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台山为文殊道场,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其中艳丽多彩的塔文化,就是一株光彩耀目的灿烂奇葩。 塔,本来不是我国古代固有的建筑,而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我国,后逐渐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译经沙门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六曰: 《妙法莲华经》第一卷云:“‘宝塔,正言(宀八卒)都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聚相, 谓垒石等高以为相也。案,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音他合切。’” 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宀八卒)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据《杂心论》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亦为梵语,译云骨身,  相似文献   

2.
精妙别致的著名古塔古心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乃为梵...  相似文献   

3.
四论玄奘法师的音译关于五不翻古代译师认为音译是不得已的事,僧睿《大品经序》说:“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谓“不可变者”即是没有办法翻的。古代一般学者认为音译不算是翻译,所以隋代灌顶法师和吉藏法师谈论到nirvana译为“涅槃”的时候,都说这是“无翻”、“不翻”或“不可翻”(分别见于《涅槃经玄义》和《涅槃经游意》)。唐以前的大德对于哪些词是不可翻曾有理论上的阐述,如刘宋广州大亮曾枚举五种不可翻,并说明何以不可翻(《涅槃经玄义》卷上引)。玄奘法师早年曾从  相似文献   

4.
普化寺的塔     
塔,梵语stpa,音译作(宀八卒)都婆、数斗波;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意译为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冢、塔庙,是“顶”、“堆土”之义,本谓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土、砖、木、石等构成的供养礼拜的建筑物。早期的佛塔多数建在寺院内的前边,如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五台山清凉寺下寺——灵丘县觉山寺的觉山塔。唐代之后就逐渐移到了寺院内的后边,重建于八  相似文献   

5.
竺道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他吸收和借鉴了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的成分,积极研习和弘传涅槃学,并融汇毗昙学、般若学、涅槃学三种思想发挥阐释其涅槃佛性理论,被誉为“涅槃圣”.考察《注维摩诘经》相关论述后不难发现,竺道生在论述“常”、“我”思想时的语言、论证方式、思维模式都与《阿毗昙心论》相似而与六卷本《大般泥洹经》有一定的差异.此外,竺道生“阐提成佛”论虽然结论上与《大般涅槃经》相同,但是其论证方式却是继承和深化了毗昙学之“自性”学说而与《大般涅槃经》的论证方式相异.竺道生深受毗昙学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显著地体现在其佛学理论当中.竺道生之所以成为“涅槃圣”,与其惊人的哲学天赋当然是分不开的,与其对涅槃经典的钻研学习也是分不开的,但更与其深厚的毗昙学功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印度故总统拉达克里什南教授在他的《印度哲学》(第1册,页464)引巴利藏《中部经》说:“佛陀的体系不是一种‘见’或哲学,而是一种乘或车乘,一种导致解脱的实际方法”。尽管后期的大乘论师为应付复兴中的婆罗门教的挑战,高谈本体,崇尚玄学,佛陀当时对本体的问题只报以缄默,对玄学的思辨也认为无济于事,如有人中毒箭,不听医者救拔,必欲先知彼弓为柘为桑,弓弦为筋为丝,作箭镞者为是何人;不死何待!佛以“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水忏》卷上)为教,实事求是。“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则佛不说;“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佛说如是”(《中阿含经》卷60,《箭喻经》;《大智度论》卷15)。大乘佛教所称的“梵行”即菩萨行,也即是“兼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5,(4)
<正>"禅"是梵语"禅那(Dhyana)"的简称,译为"思惟修",又名"静虑"、"禅定"。禅宗的初始,可以追溯到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与佛陀心心相印。佛陀遂告诉大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梁武帝时期,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来华,中国禅宗由  相似文献   

8.
王孺童 《法音》2006,(6):43-47
今年是佛历2550年。在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的纪念日,回顾佛陀一生的行迹,缅怀他的伟大功德,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准备结合配发的插页图片,以“八相成道”为线索,立足经典中的传说,对佛陀的一生进行简要回顾。文中对世尊的称呼,在其没有降世之前,称之为菩萨;在其降世之后,没有成道之前,称之为太子;成道之后,称之为佛陀。兜率降凡据《佛本行集经》记载,佛陀过去世在迦叶佛处修习时,就护持禁戒,梵行清净,命终之后,就以正念往生兜率天。兜率天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住之处,菩萨在那里智慧饱满,心生欢喜,且不耽禅定之乐,常常…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 我国藏语系佛教徒、巴利语系佛教徒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均以每年公历五月的月圆日为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纪念日;我国汉语系佛教徒则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佛陀诞生纪念日。经赵朴初会长倡议,汉传佛教各寺庙将公历五月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佛吉祥日”,举行庆典。这样做,既可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临淄齐都故城南郊的鼎足山和牛山上,分别有两个一组和四个一组的高大坟墓,被称为“山上之山”。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冢”和“四王冢”。《说文》:“冢,高坟也。”高坟虽然也可以称为“陵”,但那是汉代以来对天子坟墓的专有名称。《水经·渭水注》:“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文选·西征赋》注引《三秦记》曰:“秦名天子冢曰长山,汉  相似文献   

