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伦理与政治的双向涵摄──董仲舒思想的再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在先秦可以说告一段落。但其思想的逻辑至汉时才算了结。迄于荀子,伦理政治的理论建构已显现出大致的系统化性质:前由孟子完成了政治伦理化的建构,后由荀子完成了伦理政治化的致思。而且,二者在超验与经验,在崇高与效用的理论风格上,适成互补。但是,对伦理王国的构造来讲,两人执伦理或政治之一端,尚无法予伦理政治以充分的理论完整性和实际有用性。孟子以心性容纳政治,荀子以政治摄伦理,但降低了心性关注。因此,以伦理与政治的同构(isomorphism)(见A·布洛克等编:《现代思潮辞典》,…  相似文献   

2.
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涉──孔子思想的再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孔子思想的主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认为,只有在伦理与政治的关联性角度为其思想定位,才可以期望对其思想进行清晰解读。为此,本文强调从三个层面分析孔子思想。其一是对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孔子运思进行同情理解,指出其是在伦理与政治的相关线索上去求解上古政治史秘密的;其二,通过历史中伦理与政治的关联,孔子以仁礼结构理智地确立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系,为后儒“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奠定基调;其三,以时代状况为伦理政治理论确定任务指向,一者对如何治理混乱时局发表意见,二者对如何追求理想政治加以表达,从而确立了伦理政治理论面向实际政治生活时的双重解释任务。  相似文献   

3.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根本上,他俩都主张民本主义,然老子倡导"愚民"政策,孔子则倡导"教化"政策;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治术上,老子推崇"水德",实行"若水之道",孔子则推崇"中道",实行"中庸之道"。二者的政治伦理智慧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性诘问与早期儒家政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为何可“以善通约”从政治哲学聚集能否解开此“结”请看本文──从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建构的必然需要着眼,在人性假设上,善应当是一个共同认可的思维焦点。不承认善作为人性的预设,势必不能进一步陈述伦理政治的德治之术。但以孔孟苟董四人的言述来看,尽管一方面可以以善通约、从而保证了伦理政治有可靠的人性基石;另一方面,四人撑开人性之善的格架之方式,却有明显不同,有直陈的(盂)、有曲表的(苟),也有不言而喻,而将关注力转向一般秉赋之人向善可能性的(董)。但其一致之处是,善为其共同嘉许。因此,人性问题落到政治治…  相似文献   

5.
"仁"乃孔子思想之核心,后世通常称之为"仁学"。仁学的建构与成熟,可以视为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孔子的仁学思想源远流长,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精髓,探讨仁学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抛砖引玉,以期能为施教者革新教学提供方法指引,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求知践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孔子对天命的理解和体认,是在对殷周时期对天的基本价值观批判继承与创造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孔子的天命观,经历了一个由信仰、怀疑直至超越的历程,经历了由神学、道德天命观向带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念转化的过程。在人性论上,孔子作为“人性”理论的首倡者,奠定了以后儒家思想中对人性问题叙述和理解的基调,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后来的孟子、荀子将人性问题从善恶两个方面做了极端性的发挥。本文指出,由于受殷周以来传统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孔子把其天命论、人性论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政治价值依据。如果说天命为孔子政治思想体系建构的外在价值依据,那么,人性则成为孔子政治思想体系建构的内在价值依据。孔子的思想体系正是寻找到了具有超越性的两大价值依据,因此,不但具有了超稳定的仁—礼政治结构模式,而且成为影响中国政治社会与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胡安国吸收并发展了传统儒家制约君权的思想,他秉持儒家"道高于君"、"以道事君"的精神,建构起以"天理"、"王道"批评君主和制约君权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就在于胡氏《春秋传》中所提出的"圣人以天自处"论与圣人是"天理之所在"说。对君王进行批评和贬责,与儒家"君为臣纲"以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伦理秩序发生了冲突。"圣人以天自处"论与圣人是"天理之所在"说的提出,使儒家士大夫摆脱了"臣子贬君上"、"以匹夫而黜天子"的政治伦理困境,为批评甚或批判君主与制约君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代公羊家认为,孔子所作的《春秋》,将"政者正也"的政治伦理诉求贯穿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正名"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政治伦理旨趣。公羊寿分析名号书写法则,凸显了政治伦理批判;董仲舒深察名号伦理意蕴,彰显了政治伦理要求;何休解诂名号礼制规定,突显了政治伦理制度。汉代公羊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善的政治"理念,力主实现"政治的善",成为汉代政治伦理文化的一个范型。  相似文献   

