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非典”流行期民众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介绍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急性流行期我国民众较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包括焦虑和恐惧、愤怒和怨恨以及抑郁等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自我防御反应和生理反应,描述了人们面对SARS威胁时的应对策略;探讨了当前影响民众心理反应的诸种因素,包括刺激事件或刺激情境的性质与特点,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评价,应对挑战的能力与应对方式,以及心理社会环境和人格特征等;指出了心理干预应当遵循的四个原则和多种形式,说明了6种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孙世月  张煜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612-1625
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疫情背景下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成为了一个受到关注的新兴问题。民众遵守社交限制措施和主动扩大社交距离对遏制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非常重要,而这些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受到疫情情境、疫情相关认知和情绪、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心理特质影响。疫情情境方面,疫情严重性与民众报告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可能受到时间进程的调节;社交距离保持行为还存在地区特异性,疫情首发地民众遵守社交距离保持意愿和行为更主动、更持久。其次,疫情相关认知和情绪方面,疫情知识,感知到的疫情风险性、严重性、可控性和主观规范,以及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均可预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第三,作为社会文化背景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因素,可能对民众在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及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后,个体认知特征中的自我控制、认知需求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可正向预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显示出社交距离保持行为中需要个体主动努力做出决策的部分;情绪动机特质中的健康风险回避倾向、厌恶敏感性、亲社会动机,社会认知视角下对科学和政府机构的信任,均可影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并且人际信任水平对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模式时间进程具有调节作用。 上述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保护动机理论和行为免疫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其中,计划行为理论和保护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对行为情境、成本、结果、他人反应的有意识感知、计算等高认知资源需求的活动。而行为免疫系统理论主要强调在传染病威胁下自动化水平的感知和行为改变。三个理论从有意识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两个层面共同支持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存在威胁管理机制,是目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其次,保护动机理论所强调的应对评估、计划行为理论中的知觉行为控制要素,以及近期研究所发现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认知需求水平对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的预测,均提示可能还存在独立于威胁管理机制之外的自我效能感机制影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最后,计划行为理论所强调的主观规范要素有利于解释社会文化背景及亲社会动机、社会信任等因素的影响,结合近期有关疫情污名化和社会分类相关研究进展,我们提出,疫情背景下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可能还受到社会认同机制的影响,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有助于更综合地体现个体与群体、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情绪认知过程及其与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心理特质的交互作用,构建双系统模型,例如基于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追踪及实验研究,明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SARS危机中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探讨信任和社会心理支持两个主要因素的效应,分析“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方式在SARS危机中的表征。结果发现,SARS期间民众通过大众渠道、专门渠道和人际渠道获得信息,并以风险信息的“焦点渐进知觉模式”知觉信息;民众对政府和专家具备基本的信任;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可区分为情感型和权威型,两种类型对个体有不同的意义。通过整合上述特征,可形成有效的“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4.
风险认知策略的计算机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晓非  徐联仓 《心理学报》1996,29(2):192-200
风险认知策略是个体面临风险情景时的风险认知倾向,可以通过个体的行为策略加以判断。本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风险情景,以严格的2×2×3的实验变量设计,研究个体的风险认知策略与风险情景因素的关系。实验结论表明,风险认知策略的调整与风险情景中的实际风险程度(风险概率)、风险信息类型以及对风险情景可控与不可控性的知觉有关。个体的冒险性倾向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风险认知策略的调整不仅与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关,还与风险情景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民众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瑞  周宵 《应用心理学》2020,(2):99-107
为考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民众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采用自陈式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的1050位普通民众的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及性质、疫情风险感知和焦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当下民众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18.0%,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月收入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负面信息暴露和感知疫情的严重性会增加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正面信息暴露、对疫情熟悉度和可控度的感知可以减少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这些结果说明了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和性质、疫情风险感知是疫情防控当下民众焦虑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风险认知的研究方法包括:风险估计,风险认知的测量;风险认知结构具有复杂性。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期望水平,风险沟通,风险的可控程度,风险的性质,知识结构,成就动机,事件风险度。  相似文献   

7.
空气污染会对神经系统、脑功能及认知功能造成损害,且伤害多集中于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空气污染会降低主观幸福感,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增加自杀风险。不同的污染源影响认知与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是不同的。除生理机制外,空气污染也会通过媒体表征间接地对个体或群体产生心理影响,且影响的严重性程度与社会脆弱性和心理韧性有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空气污染损害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发病机理,空气污染对中国民众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及在不同社会群体上的不平等性,并针对特定人群发展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是个体深层的心理建构,是个性倾向性的核心,指导着个体的行为。他同时包含着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成分,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本在对价值观心理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价值观主要是通过认知成分中的价值思维模式和价值认知内容对心理健康发生影响。末从认知心理疗法的角度给出了对价值观进行调整的步骤。  相似文献   

