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无求     
我业余爱好写作,偶有自以为不错的文章面世,便拿去给一位长辈看,他会很认真地做出评论。但是,近半年我忙着评职称,需要发表文章,开始挖空心思地写。一天,长辈遇见我,问为什么没有文章给他看。我如实回答说,原以为自己功底尚好,不料被写作整得很苦。长辈笑了,讲了一段往事——那年他在某文工团工作,平时没事,喜欢去朋友老万房间打鼓。刚开始,手忙脚乱,节奏也搞不准,但玩着玩着,就有些“上路”了。他发现打鼓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于是,业余时间常常就在老万那里度过。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好友,是位医学博士后,自身教育水平很高,人也很好。朋友妻子在国外工作,在国内便只是我的这位朋友带着他的9岁的儿子。父亲很爱儿子,孩子成长得也蛮不错。父亲工作勤奋,孩子也对什么事都充满了好奇心,愿意学东西;父亲给孩子报了围棋班、电子琴班,孩子也学得是那么回事,也没有觉得太累和太违背自己。孩子平时寄宿,和父亲在一起也不缠着父亲,周末父亲在办公室加班,孩子就坐在对面自己玩电子游戏,  相似文献   

3.
朋友访美归来,没有和我谈及美国华尔街的繁忙景象、纽约夜晚的璀璨灯火,也没有对我描述华盛顿、西雅图、迈阿密、芝加哥的都市风光,而是特别向我提到一位两岁的美国孩子和一位93岁的女士。我的朋友应邀到一位美国友人家中做客并探望其可爱的孩子小约翰。朋友到访时,年仅两岁的小约翰正坐在大水盆中玩水呢。他一边往身上撩水,一边欢快地叫着,玩得很惬意、很投入。朋友忽然感叹:做孩子真好啊,能永远做孩子就好了,那样便能永远与开心快乐不分离。  相似文献   

4.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你好!我最近谈了一个朋友,相处有半年了,我很喜欢他,可我一直不敢确定他是否喜欢我。有时和他在一起很幸福,可有时我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有时一吵架,我就觉得他不爱我了。我真得很困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是他真的不爱我,还是自己太多疑了。康先生,你说我的问题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亲爱的朋友: 你好! 来信已收,让人多高兴啊!虽也就是几句寻常问候话,可倘那话出自真情,即使寻常得已成套语,不也奇异地温馨么?这些年我常想到死亡,想到人终难免一死,遥遥地象看到我的坟显在荒郊……念及此,便倍觉人间关爱之可贵了。唉,永远无法补赎的,是我对我父的疚愧!他去的时候我这个儿子竟不在,竟没给他一点点可怜的安慰,没拉拉他枯瘦的手……朋友,多么感谢你给我的爱——我又知道,这爱原无法感谢;唯有赞美!  相似文献   

6.
正1.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3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来这儿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境界思维】抓住人性的弱点,无事不成。2.俩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  相似文献   

7.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亲杀鸡剖鱼,很有些善良,但对家里所有的来客都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娇情。我说这就是  相似文献   

8.
失恋的思绪     
高一时认识了他——一位北方的男孩,长得很平凡性格也很孤僻,也很少与女生接触,别的女生对他惧怕三分,但我却慢慢地喜欢上他了。 后来我们都考上了大学,还是相隔两地,但已产生了感情。每逢星期六不是等信就是等电话,哪儿也不去,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邀请。  相似文献   

9.
厚待梦想     
喜欢书法,平时空闲时几个朋友便相约在一起练笔,写写画画,权当是业余爱好。所以对笔墨纸砚没多少讲究,但有一位姓王的朋友则不然,他每次来,都带着最好的笔墨纸砚。开始我们还以为他是爱面  相似文献   

10.
正我曾在教堂遇到一位同事,他是陪亲戚来的。后来,他问我:"教堂那个师傅给你们吃的什么,是做什么用的?"我以前参加弥撒,多半是个形式,并不知道也没注意圣祭中的经文,只知道跟着大家念经,最后领了圣体走人,因此不知该怎样回答。说是主耶稣的身体,他肯定不理解;说是降福过的面饼,似乎不太准确。至于后一问,我自己当时也很迷糊,只知道是出于对主耶稣的爱,自有好处。后来,我岳母在我们夫妻的说服下,自愿受洗,  相似文献   

11.
黑教堂     
一位外地朋友正与我在电话里聊天,突然他大叫道,我知道你喜欢什么音乐了!我愣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家音响里正放着的音乐从电话中“流”了过去。不久后,这位很爱也很懂音乐的朋友从美国访问回来,送我的礼物是一盒教堂音乐,他说,这肯定是你喜欢的。 又一位朋友即将远行,临别时,他送了我几盒音乐带,说,这些都是我自己拼录的,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回家后,放出来听,发现大多是很美的宗教歌曲。我真想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我也喜欢这样的音乐? 我不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今生今世恐怕很难真正信仰一种宗教了。但是,我喜欢教堂音乐。也许不  相似文献   

