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2.
巫鸿先生在中国佛教美术史学科中有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先生提出的"原境""空间""建筑与图像程序""原创性石窟""绘画语言""超细读""礼仪中的美术"等研究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在佛教美术史研究中开时代新风,先生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对具体佛教美术史案例的研究成果,属同类研究的范本,在方法论上有学术指导和引领意义。先生对佛教美术史一系列尝试性的研究,涉及的时代广、方向宽、问题杂、属性丰富,观察问题角度之犀利,解决问题手段之独特,得出结论之新颖,可以称之为"游戏神通"式的思考与写作,为佛教美术史的研究树立一个个标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提出了影响艺术成因的三个要素,那就是种族、环境和时代。根据这一理论,丹纳还提出,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时代的"和声"中产生的,他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丹纳的"艺术成因三要素"理论可以说"放之四海皆准",结合海派的成因,"三要素"说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研究角度和坚实的理论支撑,能够帮助我们揭示海派绘画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及海派艺术家群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的成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地域环境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局部特写、边角构图、大幅空白是"边角之景"的最主要特点。在主要代表画家中,李唐完成了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的转变,刘松年将山水发展成为小景山水,马远、夏圭将"边角之景"推至南宋时期的主流风格,使山水画完全成熟,达到了南宋山水史上的又一高峰。四位画家在构图样式、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皆有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边角之景"的发展过程。"边角之景"所呈现的形式美和诗意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和人才输出不断被设定更高的要求。早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现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信中提到的"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如果想要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不应只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也应为艺术类专业以外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美术史选修课程。美术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可以从历史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滋养大学生的身心,为全民"感受美"这一伟大事业夯实基础。文章就高校非美术学专业开设美术史课程的现状和原因、开设美术史课程的意义以及创新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方向,这三部分展开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宾虹先生对山水画是情有独钟的,他一生遍临历代名家山水作品,走遍中国大地山山水水,把从古人作品中汲取的营养和对自然山川写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山水画的审美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即他常提出的山水画"内美"之所在。"内美"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道艺合一"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诸多思想家、艺术家或美学研究者,都曾经对美术进行过不同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探索。而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角度或方法也层见叠出,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美术地理学方法即为其中一种。现以艺术社会学方法为主要工具,对五代十国时期美术地理学研究出现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绘画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绘画对南宋画院及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对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进行个案的研究,从构图特色、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从"崇古"到"苍劲有力"山水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性研究,用笔墨语言来表述对山川自然的亲身领悟,进而表达自己对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笔墨表现和艺术内涵的研究,结合李唐的绘画技法更深地了解《万壑松风图》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时代价值,深入了解李唐绘画的精神表现,探讨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其后世的影响,以便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9.
"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形式,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画审美观念中体现为"知白守黑""以实托虚""虚实相融"。"留白"在历代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中了了可见,黄格胜作为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留白"是其作品中一大特色。从中国画"留白"入手,分析并探讨黄格胜山水画中对"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王履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他认为"意匠就天"的客观现实描绘是重要的,所创作的《华山图册》避免了概念化,他把师法自然作为创作法则,提出了"宗与不宗""庶免马首之络""意溢乎形"等美学思想。他的绘画思想及其艺术实践不仅对明初山水画的发展有开拓意义,而且对当下山水画创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8,(3):35-43
本文重点研究历史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与理论创新范式,并对"革命与国家建设""帝国治理与官僚体系""教育与阶层再生产"三个话题深入展开分析,探讨本土性架构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从而构建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范式和创新贡献。通过对历史社会学研究议题、理论脉络和方法运用的探索,本文尝试对历史社会学本土性自觉的方法取径和理论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云是自然界中没有固定形式的物质,在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与画面中的景物虚实相对,为画面营造空灵缥缈的意境,云的流动性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的视觉感。中国山水画追求景中有意,以意境取胜,绘画中讲究灵动之气,云在山水造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宋时期的"云山鼎立"的山水,南宋时期的"角边山水",元代时期的"一河两岸"的山水,云成为画面中重要的精神内涵。文章从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意象分析,研究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技法特点,阐述云的气韵生动、空灵简约、游心于"淡"等精神造化,由此总结现代山水画创作中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在北宋达到成熟的写实风格后,南宋画家试图创新技巧,以抒情为目的.马远、夏圭为南宋院体山水的典型代表,二人发展了李唐刚劲苍猛的画风,开创了"偏角山水"的新意境,构图多取局部,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故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本文试从分析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来探究文人画对院体画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5.
美术史在当下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学重点可能放在"图片欣赏课程",所以对于美术史教学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文章基于"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的教学过程,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东西方艺术史的教学中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和关联"以及"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概括性地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逻辑"等问题有一些思考,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陈述以提出适应当代大学生美术史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元四家"作为元代画坛的重要代表,曾在山水画史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影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元人山水画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各异,主要是他们艺术探索和审美观念造成的,这也是值得关注与玩味的话题。例如,在"元四家"中,倪瓒的萧散简远与王蒙的繁密厚重形成画风上的鲜明对比。倪瓒作品所刻画的是"疏而不简""简而不漏"的疏体山水;王蒙则描绘出的是"苍茫浑厚""秀润静谧"的密体山水。二人"一简一繁"的绘画艺术效果与他们的创作技法、内心世界、审美追求和人生阅历等密切相关,值得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8.
傅抱石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留日派"的代表人物,在30年代初期师从日本导师金原省吾学习三年,而后十几年间,他有许多关于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画论的研究论文、著作面世,影响甚广。试图从傅抱石留日前后对待中日美术心态的变化以及日本导师对其美术史观的影响来探讨留日经历对其美术史观的影响,并作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李唐既是北宋山水画的继承者,又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开创者,在两宋山水画风的转捩时期是个关键人物。通过解析李唐在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绘画作品,旨在探寻一下两宋山水画风格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新艺术史"的出现,以艺术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史的重点内容"旧艺术史"受到冲击。艺术风格学被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问题,对美术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艺术家与老牌艺术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们主要将理论的阐释和方法作为艺术史的核心内容,然后利用方法论分析美术史的现象,从此美术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深入剖析艺术风格学的具体内容,研究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风格学与美术史的深刻内涵,为日后进一步透析二者做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