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先伟 《天风》2017,(11):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它不断适应新处境而本土化的过程。唯有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故此,基督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一、本地化的含义所谓本地化,也叫本土化或者本色化。比利时学者钟鸣旦认为,"广义而言,本地化是指某一种文化将另一种文化的某些元素吸收为己有。神学上的意思则是:福音生活和它的信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具体呈现,而该文化的成员,不  相似文献   

3.
错在何处?     
有这样一个笑话:甲(对乙):我给你提个意见?乙:请!甲:你骄傲。乙:是的,我骄傲。我应该骄傲。甲:怎么?乙:骄则必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我应该骄傲。甲:??? 在这里乙所作的推理确实令人哑然失笑。但是,其中的逻辑错误究竟在哪里呢? 陈宗明在《现代汉语逻辑初探》一书中引用这个笑话之后分析说:三段论有条规则: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末结论也必然是特称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说‘有的失败导致成功’,  相似文献   

4.
宗教本土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之间通过某种妥协、让步而达到的一种新的合并和认同。世界宗教史一再告诉我们,外来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调适,与本土文化形成交融互摄的关系从而得以传播。事实上,只有那些本色化较为成功的宗教才得以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王雷 《天风》2018,(5):13-14
运用中国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来承载信仰、弘扬福音,使我国的教堂建筑逐步地走向中国化、本土化,这是福音本色化和神学处境化的具体实践和运用。走中国化道路是基督教在中国处境中安身并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督教并非"土生"于中国,却可以在中国"土长"。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方式使基督教逐步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彻底抛弃洋教的帽子。  相似文献   

6.
旅途闲话     
乙: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旅途闲话,因为它不仅是人生旅途中的闲话,而且是在一辆车上进行的。对话的两个人只有这样一段因缘,车到了目的地,下车互道“再见!”却不知是否还有再见到的缘……。甲(出租车司机):你在那儿工作?乙:就在这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甲:哟!那你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乙:(笑)为什么呢?甲:不是高级知识分子怎么能搞文化工作。乙:这样说也对也不全对,知识和文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的。甲:这我就不明白了。乙:现在不少人很重视知识,但不一定重视文化。一般人总认为读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文化的人,而没读过…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化是认同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化不是本色化。利玛窦、谢扶雅、戴德生等的努力属于本色化,但是中国化不仅仅是穿儒服、建中国式教堂的问题,更不是复古或者文化倒退。文化与历史不可分割,文化在历史中才具有意义,中华五千年文化与历史构成了中华文明史。文化不可能与历史割裂开来,因为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发展、完善的,而且历史赋予文化以内涵和个性。中国文化和历史之所以丰富,  相似文献   

8.
正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基督徒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中国基督徒思想家和教会领袖,在寻求教会本色化的同时,曾努力在中国当时的处境中探讨中国基督教的本色神学,从而消除中国基督教的"洋教"色彩,应对基督教所受到的挑战,并从基督教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他们本色神学的思考,起点不同,方法不同,内容也各异,但都严肃地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间飞逝,20世纪的背影渐行渐远,中国教会在不断的成长和发  相似文献   

9.
李全元、邓光汉两同志在《逻辑与语言学习》87年第3期上撰文,就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问题与我商榷。我想有必要简要地答复一下。 1974年,王宪钧、晏成书两教授合编了一本教材《形式逻辑(讨论稿)》,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铅印。王先生执笔的第二章,在讲述事物情况之间的联系时说,有甲必有乙,甲是乙的充分条件。无甲必无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把这两种条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王鑫 《天风》2006,(11):36-38
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甲、乙两人赶着去看电影。甲是个长腿,乙是个矮子。乙好不容易才能跟上甲,没有拉下距离。甲发现乙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就赶快打招呼,抱歉地说:“对不起,我走得太快了!”不料乙却风趣地回答甲说:“不,是我走得太快了!”甲很纳闷,没有听懂乙的话是什么意思。一位在场的第三者丙,听了他们的对话不禁哈哈大笑,插上去说:“别客气了,你们二位走得一样快!”——亲爱的读者,你能从逻辑与语言的结合上分析一下,甲、乙两人究竟谁走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政法工作者,以往处理案件,往往单凭经验办事。通过参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的学习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分析案例,深感学与不学大不一样。例如,在一场关于是“杀人未遂还是杀人中止”的争论中,我便使用了有关的逻辑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案例如下: 甲借了乙的钱很久不还,乙多次催要,甲竟赖帐说没有借过乙的钱。乙顿起杀人复仇之心。某日得知甲在家中,乙便借了猎枪闯入甲家,准备打死甲。甲的老母有  相似文献   