12.
儿子9岁。明年上四年级。我想,我有责任告诉他一些事情。其实我早已这样做了。儿子爱画。于是有朋友送来各种纸。儿子若自认为画得不好,哪怕仅仅画一笔,一张纸便作废了。这使我想起童年时的许多往事。有一天我命他坐在对面,郑重地严肃地告诉他: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早祷     
多年以来,一直不曾忘记那个美丽的早晨,它就象自己的血液一样从始至终一直在自己的体脉中清晰地畅流,时而掀起一阵狂澜。 那是多年以前在山西大学的时候,一位朋友约我到地处太原远郊的他家去玩,那是一个极尽传说的村庄,听说全村有五千多人,听说五千多人都是教友,还听说村里有一个能容纳三千多人的哥特式教堂,仅仅一个唱经台,就有艺术系的排练厅之大,又听说罗贯中的故居高那里不远。当然,这些诱惑已足够了,那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 尽兴的玩了一天自不必说,望了晚间弥撒之后,就宿在朋友家里,不久便酣然入睡。 正是晚秋季节,…  相似文献   

14.
能输才会赢     
那天与朋友“再见”,为表示礼貌,很传统的送了他一套书。殊不知,他玩笑着说:我是生意人,收书是会输的。   人生为何如此畏“输”如虎呢 ?  “爱拼才会赢”由一首通俗的流行歌曲,转而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经典”已经很有一些日子了,眼下就连摆摊卖菜的主儿,冷不丁的都能吼出一句“赢者通吃”之类的豪言壮语来。   可是,不知是因为我输多了,且心甘情愿“输”到底的原因,没来由的,我对输一直有着一种“亲切”的感觉,我始终认定,人生“能输才会赢”。   不是吗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真正的赢家,不是输出来的。比如:司…  相似文献   

15.
平常心     
苦与乐,美与丑,甚至善与恶,有时往往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心境.当我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看待事物和问题时,便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不妨先看两则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弥子瑕的,是卫国的嬖臣,很受宠爱.有一次陪卫灵公在果园游玩时,他吃到一个非常甜的桃子,吃了一半,想起了卫君,便把吃剩的桃子献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很高兴,赞扬他:“忘了自己吃过一半,还记着给我,真是爱我的好臣子啊!”但后来弥子瑕失宠,卫灵公便认为这是辱君的表现,把他治了罪.这就是“余桃啖君”的故事.还有一则是大家都熟悉的“邻子窃斧”.有个人丢失了斧头,疑心是邻人的儿子偷去了,察看那人的一举一动,无不象偷斧子的样子.不久他在自家的谷堆里找到了斧子,再看邻人之子,其动作、态度就一点也不象偷斧子的人了.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遥望     
朋友带我到她乡下老家玩。临走时,朋友的母亲追在我们身后,让朋友带这带那。东西都很普通,家里刚烙的饼、新摘的南瓜、尚未完全蜕皮的核桃……大兜小包,朋友掂上就往院门外跑,还示意我走快点。朋友的母亲则仍在我们后面紧迫。我有点不忍。毕竟,朋友的母亲已经是快八十高龄的老人了。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初,在俄国的乡间, 有一个很笨的孩子,他看见数学老师举例做四则运算题的最后结果是零,便以为所有的四则运算题的结果都是零,所以后来他一遇到四则运算题便毫不考虑地在后面添个零。老师对这个孩子除了摇头和叹息之外,毫无办法。这个笨孩子就是后来写出了  相似文献   

18.
他一再在他的一位朋友面前说:“没什么,我只不过是在这方面多下了点笨功夫罢了,你可是在很方面比我强多了。”“你要是想写,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超过我的。” 这里说的“他”,是某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他跟他那位朋友说的,显然都是一种谦虚之言。既然是朋友,他当然知道怎么说才不致让朋友难受和难堪。见他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同时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也越来越多,有一天,那位朋友也就对他说:“我也准备写作了,你看,我能不能用三年时达到你这个水平 ?“这位作家怎么好说不能呢 ?” 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位作家的那位朋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伦理学》序孙伯 我与王小锡同志过去一直未曾谋面,但却很早便知道他是专治伦理学的。许久以来,我不断地从朋友的口中得知他是目前国内年轻学者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颇有成就的一位,同时,也有幸读到过他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因而,对于他我是素怀敬意的。没...  相似文献   

20.
马继高同志匆匆地走了,我为失去一位好友而悲怆。我和他的相识,是在回民学院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一同执教时开始的。继高,四川成都人,他曾对我说:他的祖父马正江是当时声名显赫的武术师,他自6岁起,便随祖父习武。那时他常想,练好身体,长大以后,好为咱回回多办些事。后来,他渐渐地喜爱上了文学,便弃武习文。这就为他一生精力充沛地从事繁重的文化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