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指冠状动脉100%闭塞且闭塞超过3个月的病变。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难度大、即刻成功率低、术后再闭塞和再狭窄发生率高,故被认为是目前PCI领域最大的障碍和挑战。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血运重建指南中将PCI改善CTO患者缺血症状作为Ⅱa类选择(证据级别B),可见CTO病变PCI选择仍有部分争议,笔者在此对CTO行PCI开通前后左心室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试图找寻其影响因素,为CTO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血运重建的临床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无保护左主干(LMS)狭窄的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一直被认为是“标准治疗”,原因就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具有远期生存率方面的益处。但是,目前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药物支架而不是CABG治疗左主干狭窄的趋势,尽管目前这方面的证据还不充分。在此,本文在汇总了经皮血运重建技术(PCI)干预无保护左主干、对比支架和外科手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认为,对于适合外科手术的无保护左主干狭窄患者,CABG仍旧是血运重建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患者QRS波时限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功能改善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PCI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完全闭塞的患者192例。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将时限≥110ms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时限110ms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22例)。随访12个月,记录相关观察指标。结果经术前与术后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PCI后相关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proBNP浓度、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LVEF[(59.00±8.69)%比(50.78±8.44)%,P=0.03]增加、血浆N-proBNP浓度[(542.89±135.24)pg/ml比(734.65±198.30)pg/ml,P=0.04]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QRS波时限正常范围的患者较QRS波时限延长的患者左心功能改善明显,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能够预测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左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后长期的临床疗效,我们收集了2004年5月~2008年5月589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实施完全性血运重建(CRV)461例(7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IRV)128例(21.7%),对比分析两组病例PCI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结果.结果显示IRV组患者中完全闭塞病变、3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高于CRV组(P<0.01);CRV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IRV组(94.8%vs 87.5%,P<0.05).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临床疗效论.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完全血运重建的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后长期的临床疗效,我们收集了2004年5月~2008年5月589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实施完全性血运重建(CRV)461例(7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IRV)128例(21.7%),对比分析两组病例PCI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结果。结果显示IRV组患者中完全闭塞病变、3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高于CRV组(P0.01);CRV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IRV组(94.8%vs87.5%,P0.05)。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临床疗效论。  相似文献   

6.
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骨桥蛋白(OPN)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的预测价值,并比较二者对ISR预测的准确性。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施行PCI并自愿随访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206例,术后随访1年,根据复查CAG的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再狭窄组(n=28)和无再狭窄组(n=178),复查CAG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浆hs-CRP、OPN等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再狭窄组患者hs-CRP及OPN水平均高于无再狭窄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hs-CRP及OPN水平对PCI后发生ISR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当hs-CRP及OPN取最佳临界值时OPN对IRS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hs-CRP。相对于hs-CRP,OPN对PCI后发生ISR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尤其是其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清中抵抗素及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的水平变化,探讨这种变化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的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5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清中抵抗素、INF-γ、IL-2、IL-4、IL-10的浓度,并与无冠心病患者45例、未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5例及行支架术但是无支架内狭窄患者128例进行比较(入选病例血糖水平均正常).未行介入治疗组血清中抵抗素、INF-γ、IL-2、IL-4、IL-10的浓度与无冠心病组无差异.支架术后但无支架内狭窄的患者与无冠心病组无差异.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清中抵抗素、INF-γ、IL-2高于无冠心病者、植入支架未狭窄者、未植入支架者,而IL-4、IL-10低于无冠心病者植入支架未狭窄者、未植入支架者.支架内狭窄患者血清中抵抗素水平增高,并能引发Th1/Th2水平失衡,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急诊再血管化治疗PCI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CS的病死率有积极的意义。目前还没有哪个随机对照试验明确PCI或CABG哪种更好,但目前的治疗倾向于急诊PCI。合并CS的AMI患者直接多支血管PCI治疗获益增加。对于血压偏低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应该作为缩血管药物的一线选择。靶目标平均血压维持在65mmHg~70mmHg,因为更高的血压不增加临床获益。最佳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治疗是CS治疗的基石。经皮机械辅助装置临床应用逐渐广泛,可以提高冠状动脉的灌注,但也加剧炎症反应、出血等风险。  相似文献   