9.
温芳芳  马书瀚  叶含雪  齐玥  佐斌 《心理学报》2020,52(9):1087-1104
在因防控COVID-19疫情武汉“封城”后的一个半月内, 对全国34个省(区市)4833名民众的风险认知与焦虑进行了当事人视角和旁观者视角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基于当事人视角时, 不同程度疫情地区民众的风险认知和焦虑存在类似“涟漪效应”的趋势, 疫情严重地区大于其他地区; (2)基于旁观者视角, 民众对武汉居民的焦虑和对所需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生数量的评估存在“心理台风眼效应”; (3)基于旁观者视角, 在风险认知上, 低风险地区民众对武汉居民的评估显著低于高、中高及中风险地区的评估, 部分支持“涟漪效应”; 研究还发现了“边缘带效应”和“心理可控阈限”的存在。本研究一方面为“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的“当事人与旁观者”视角知觉差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直接证据, 另一方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潘玉进  曹立人 《应用心理学》2009,15(4):374-378,384
运用社交认知绘图(SCM)、班级戏剧量表与同伴提名等方法调查了处于同伴团体形成关键期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294人,以考察同伴团体诸变量对个体学业成就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拒绝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伴团体在小学四、五年级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其密度和中心势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2)性别、学业成就和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团体形成的主要因素;(3)个体学业成就对同伴接纳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与退缩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4)团体密度和团体学业成就在同伴接纳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团体中心势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团体学业成就对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怎样会让我们感觉更危险 ——风险沟通渠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晓非  李洁  于清源 《心理学报》2008,40(4):456-465
以实验设计与问卷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向被试提供真实的环境风险材料,探讨不同类型的(人为或自然)风险、形象性信息、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声音或文字),以及不同沟通渠道对风险认知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实验室设计,发现人为风险比自然风险引起更高的风险认知,形象性信息的呈现增加了风险认知,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对风险认知没有影响。实验二模拟现实生活中电视和网页对风险信息的传递,比较两种沟通渠道对风险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视比网页唤起更高的风险认知  相似文献   

12.
Despite all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isks, many people still smoke. Several studies investigated risk perceptions in smokers. The adequate perceptions of the risks from smok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isk perception of young smokers vs non-smokers by a new time-estimation task in which we required participants (smokers and non-smokers) to estimate the onset time of smoking-related conditions in an average young smoker. The findings supported our main hypothesis that smokers, compared to non-smokers, postponed the onset of both mild and severe smoking-related conditions.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onset time estimates for mild conditions given by both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ir self-perceptions of risk and level of fear of developing smoking-related conditions. The findings cast light on smokers’ distorted temporal perception of the health-damaging consequences of smok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adequacy of risk perception in smok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风险知觉是指人对潜伏于环境中的危险的主观评定方式或评定值,以“不确定性”为本质特征。在对心理学领域中关于风险知觉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时期风险知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已往研究在风险值评定和危险源识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测量、扩展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从信息加工视角探究个体对医疗信息的风险感知过程, 通过医疗信息来源、医疗信息内容与呈现形式和信息加工主体三个方面归纳其影响因素, 并基于经验-分析式加工理论和字面-要义加工理论探讨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认知机制。今后研究可更注重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通用研究与特殊主题研究的平衡、风险感知测量工具的规范性与特异性的结合, 并立足于中国医疗体系建立具有循证依据的预防措施和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和癌症疾病的不确定性,癌症的临床决策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癌症患者对医疗风险的感知也因人而异,继而影响着临床决策。本研究应用癌症患者医疗风险感知问卷对唐山市4家三级综合医院内住院治疗的320名癌症患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癌症患者对于经济风险(67.5%)的感知和社会心理风险(40.3%)的感知均高于对身体功能风险的感知(21.6%),患者的性别、家庭月收入和年龄影响患者对医疗风险的感知,患者对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感知影响患者对临床决策的意愿。临床医护人员应注重评估癌症患者对医疗风险感知的特点,帮助患者制定适宜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6.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was first reported in China, and spread to 29 regions, affecting over 8000 people worldwid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SARS may have been greater than the physical health danger of the disease.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people's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The various papers in this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reveal how people have reacted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People's general coping styles may be related to their health behavior during the outbreak. Cultural differences were evident in the perception of SARS, and individuals' perceptual styles may have influenced their 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outbreak. The way in which individuals coped with SARS-related stressful events was different from their usual practices of managing daily stres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doption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related to the distinct susceptibility to several social-cognitive biases.  相似文献   

17.
应对效能:问卷的编制及理论模型的建构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童辉杰 《心理学报》2005,37(3):413-419
对应对效能的测量研究抽取了1806名高校大学生样本,另对某戒毒机构中30人的吸毒特殊人群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构方程建模的验证性研究证实了应对效能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应对效能区别于一般自我效能,在对躯体症状、抑郁和焦虑的作用中,以及对严重突发性事件如对可能出现的SARS的应激反应的作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对效能发挥作用的机制表明它是一个独立的更为稳定的变量。根据应对效能的理论假设编制的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其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6,分半信度0.79,相隔两个月63个被试的重测信度为0.71。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揭示应对效能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即自信程度、认知水平、胜任力的知觉。问卷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也比较满意。30个人的吸毒者与一般正常人的比较提供了实证效度的证据,应对效能能够有效区分吸毒人群与一般正常人群。以全国大学生的样本,建立了应对效能量表的常模。  相似文献   

18.
风险情景中的机会和威胁认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晓非  李育辉 《心理学报》2002,34(3):99-106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问题。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个体成就动机、风险情景中的行为反应方式以及机会 -威胁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设计 ,由成就动机量表、抽彩游戏和机会 -威胁问卷三部分组成。被试来自北京和重庆地区的三所高校 (N =2 6 2 )。结果发现 :(1)成就动机中的“回避失败”变量对个体在风险情景中的反应方式以及机会 -威胁认知有显著性的影响 (p <0 0 5 ) ;(2 )机会 -威胁认知水平不同的个体在风险情景中的反应方式有着显著性的差异 (p <0 0 1) ,机会认知与行为变量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p <0 0 5 ) ;(3)四组被试分别表现出高机会 -低威胁等 4种认知组合 ,因此机会与威胁认知可能存在于两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