9.
正义和善是政治和伦理最基本的概念,伦理与政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在黑格尔看来,政治本质上是伦理性的,政府是自身反思的、现实的精神,是普遍性的人格化,体现了善的本质;国家即为伦理实体,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此外,黑格尔从当时现实政治问题出发,还对公共权力和财富的"精神"性本质作了规定.黑格尔的政治理论不仅为理解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为我们走出现代政治困境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发挥《周易》而作《易传》,成为儒门传道的依据。孔子看重的并非是《周易》中的占卜,而只是把它当成一部富有哲理和给人以方法的书。从儒家伦理理论的建构理路来看,《周易》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这种思维方式叫作“推类”。通过对《周易》中几个卦象的分析,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这种思维方式发挥着儒家伦理的形上根据和立论根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不存在无价值的政治。政治伦理的产生,正是根源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价值选择。从政治伦理的发生看,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对政治实质和政治形式的价值分析、对"政治是什么"与"政治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取向、对政治的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的抉择,是政治伦理发生和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孔子“论政”和孟子“仁政”、荀子“礼治”以及儒家经典《大学》、《礼运》、《祭义》篇与《孝经》等所体现的政治与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述了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政治与伦理相互关联的认识和论述。认为对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应给予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肯定其所包含的民本、民主、贵民等积极因素,借鉴其德治与法治统一、个性完善与社会完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统一、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安邦治国的慧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著名的思想家。在思想意识方面,他继承了孔子以后儒家各派的思想精华,又博采其他学派之长,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在政治方面,他一生关心时势,投身社会,总结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并提炼为理论,为封建统治阶级制造了指导思想。他的学生称赞他:“德若尧禹”,“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荀子·尧问》。下引该书,只具篇名)。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尤其是对秦汉政治产生了深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与儒家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徐复观,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独特贡献之一,就在于他细致而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儒家政治哲学思想中与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法治思想相通之处。他认定孔子“创发了中国的自由社会”,孟子开启了“民主政治原则之端绪”,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却蕴含了专制之倾向,陆象山提出“尊重人格之尊严”,实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徐复观看到了儒家思想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补充意义,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5.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孟之间的思想变迁过程中,“孔子之学,曾子独得其宗”。曾子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孔子重孝道、重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及重修己正人等思想,另一方面又直接启导了后来的子思、孟子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孔孟思想变迁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代表性人物。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的孝道观、道德自律观及修己正人的道德政治观。曾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成为孔子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政治伦理何以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淑芹 《哲学动态》2005,(10):25-29
一 谈政治伦理或政治道德,不能不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ollo Machiavelli,1469~1527)的政治哲学.在马氏的政治学理论中,政治与道德出现了悖论:政治应讲道德,但讲道德却难于实现政治目的,故政治不必考虑道德的正当与否,只需考虑政治行为的效用.政治与道德的这种悖论关系,可简称为马基亚维利道德难题.为此,一些教科书或著述常把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归类为非道德政治观.然而,细读和体味马基亚维利政治思想的意蕴,又不得不为他对政治与道德悖论的洞见所折服.  相似文献   

18.
早期儒学的价值选择重在道德价值建构,从孔子开始,孟、荀继承发展的儒学价值建构影响深远。孔子援"仁"入"礼"确立儒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孟子的价值选择着重以"义"补"仁",荀子"礼"之为用,重回礼法的价值立场。儒学的价值选择通过向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输出价值观念,形成了仁政、德治、民本、礼治、教化的传统政治思想特征。及至当下,儒学价值观的有益部分推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以德治国"的施政方针、"反腐倡廉"的廉政建设等当代政治思想深入发展,促使中国政治走向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9.
王弼在《周易注》中阐发"以无为本"并非为了形而上学建构,其根本目的是要塑造一种理想的君主人格,这种人格以"无"为最高境界,但对政治不形成颠覆;能"感通天下",但却持守"以寡统众"的政治原则。而在此人格基础上,王弼引入"无为"思想,并据此对儒家政治伦理进行改造,从而最终形成了一套关于"无"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仁爱与耶稣的博爱、孔子的先义后利与耶稣的重义轻利、孔子的群体倾向与耶稣的个体彰显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之比较,可以充分洞悉儒耶不祧之祖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思想的分野与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