9.
由于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得到阐明,心绞痛的治疗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治疗策略.一方面,随着新药物的发展,对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持续快速进步也使心绞痛患者治疗有了进一步发展.与非老年人相比,老年人患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策略有其共性,亦有其特殊性,如何根据老年人血管病变特点,在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诸多指南实施中,慎重地遵循个体化原则,以使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最大获益,保障其生存质量,是目前老年心血管病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性别对血运重建治疗策略及预后的影响,采用单中心注册研究(Desire)数据,对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随访。纳入患者3 809例,中位随访540天,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是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35,95%CI=1.009~1.511,P=0.041)。指南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的患者中,男性手术比例更高(P=0.016)。COX比例风险回归提示,血运重建方式是影响主要心脑血管疾病事件(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校正患者基线特征后,接受CABG治疗患者无MACCE生存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及急性心肌梗死(AMI)血运重建的有效手段。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被临床广泛接受和应用。在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有研究显示高血糖是引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必须进行严格的血糖管理。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可能血糖目标定为餐前血糖7.8mmol/L,且随机血糖10.0mmol/L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是老年冠心病(CHD)患者治疗的常用术式之一,但实际临床应用中有一定几率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人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有关。为研究Lox-1在冠脉再狭窄中存在贡献,本研究选取了近4年的行PCI术的老年CHD患者66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及老年健康人进行血清Lox-1检查。研究发现Lox-1可以作为老年CHD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的诊断指标,且Lox-1激活NF-κB信号通路加速斑块形成,激活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老年CHD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探讨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即术前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口服,及对照组,即术前不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通过TIMI帧数法比较冠脉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罪犯血管、疼痛到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比例、支架类型及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TIMI3级血流的比例虽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组比对照组有增加趋势(93.5%比89.7%).PCI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校正TI-MI帧数明显减低(26.2±11.52比34.3士18.11),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急诊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于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正众所周知,各种类型冠心病的发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动脉硬化的进展过程都有血小板的参与,因此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基石,抗血小板治疗的重点应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治疗、STEMI溶栓治疗的辅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的治疗结合个体参照  相似文献   

15.
分析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术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患者共1 335例,其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为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约为2∶1),其中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3例,亚急性血栓患者11例,晚期血栓9例,极晚期血栓8例,有29例患者治愈出院,有2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同时随机抽取同时段内在同等环境下行PCI术且未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低但死亡率极高,男性、既往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是PCI术后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预后之间相关关系。80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CI,于术前、术后测定血清cTnT水平进行比较。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Tn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术前血清cTnT水平≥0.1ng/ml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术后24h血清cTnT水平≥0.1ng/ml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例(47.2%),显著高于D组5例(18.5%)(P0.05)。术后cTnT水平升高≥2倍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PCI术后cTnT显著升高,且术前或者术后cTnT升高均对预测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探讨半剂量替罗非班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被确诊为STEMI行直接PCI的女性患者66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n=33,3min内负荷量10μg/kg,0.15μg·kg~(-1)·min~(-1)维持48h)和半剂量组(n=33,3min内负荷量5μg/kg,0.075μg·kg~(-1)·min~(-1)维持24h)。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实验血流分级、90min 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和出院30d内半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在女性STEMI行直接PCI术治疗患者中适当地减少替罗非班剂量不会影响临床疗效,但可显著减少患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PCI中冠状动脉内联合应用罂粟碱及替罗非班与维拉帕米及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选择2014年1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无复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替罗非班,观察组给予罂粟碱,对照组给予维拉帕米。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无复流恢复时间、TMPG分级、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左心功能及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观察组无复流恢复时间、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左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AMI行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给予罂粟碱和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术后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且未增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利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服用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某部队医院入院的符合入选条件患者322例,收集患者的各临床指标,根据其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结果分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22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8.2%,氯吡格雷抵抗组ADP抑制率平均为(17.92±9.28)%。将氯吡格雷抵抗的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高糖化血红蛋白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现已证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会明显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影响患者近、远期预后.应用综合思维探讨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机理、制定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