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依据墨家学说主旨、队伍组织、从事工作,特别是社会作用的不同,可将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发展分为兴盛(公元前444年至公元前381年)、衰败(公元前381年至公元前311年)、转型(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50年)、重兴(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221年)四个阶段.兴盛阶段,墨家着力游说诸侯、传播学说、制止攻战、助弱国守城;衰败阶段,墨家学派分化内斗,三派弟子活动转型;转型阶段,“谈辩派”后学热衷于空言思辨,“说书派”后学被视为与儒家同类,“从事派”后学对“任侠之风”产生重大影响;重兴阶段,墨家学派声势复盛,“说书派”后学的宣传,“从事派”后学对墨家精神的继承,“谈辩派”后学与儒家、法家的尖锐争辩,都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罗哲海以"后习俗伦理"解释孔子的伦理思想,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说:"中国在轴心时期的中后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00年间),曾经历过一个早期的‘启蒙新纪元’,因为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对先前视为理所当然的规范进行反思,而且具有向‘后习俗’(postconventional)思维的突破性进展。"[1]那么,什么是习俗性的伦理呢?美国的汤姆.L.彼彻姆在他的《哲学的伦理学》中谈到"什么是  相似文献   

3.
韩非法律思想中的"法、势、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杰出的思想家。“韩非者,韩之诸公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公元前234年,韩非为韩使于秦,遭李斯、姚贾陷害,被迫服毒自杀。韩非的法律思想以“法治”为核心,提出了法、势、术相统一的“法治”思想体系。 为了实行“法治”,韩非认为首先必须有“法”。如果不重视“法”,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韩非子  相似文献   

4.
尹景旺 《哲学动态》2012,(10):68-73
1745年休谟(1711-1776)在哲学著作《人类理解研究》中就已表明,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历史问题。1752年休谟开始写作《英国史》,1756年出版第1卷,前后共写了六大卷,在时间跨度上该书从公元前凯撒入侵一直写到1688年光荣革命,是休谟所有著作中耗时和篇幅最长的著作。《英国史》的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相似文献   

6.
认识德谟克利特(约生于公元前460年,卒年不详)的伦理观点,并确定这些观点在伦理学史上的地位,遇到了一个困难。我们所见到的这位哲学家的某些伦理学残篇(这些残篇的真实性至今还有争议)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对这些残篇中那些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成为伦理学上思想争论的主要对象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论断。一方面,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可以说是他的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的(甚至是享乐主义的)方面的命题:“……快乐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佛陀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北印度,大约与孔子同时。佛陀教诲说,人生与(痛)苦相俱不离。苦则缘于人对物质性的东西的渴爱,因此离苦的惟一方法就是离欲。要离欲,人就得忘身、服务于他人,以及坐禅,最重要的还是在生活中不眷恋世俗之物。这样,人也就能达到佛教的涅粱理想。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中的being(Sein)究竟是"是"还是"存在",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主要是理解问题.探讨译文中的问题,对现有一些译文提出质疑,实际上还是在探讨应该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理解西方哲学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语言和逻辑,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讨论如何理解西方哲学,则还需要更多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9.
田兆耀 《美与时代》2008,14(1):22-25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和海德格尔{1889.9-1976.5)虽然相隔两千余年,相距万里之遥,但是从<天运>、<艺术作品的本源>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艺术思维主要特征的认识存在互证互释的可能.他们分别借助于"咸池至乐"和"希腊神庙"等艺术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讨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们二人各自的观点,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巴林是一个由33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位于阿拉伯湾中心,在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之间。地质研究说明,巴林曾经是大海海底的一部分,当海水消退时,海湾的中部露出了巴林诸岛。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巴林诸岛可能曾是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由于大陆不稳定和强烈的地震运动,使得这些岛屿分离。在巴林的史前时期,人们的生活除了以渔猎和农耕为主,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在其后的代勒蒙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450年),巴林岛上建成了第一座设防城市,就是今天巴林城堡所在地。在两河流域国家(今天的伊拉克)的城市中挖掘出的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600年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