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囚徒困境范式,考察了合作指数CI(0.1~0.9)与社会距离(亲密、陌生)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距离和合作指数均会对合作行为产生影响,两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合作率会受到合作指数的促进作用,但不会随合作指数的增高立即增长;在CI = 0.1~0.9这9个水平下,亲密被试间的合作率均显著高于陌生被试间的合作率。这一结果说明,合作指数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社会距离缩小可促进个体的合作倾向增强,并更快地达到合作水平;合作指数与社会距离相互独立地影响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2.
袁博  张振  沈英伦  黄亮  李颖  王益文 《心理科学》2014,37(4):962-967
采用Chicken Game博弈任务,考察了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亲社会者与亲自我者)在面对不同社会距离的博弈对手(朋友和陌生人)时表现出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距离交互影响个体的合作与冲突行为;(2)社会价值取向影响选择策略的反应时,亲社会者选择合作的反应时长于选择冲突的反应时,亲自我者选择合作与选择冲突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无论对亲社会者还是亲自我者,反馈类型都显著影响个体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的选择率以及随后决策的反应时。上述结果表明,个体的合作或冲突行为,并非单一地受到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更可能是受到个人因素(社会价值取向)与其他社会因素(比如,社会距离)的共同调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根据决策后反馈信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38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Chicken Game实验范式测量合作行为,考察了单人和双人合作模式游戏后,性别和游戏习惯对玩家在博弈决策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人合作模式游戏可以促进玩家在博弈决策中的合作行为;(2)双人合作模式游戏后,男玩家(相比女玩家)在博弈决策中的合作行为更多;(3)玩游戏的习惯影响博弈决策中的合作行为,相比于经常习惯与现实朋友玩游戏和独自玩游戏的玩家,经常习惯与网友玩游戏的玩家在双人合作模式游戏后的合作行为更多。本研究不仅证实了一般学习模型,也证实了亲社会合作类视频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博弈决策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囚徒困境任务,考察了91名10~12岁儿童和101名成人在博弈决策中合作行为的特点。并分别考察合作指数和描述方式这两个变量对个体合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描述方式对儿童的合作行为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回避"描述中较之"趋向"描述有更多合作行为,而描述方式对成人则无影响。(2)儿童对合作指数不敏感,平均合作率显著高于成人,表现出合作倾向;成人平均合作率随合作指数的升高而升高,但始终处于几率水平之下,表现出竞争倾向。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存繁衍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与冲突行为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实验程序操纵Chicken Game中博弈同伴的特点,考察个体在社会困境中面对不同特点同伴时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1)同伴道义论组和功利论组总和解率没有显著差异,同伴竞争组和合作组的总和解率也没有显著差异。(2)在与道义论以及合作型的同伴互动时,个体的行为没有明显受到上次博弈反馈的影响。(3)当同伴为功利论时,相比于上次博弈个体选择和解而同伴选择进攻,双方都选择和解时个体在当前博弈中更倾向于和解;(4)在同伴竞争组中,相比于上次博弈个体选择进攻而同伴选择和解,双方都选择和解时被试在当前博弈中会更倾向于和解。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博弈任务中会受到同伴特点的影响,并且同伴在博弈中的行为特点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从同伴特点来考察个体的合作行为,揭示了影响个体博弈行为的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刘耀中  张俊龙 《心理科学》2017,40(6):1412-1420
本文基于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作为切入点,探究在合作的过程中权力感所产生的影响及社会距离所产生的中介作用、群体身份所产生的缓解作用。利用角色扮演法、情景回忆法来操控个体权力感,采用虚拟与真实的公共物品范式、囚徒困境范式来测量人际合作,通过IOS问卷测量社会距离,并用最简身份范式来控制群体身份,从而让实验得以更好探究权力感对合作有如何的影响机制。本文通过三个实验,得出的实证证据表明:(1)在虚拟的投资游戏中,高权力感的个体捐赠金额是显著少于低权力感的个体;(2)在互动情境中,个体所感知到的与其互动对象的社会距离,在权力、合作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效应;(3)对于同组内的成员,高权力感的个体相比较于低权力感的个体,有着更多的合作行为。因此,权力感增加了个体的社会距离感知、从而减少了合作行为,但互动对象中的群体身份也在有效调节着这一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7.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两难的行为动机研究认为,害怕和贪婪是人们选择不合作的原因。信任的心理学研究为社会两难的合作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观点,即害怕被利用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博弈者对对方的信任的缺失。鉴于传统社会两难范式存在难以区分信任和合作两个因素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信任一合作”二阶段模拟实验,通过操作重复信托博弈中的信息反馈,研究虚拟多人信托博弈中初始信任和基于经验的信任对随后的公共财物两难博弈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始信任对基于经验的信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对合作行为的作用远不如随后的基于经验的信任;(2)基于经验的信任水平高的被试在随后的公共财物两难博弈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圈子不仅决定儿童青少年的交往范围和互动质量,而且影响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本研究从苏州市某初级中学选取768名初一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采用社会认知地图、合作倾向评定量表和公共物品困境实验范式测查了同伴圈子、合作倾向、预期与合作行为,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Two-level HLM)探讨同伴圈子的合作水平对个体合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生圈子数量最多而规模最小,男女混合圈子规模最大而数量最少;跨地域圈子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2)女生圈子最为稳定,男女混合圈子最不稳定;(3)在混合性别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预期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而在单性别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行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结论:初中生同伴圈子在性别上具有同质性,女生圈子多且稳定;第一年单性别和混合性别圈子的合作倾向、预期和行为水平对第二年个体的合作水平产生了不同影响,即不同性别圈子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调整后的公共财物范式,将合作分为内部准备阶段(合作意识)和外部表现阶段(合作行为),以中国人人格问卷(QZPS)为工具,研究人格特质结构对合作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合作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作用的人格特质因素不同。中国人人格特质中的善良和情绪性直接影响合作意识,行事风格与人际关系因素直接影响合作行为,外向性通过调节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影响合作行为。(2)在考虑合作意识与人格特质交互作用的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和预测合作行为。文中讨论了在研究合作过程时从个体内部因素、特质以及外部情境等多角  相似文献   

