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司空 《现代哲学》2006,(4):125-127
2006年3月20日-22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对当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讨论的专题有:1.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及其当代研究;2.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3.罗莎·卢森堡与当代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理论;4.罗莎·卢森堡论世界历史进程;5.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6.罗莎·卢森堡与中国;7.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学。与会者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  相似文献   

2.
根据《资本论》的相关论述,马克思是基于一个完全的资本主义世界才提出资本积累概念的。但问题是,当马克思将资本积累理解为雇佣工人以及所需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的增长时,他就不得不考虑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的渗透所带来的更多无产者,由此,“资本积累”被证明不可能在单一的、完全的资本主义世界中被理解。在马克思身后,卢森堡、维克斯等人都回应了马克思理论中的上述难题,尽管卢森堡侧重于对非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关切,而维克斯更注重完全的资本主义语境的前设与价值理论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哪一种思考,都至少说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概念仍有进一步探讨和阐释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晚期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模式的变迁是空间批判理论从"隐性逻辑"凸显成为"显性逻辑"的关键要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现代积累模式推动了资本同质性空间的建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掠夺式积累模式引发了资本异质性空间的对抗;而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弹性积累模式导致了资本差异性空间的生产。资本积累模式的变迁不仅是空间批判话语不断嬗变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对于批判当代空间现象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当今时代,罗莎·卢森堡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因为她坚持主张资本的积累不仅依赖于特定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资本主义社会对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渗透和破坏。《政治经济学导论》是她于1907—1914年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学院任教时所完成工作的一部分,至今仍然是关于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佳著作之一~①。它包含了一系列关于资本主义试图对发展中国家中的非资本主义世界的渗透和破坏的精辟分析——从法国对阿尔及利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理解道德历史形态的钥匙。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都是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史得出的正确结论。相应地有道德发展三形态论和五形态论,三形态论更符合道德的内在精神。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现实社会主义道德处于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单子式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其起点比当时资本主义还低,但社会主义道德以其科学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价值追求为落后国家摆脱整体性道德、超越单子式道德、建立和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型道德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革命民主主义的辩证法。这个理论的特点是由它的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决定的。其历史背景集中表现在三点上:其一,波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二,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德国工人运动的危机;其三,俄国革命。这三点背景决定了她在社会主义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上的认识上带有明显的西欧特点,而不同于列宁。其哲学基础是由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构成的: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方法论基础即是总体辩证法。由此决定,研究罗莎·卢森堡的革命民主主义的辩证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坚持整体的历史运动的观点;其二,坚持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其三,从危机的视角研究罗莎·卢森堡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没有经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是"早产",但决不能由此认为,在这样的国家不能搞社会主义。应辩证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批判庸俗生产力论。在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人在选择建立何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时起决定的作用。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国际发展史中,罗莎·卢森堡始终站在反对修正主义的最前列.她先后对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修正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揭露了两人的理论实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卢森堡对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批判对我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从修正主义的立场出发,主要介绍了卢森堡的政治理论的消极方面。作者说:卢森堡不是把资产阶级国家理解成固定不变的,而是把它理解为有内在矛盾的。她的资产阶级国家论,既不同于把国家职能的增大理解为国家的民主化、社会化和阶级压迫职能的减小的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也不同于认为资产阶级国家等于资产阶级专政并主要强调其阶级压迫职能的列宁、斯大林式的理解。她在本质上理解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同时也没有忽略了与国家的阶级性相矛盾而实际存在着的国家的一般社会职能。她认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被反动政治势力加以否定的倾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保卫资产阶级想要放弃和否定的民主主义,并使其进一步发展。作者接着说:卢森堡始终以社会主义革命即夺取政权当作明确的目标。但是,她虽然在某种形式上承认使用暴力,可是她不是暴力革命论者。她没有过高估计群众的自发性而过低估计先锋队的政治领导。她想把无产阶级在议会外的斗争和社会民主党的议会活动两者结合起来。她认为,议会外的活动就是经济性的、政治性的群众罢工,而议会内的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就是同资产阶级对抗来保卫资产阶级议会。她把议会看成是可以利用来朝着夺取政权方面一步一步前进的立脚点、据点、阵地。作者还说:卢森堡对俄国革命的批评,不同于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对俄国革命的攻击。她主要批评了布尔什维克的“非民主性质”。她认为,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不是在废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批判继承”中成立的。掌握了权力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创造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来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废除一切民主主义。卢森堡后来虽然改正了她以前对布尔什维克的大部分批评,但是她的政治理论的骨胳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