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习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等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一生都离不开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学习就无法生活。因此列宁说:“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恩来一再告诫:“人要活到老,学习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正由于人需要学习,又能学习,才使教育成为可能,才有必要进行学习。到底什  相似文献   

2.
感悟人生     
陈巧凤 《天风》2006,(24):13
人,生活在浩瀚纷繁的社会中,同时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环境里。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给自己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对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圣经中,主耶稣告诉我们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有的朋友会说,面对压力重重的工作与生活担子,又如何能“清心”得了呢!别激动,让我们来看一下在孩子眼中“世界”——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光着脚站在一家鞋店外向橱窗里张望,浑身冻得直发抖。这时候,一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信仰以救赎之主耶稣基督为中心。人们需要认识这位救赎之主。帮助人们认识他,正是我们教会的职责。但正是这位基督说了这样的话:“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要在教会工作上注重服务,有很多项目,如识字扫盲、清洁卫生、医疗保健、建立相亲相爱的家庭生活、实行男女平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中,离不开对方位座次的合理使用。现实生活中,对桌子、座次的安排,人们大多注重其实用与美观,其实这些物品是人的空间观念的体现与延展,也是一种空间语言,对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人们常说:“座有座的讲究”。这里讲究座次安排是  相似文献   

5.
我是天津人,1969年5月随着知青下乡的人流,来到内蒙古喀喇沁旗。千里有缘来相会,已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有人问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回答:“在我心中有一位从未见过的但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大师——智然和尚。”大伙听后哈哈大笑,有人说:“你也想出家?那大嫂怎么办?”我说:“出家?恐怕我不够格。”  相似文献   

6.
联产承包制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引起了农村干部道德的变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现象,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又说:  相似文献   

7.
耶稣的食物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4:34) 食物是人们生活之必需。 它是首先的需要,如我们的祖先说的“民以食为天”; 它是经常的需要,任何人每日数餐,不能缺少; 它是自觉的需要,因为人都知道,离了食物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已经和将要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尽管报纸、电视每天都在介绍它并不可怕,可以治愈、可以有效地预防,但它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口罩、手套、消毒水,板监根、Vc等一切有关物品,有的脱销,有的价格上涨,因为“非典”,很多单位、很多人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已经被打乱了。我是4月13日到北京参加一个师资班的学习,4月23日离京回家,严格说现在正在家隔离。这十几天在京的生活和回家后的感受,使我觉得“非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相似文献   

9.
行为类型ABC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人们性格各异,各人以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工作和娱乐。有的人性子急,什么事都想三下五除二,一蹴而就;有的人慢性子,再急的事也慢条斯理、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做;有的人凡事追求完善无缺、一丝不苟;有的人马虎潦草,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看起来不过是生活作风的细节,但从善待生命、维护身体健康这点出发,我们却提倡每个人应该正确地、自觉地用健康的行为模式对待工作和生活。这就是说:持什么样  相似文献   

10.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以来,“人一机”模型(即人机系统)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一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一机”模型的单向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一机对话”模型(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分析“人一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一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1.
平安     
李钦峰 《天风》2004,(1):51-51
“平安”的信息是每个人都喜欢听的,同时也是每个人都乐意寻找的,因为平安是“祝福”,是人们向往的一种每好的生活,也是人们彼此表达关怀的问候语,但是对平安的理解和认识的标准每个人都不是一样的。什么是真正的平安?有人说:有钱就有平安;也有人认为有健康就有平安。  相似文献   

12.
经文:撒上15:22,弥6:7—8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犯罪”的问题。没有信主的人会觉得那纯粹是个法律问题,是以行为结果来界定的。而信主的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个信仰问题。因为除了法律标准的罪,还有神所定的宇宙性的标准(灵性)。“罪”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射不中目标”,即达不到目的。简单说就是,神造人有他自己计划和目标,就是要人以神为中心地生活,与他同行、与他同工。人的生活如果脱离了神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生活现代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安逸及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时尚病”。以前闻所末闻的各种“综合征”,开始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快节奏综合征没有急事的时候,在地铁站里也要一路小跑;整日与繁忙的工作打交道,偶尔闲下来反而内心不安……不少长期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都市人,因为应接不暇的生活与工作使身心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从而产生种种快节奏综合征的症状。61【案例】林小姐早上7:00起床,7:30赶地铁,8:30上班,上午做文案,中午陪客户,下午还要到外面市场…  相似文献   

14.
重新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嘉 《哲学动态》2001,2(6):6-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命题。但是 ,国内哲学教科书对于这个命题的论述 ,却同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 ,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有关思想 ,重新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哲学内涵。一、命题表述上的差别就命题的文字而言 ,在马克思的表述与教科书的表述之间存在着三点主要差别 :第一 ,关于社会存在。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中 ,社会存在指人的存在、人的社会存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或人的生活。例如 ,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一份劳动,一份收获,”这是最普通的道理,可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却有一种人因贫穷而愚昧,用迷信来企及幻想,  相似文献   

16.
范爱侍 《天风》2003,(10):40-41
耶稣在钉十字架前夕问门徒“人说我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这里,人们把耶稣与他们心目中所敬仰、所爱戴的先知们相提并论,是已经把耶稣提高到最高的地位上了。耶稣又问:“你们说我是谁?”彼得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彼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校园里,就业、考研、出国,似乎已经可以排上“使用频率最高用语”的榜首了。到底是考研还是工作?这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的问题。执著于考研的人们: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逃避不能适应的一切“考研,肯定考研,我不会去找工作,根本不会去尝试找。”一位有点弱不禁风的女孩说。她戴着厚厚的镜片,一直扎在书本里。刘丽,西南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对于考研,她非常执著:“不用考虑,在校园里的日子永远是我向往的宁静生活。”记者试图告诉她,人终归是要走上社会的。可是没有想到一句轻微的反驳,引出了她一连串的问题:“是的,我知道自己还不能适…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人都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人说,高智商的人更有可能获得瞩目成就,生活也就更幸福;有人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视野更开阔,生活会更快乐;也有人说,别的都不重要,有了钱就有了幸福、快乐的资本……当然,这种种观点都有其立论的依据和存在的理由。但是,从人的心理层面上来讲,高智商、良好的教育和百万家产都不能保证人们的幸福快乐生活。如果人们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快乐人生往往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说:“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这一工作的本身。”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不但要注意对生活的认识,而且还要注意对生活的表现。认识生活,就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求知事明理;表现生活,是指运用文章把自己认识的事理传达给读者。不明事理,写成的文章内容空泛、贫乏甚至谬误百出,是不可取的;不晓文术,表达技巧粗拙,即使内容很好,也会让人不可卒读,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说:“理之能通,必资晓术。”  相似文献   

20.
穆圣时代,有两个人来请教穆圣:“主的使者啊!谁是人类中最有知识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虔诚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穆圣在这段“圣训”中回答了三个问题,答案却只是一个,那就是“理智”。的确,有理智的人最知道知识的重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同样,虔诚的信士必定是有理智的人,这等人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不会盲从于他人。胜不骄,败不馁,经受得起生活的各种考验。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