的审美因素,创造了诸多经典的女性审美样式,从外表到内在都符合理想之美。这种理想化的美的要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或流派。  相似文献   

5.
"意境"境是意的基础,意是境融入情感的升华表现,是从现实到理想的超越之美,所追求的是"画外之意""韵外之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高的艺术追求。山水画在宋代达到了繁盛,各家百花齐放,用笔墨的碰撞、位置的经营和意蕴的熔铸来力求打破形象的有限,追寻意境的无限,从而极力接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陈嘉 《美与时代》2014,(1):31-31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服装,服装的装饰胜也成为人类追求美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服装的实用性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服装的装饰性是人类追求美的心理表现。不同类型的服装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随着文明的进步,褶皱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褶皱设计从各个角度对服装进行服装视觉的改造,增加了设计的艺术感,代表了服装设计的时尚品位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美育思想引入到教育实践领域的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弟子立德成人,还包括教化百姓化德成俗。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心是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的,依据其人生哲学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三重境界建构的理论形态。这三重境界依次追求并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学境,追求知性的练达之美;道境,追求道德的中和之美;游境,追求感性的超越之美。孔子美学思想的三重建构对当下的社会文教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仕女画主要是描写宫中女性的闲散娱乐生活。从留传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到,画面中对人物形态体貌、着衣打扮的描绘上,都带有轻艳、绮靡、细腻、以露为美的审美追求,作品中的仕女形象,其宫体特色也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容貌美可以数量化吗?美国心理学家Cunningham对此进行了尝试。1986年,他设计和实施了一项系列实验。150位路易斯维尔和肯塔基的白人男大学生在实验中观看50位女人的面部照片,并对这些女人容貌的魅力进行评定。结果,这些男大学生对女性容貌美的评定相当一致,并很精确。Cunningham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理想的女性容貌美的公式:  相似文献   

10.
古代绘画作品中充满了女神、著名女性的形象,即使是世俗生活中的女子,形象也是被类型化的,处处流露出男性的审美理想和对女性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唐王朝的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诗人以一种罕见的张扬姿态跨进了历史的长河。"爱"与"美"作为生命的永恒主题,在唐代女性诗歌中闪耀出非凡的光彩。她们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自主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思辨智慧,也展现出了"灵肉合一"的审美追求与清幽淡远的生命境界。这样的婚恋自觉与审美自觉在封建社会里百年难遇,这些寥若晨星的女性诗歌既为唐代诗坛注入了活力,亦让后世之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2.
在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备受艺术家们关注,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审美方式造就了绘画中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魏晋时期的清秀雅致美、唐代的丰腴开放美、宋元时期的市井质朴美、明清时期的羸弱病态美,等等,这些女性形象都反映了艺术家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审美与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人生随感录     
人生随感录俞水泉美德仔细地考究起来,人的容颜之美要胜过颜色之美,而高尚的品德之美,又胜过容颜之美。容貌之美只能取悦一时,而品德之美方能经久不衰。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美。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  相似文献   

14.
从维特根斯坦、阿多尔诺出发,再追溯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美感与艺术的本质在于形象地展示幸福要素的一角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美的现象极多,山水风光,一丛鲜花,一个女孩都可以很美,却又各不相同。与此相类,幸福要素也是范围宽阔的,可以把所有美的现象都包罗在内。美是形象的、具体的,不诉诸抽象的概念与逻辑推理。与之相类,幸福的要素也是具体的,是凭借经验就可以判断的。因此,美的本质与幸福的要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欧阳黔森是当代文坛上有重要影响的贵州作家。他的小说中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圣洁美丽的女性、原始质朴的女性还是堕落逃避的女性,她们的身上都表现出一种来自山野的生机与活力,作家从大自然中攫取各种花草的名称作为女主角的名字,彰显出主人公身上的自然美,表现出作家对一种朴素、诗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全唐诗》近五万首诗中,涉及女性的约占五分之一。题材涉及女性的容貌体态、生存境遇和内心情感等,而男性诗人受其审美欲求的影响,多着墨于女性的外在美。这些以视觉为主要观感的诗歌将女性存在定格并留存下来,为古代女性妆容的研究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唐诗中女性面妆的描述,不但可以形象表现女性的外在美,以及这种外在美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增强诗歌的审美效果,还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审美趣尚。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还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心灵的容貌     
前天和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聊天,突然想起了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却也非常玄乎的词:心灵的容貌,便禁不住问道:心理学家总是说,可以通过测试来看清一个人内在心灵容貌的美与丑,然而,关键的是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你能否用更通俗一些的话,让我们也能学会识别自己或他人心灵容貌的美丑呢?朋友说:外在的容貌之美丑,可以说一目了然,不管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多大的差异,看到西施便不会有人说她丑,而看到加西莫多(《巴黎圣母院》里的打钟  相似文献   

19.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方宇颂 《天风》2002,(12):36-37
去伪存真,弃恶扬善,化丑为美,是人类永不止息的追求目标。人间因为有了真、善、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产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才有篇篇智慧的诗章,件件不朽的作品。世界因此丰富多彩而美丽,人与人因真诚而和谐,人生活因善良而美好。人生的价值、意义在追求真、善、美中得以体现。人是造物主的杰作,是按着神的形象、样式被造的(创1∶26)。形象样式指神的公义、真实、圣洁、仁义、良善、智慧等神生命中具体素质而言,也可以说是真、善、美。人既是按着神的形象受造,那人里面就有从神而来的生命构造。良心就是其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