11.
证严 《法音》2006,(5):39-40,41-42
首先感恩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此次世界佛教论坛,广邀诸山长老、佛教界鸿学大儒,共聚一堂,为佛教在当今世界之贡献及责任做精辟深入的阐释。证严有幸受邀发表论文,未曾敢言对当代佛教之期许,只为略书管见,以慈济志业实践之理念为题,尚祈对当代佛教之发展及思惟有所裨益。如来遗教即大乘法根据《长阿含经》记载,佛陀将入涅槃前,仍谆谆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法,即是汝护,为汝等恃”。世尊虽然灭度,但他的法身、他的教法是我们后世得以奉行不悖的修行依恃。虽然教法历时两千余年,辗转相传至中国、日本及其它世界各…  相似文献   

12.
游坟之感悟     
游坟俗称走坟,它是穆斯林悼念亡人的传统习俗之一,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扫墓”同属一理。游坟起源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圣人。伊本阿巴斯的传述:穆圣经过麦地那的坟茔,他就面向坟墓说:“坟茔的人们啊!祝你们平安,祈求真主恕饶你们和我们,你们是先行者,我们将是后继者。”(《塔志圣训经》1册381页)艾布胡莱勒传述:穆圣拜谒他母亲的陵墓,他哭了,周围的人们都哭起来。他说:“我请示真主允许我给我的母亲求恕饶,真主没有答应。我又请示真主探望她的坟墓,真主答应了我。所以你们可以游坟,因为游坟能教人警惕死亡。”(陈克礼译《圣训经》上册301…  相似文献   

13.
南山寺宝塔     
南山寺宝塔方明塔,梵语为stupa,音译作都婆、塔婆、浮图等,意译作功德聚、方坟、灵庙等,为顶、堆土之义,原为埋藏佛陀舍利的地方,故有佛塔、高僧墓塔之别。因此,它就成了寺庙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山寺自元代始建以来,即有真觉国师灵塔、弘教祖师灵骨塔、舍利...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3)
《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陀立教,以慈济群生为本愿。释迦尝教弟子云:“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六)。又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妙法莲华经》卷六)。是知佛徒实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以嘉惠群生为职志。  相似文献   

15.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佛法浩如烟海,典籍汗牛充栋。学者欲探其秘奥,究其要旨,除紧紧抓住缘起论的核心外,还要牢牢地握其总纲四圣谛。四圣谛称为佛法的总纲,大约有下而几点理由。1.佛陀一生教化,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至化道圆满将入涅槃时,复于《遗教经》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  相似文献   

16.
正《无量义经》中云:"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佛陀,犹如大医王、大船师,化解众生种种忧悲病苦,渡登生死彼岸。学佛者,亦应如是,当学习佛陀慈悲无我的精神,以大医王之心发愿,并行愿于拔除天下人之苦,抚慰天下人之身与心。"四大"之不调,是世间执迷未悟之人心的化现,并相互感召。天灾一到,不分国家、不分地域;无常所至,亦不分种族、宗派。佛弟子,应以救济众生为己任。将刹那间的善念恒以持之,将此一念心,安住  相似文献   

17.
唐思鹏 《法音》2003,(8):3-8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可从两个方面加以介绍。一是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二是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一、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一)教分三时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中说,世尊说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彻悟诸法实相而圆满成佛,成佛之后到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为賅陈如等诸声闻比丘转四谛法轮。所以《贤愚经》卷六说:“佛初得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广度众生。”[1]不过此时所转法轮,是声闻相应契经教法,属于“唯法无我”的小乘教,虽然殊胜希奇,能使不少众生闻法解…  相似文献   

18.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和信仰追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涅槃不仅是佛教语言文字所叙说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图像表达一个重要主题。随着《涅槃经》和涅槃学在华土的广泛流行和深入人心,相关涅槃的图像也变得十分常见。在隋唐时期的造型艺术中,相关涅槃内容的画面主要是描绘佛陀圆寂时场景的经变画,表现出他的伟大和神圣。至于表达涅槃经义尤其是其影响巨大的佛性论的造型由于抽象而难以具形,所以比较罕见,除了舍利塔等因为它的佛性含义而象征着涅槃影响的普及,成为例外。至于唐宋之后涅槃图像的渐渐少见,除了它们内含复杂而致使造型困难外,净土信仰及其追求至少在普遍性的意义上超越了涅槃信仰及其追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时,佛教就攻击道教抄录佛经。甄鸾《笑道论》说,所谓《妙真偈》,即抄自《法华经》,只是将“佛智”改为“道智”,《灵宝妙经天文大字》也是抄自《法华经》。北朝道安《二教论》也说:“《黄庭》、《元阳》,採撮《法华》,以道换佛,改用尤拙。”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说:“京师五通观道士辅慧详,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说明这种活动到唐代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9,(3)
看云欲问再来期,卅二年前忆旧题。挥手知公无所去,道流莫认涅槃衣。①山田无文禅师示寂,敬拈一颂以为供养。师三十二年前应中国佛教协会之邀来华访问,颇多题咏。②唐人侍:“挥手自兹去。”《全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