13.
混杂与偏倚——医学观察拨不开的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混杂与偏倚在研究的问题明确后 ,最首要的工作是收集科学事实 ,即统计意义上的收集资料。收集科学事实的方法不外乎观察和实验。但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未必就是科学事实 ,请看下面同一研究的三种观察结果。观察 1:甲、乙两个部队执行同样的抗洪任务 ,两部队采用了不同的防暑措施预防中暑。任务结束后甲部队中暑 14人 ,乙部队中暑 7人。结论 :乙部队的预防措施更有效。观察 2 :甲、乙两部队中暑发生率相等 ,均为4 .7%。结论 :两种预防措施效果相同。观察 3:甲部队北方籍战士中暑发生率 5% ,乙部队 6% ;甲部队南方籍战士中暑发生率为 3.3% ,乙…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热潮渐退,这可能是由于本土化进程中移植性格与民族情结冲突、矛盾,导致本土化面临边际人格困境所致。从学科史的视角考察,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是在文化自觉的背景下被动展开的,其边际人格困境的本质是主体意识的缺失。同时,文化多元化观念与全球化进程破坏了文化的时空意义,也割裂了文化的整体性,使得心理学本土化研究面临文化混搭、个体自觉的新常态。新困境、新常态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亟需转变现有的被动本土化处境以实现心理学本土化的自觉发展,即,本土自觉。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有两种人值得思考。为了区分,我们就分别用甲和乙表示。 甲倾其一生做好事,从不做坏事。乙几乎没做什么好事,人们所能记起他的,除了坏事就是坏事。  相似文献   

16.
在韩国本色化神学上出现的混合主义问题(韩)玄曜翰绪论一个固有的文化圈在接受外来宗教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色化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色化也就是从基督教进入韩国那一天开始的,但是初期驻韩宣教士们,大部分对韩国的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与福...  相似文献   

17.
清末许奉恩的一本笔记小说《里乘》中有个“一文钱”的故事:有甲、乙两个徽商携重资到苏州贸易,由于两人不注意节俭,所带钱财不久便被挥霍一空,两个人不得不白天行乞,夜晚便寄宿破庙。一天晚上,二人在一所破庙里就地燃起一堆火,看看眼前的处境,相对嘘唏。甲徽商摸...  相似文献   

18.
召昊 《天风》1995,(12):44-45
合:快板一打震天响,我们两人之上场。 甲:走上场,把歌唱,空中歌声真悠扬。 乙:白衣天使报佳音,圣诞佳节已来临。 甲:就在今日这一天,东方明星放光彩.君王已降伯利恒,贫苦人们来欢迎。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学者以为郭店“老子”(二千字)系《道德经》之节本。郭本文分三篇(整理者称为甲、乙、丙),但甚少学者论及此三者有出自不同手之可能。本文从三篇思想人手,继而着眼于甲乙、甲丙文间有重复处而乙丙间却无之事实,假设乙、丙分为阐发甲篇之“说”文(汉代改称“传”)。如此透视郭“老”,则乙、丙之全文皆可与甲“经”特定句段对应。证明郭“老”三篇实“经后附说”之集合。郭店一号墓闭当在公元前四世纪晚期,由此以往,下达马王堆之五千言《老子》,尚需加入数代传人之继续努力。今日《老子》本历时集体之创作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