11.
The impact of three programmed strategies (tit-for-tat, 100% cooperation, and 100% defection) on cooperation level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 is examin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ubject's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or individualist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was assessed on the basis of each subject's choices across four classes of decomposed games. Following this assessment, subject's played 30 trials of Prisoner's dilemma in matrix form against one of the above-mentioned strategies. Results were wholly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showing that (a) cooperatively oriented subjects cooperate with a tit-for-tat and a 100% cooperative strategy, but defect against a 100% defecting strategy, (b) competitive subjects defect against all three strategies; and (c) individualistic subjects defect against both 100% cooperative and 100% defective strategies, but they cooperate with a tit-for-tat strategy. It appears reasonable to conclude that the outcomes of a Prisoner's Dilemma have affectively different meaning (i.e., values) for subjects of differing orientations, and that subjects of all three orientations adopt strategies that effectively maximize their particular type of reward in the game.  相似文献   

12.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validity of many of the stereotypes about only children. A sample of 77 undergraduates (30 only, 30 first, and 17 last born) underwent a two-play Prisoner's Dilemma Game, the NASA exercise, and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nly children were more likely to make cooperative response moves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 and deviated more from the group decision in the NASA exercise than nononlies. Only children reported having fewer friends and joining fewer clubs than nononlies, but reported comparable numbers of close friends and took a comparable number of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clubs they joined.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effects of siblings on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13.
以696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的关系,以及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与智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积极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不起中介作用,开放性人格在积极教养方式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Two experiments, one conducted with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and one with Israeli pilots and their instructors, explored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reputation-based assessments versus the stated "name of the game" (Wall Street Game vs. Community Game) in determining players' responses in an N-move Prisoner's Dilemma.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relevant labeling manipulations exerted far greater impact on the players' choice to cooperate versus defect--both in the first round and overall--than anticipated by the individuals who had predicted their behavior. Reputation-based prediction, by contrast, failed to discriminate cooperators from defectors. A supplementary questionnaire study showed the generality of the relevant short-coming in na?ve psycholog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nd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the present methodology to the classic pedagogical strategy of the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为探究感恩对初中生合作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追踪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两个研究分别探究了特质感恩与内在的合作倾向,状态感恩与外在的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女生的特质感恩、人物取向感恩显著高于男生;初一下的合作倾向显著低于初一上、初二上时期;(2)初中生的特质感恩水平能显著正向预测合作倾向,状态感恩的唤起会增加公共物品困境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8名11~14岁初中生的深入访谈,初步探讨了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发现:(1)初中生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是帮助行为,其次是交往行为。此外,安慰行为、公益行为、礼貌行为和遵规行为也被他们认同;(2)初中生对不同行为主体间发生的亲社会行为的认同有明显差异,他们更关心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亲社会行为;(3)普通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对帮助行为和交往行为认同的比率差异明显;(4)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种类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