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宗教》2015,(2):88-89
中国文化元素与基督教之间的共融,产生了多元化的基督教艺术——以国画、书法、蜡染、剪纸等作为视觉表现形式,用中国传统水墨笔法或民间工艺作为艺术载体……这些烙下中国印记的基督教艺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中国基督教会信仰生活中,表达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上帝的歌颂。  相似文献   

2.
陈泳慧 《美与时代》2023,(3):117-119
艺术媒介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产物,是传达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素描是一种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表现物象的绘画形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成为一种新兴趋势。传统素描也展现出开放的姿态,不拘泥于传统媒介和单一的表达方式。因此,研究传统素描与数字媒介的融合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问卷法,对传统素描在数字媒介融合创新中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审美特征及艺术价值展开深入研究,阅读相关资料,探讨传统素描和数字媒介融合创新的可能性,研究数字媒介与传统素描的融合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汪晗 《美与时代》2014,(4):119-119
水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巧,且是一种东方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化美感形式与视觉表现张力。本文首先进行水墨的美学精神相关文献搜集、分析及整理,选定分析井上雄彦的作品,研究水墨的实与虚的表现方式。传统水墨画各项技法结合现代数字媒体,把水墨的特有效果融入视觉影像,对融合古典与科技且带有东方现代水墨风格的作品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颖 《美与时代》2014,(4):120-120
素描和色彩都是美术创作中基本造型方法,各有各的特点,但二者又有着紧密的关联。素描是色彩绘画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西画教育的基本功,扎实的素描功底运用到色彩创作中能够丰富画作的表现技法,更能提升整个创作的艺术魅力。而在美术教育中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素描对色彩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融合,水彩画在今天的中国以蓬勃旺盛之势发展壮大。高水平、高质量的水彩画艺术家日益增长。回顾水彩画的诞生,研究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但两者却也有着相似之处,比如水媒介。对于水性的把握与掌控是两者需要熟悉的技能之一。虽然一个尚写实,一个尚意境,但在用墨技法上,水墨画的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对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水彩画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借鉴与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用水技法以及这种新的绘画语言对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版画以木刻版画为主,是在木板上使用不同的刻刀,运用刻、铲、切、划、凿等多种技法呈现事物画面,最后转写拓印到纸上的美术形式。中国古代版画在技术上是伴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开始出现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素描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比较简单。本文对素描艺术形式存在多样性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议,以适应素描教学方向的发展。素描的地位随着现代艺术概念不断地拓展,在构思、观念、技法和材料上素描仍然有很大的突破余地。  相似文献   

8.
一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素描是形象地认知和反映世界的主要手法之一.我们现在进行的素描训练是以基本功训练为主体的基础训练,通过基础素描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形体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因此,熟练掌握素描技法是创造思路的翅膀,是发展创作设计个性的必要条件和手法,能在现代及规律性的创作艺术中反映出艺术思路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水墨动画片属于由中国艺术家独立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将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两种表现手法用于水墨画技法,成功突破了动画电影史上"只有单线平涂,无其他艺术形式"的局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完全中国式的动画",是中国动画史上一个非凡的创举。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艺术事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这样的发展趋势不仅为艺术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绘画是我国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水墨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代表,其发展方向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间美术具有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等特点,将其与中国人物水墨画创作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人物水墨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间美术并不是一项单一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较多的民间元素,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动性。文章就中国人物水墨画创作中展现的民间美术魅力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打破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局限性和束缚,使现代山水画具有一种新颖独特的意蕴,这也是山水画艺术构成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画历史悠久,自人类文明开始时,中国画就开始衍生、发展。当代的中国画是一整套完整而全面的艺术体系,对传统中国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弘扬、发展、创新传统中国文化,并借鉴和吸收西方艺术文化。文章主要阐释西方构成艺术对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和影响,分析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对其创作意义和表现技法进行研究,对构成艺术的借鉴、吸收、包容、继承和创新是发展当代山水画重要途径,采用新技法、新理念、新思想促进山水画的改良,加强和提高当代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焦彩虹 《美与时代》2008,(5):130-132
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方法上因自身的局限,不足以深入地描绘刻画现实人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代中国画家们面临的挑战.两千多年来,在中国传统意笔人物画发展的过程中,中外美术的交流活动不曾间断.认识和分析中西人物画表现技法的不同特点,对中国人物画进行改革,即吸收西画素描技法、融合中西人物画的技法与理念,是推进传统意笔人物画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代的中国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墨画艺术必须跨进现代视觉的领地,才能建立起不同于传统水墨的现代水墨本体化语言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从符号的建立、视觉语言的表现和形式与媒介材质的拓展上着力践行。  相似文献   

15.
水墨元素的审美特质及其在插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插画将水墨元素融入其中,既丰富了插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发展。人类对审美的需要,促进了现代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梁惠 《天风》2003,(6):48-48
今天,教会不断地发展、壮大。信徒人数日见增多,各地新堂不断落成。怎样使这些教堂的布置既肃穆庄严,又清新洁雅,便成了教会急需解决的一件事。丁光训主教曾深有体会地说:“每个宗教无不通过艺术语言传达她的信息。”我们基督教怎样通过艺术的形式,尤其是适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主耶稣爱的信息,使圣殿本身就成为基督福音的美好载体呢?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为此于1998年秋成立了艺术服务社。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水墨画继承过程中,如若将中国水墨元素添加到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形式,提升绘画创作技法表现,以意象性、平面性、符号性、融合性创作方式,增强绘画创作感染力,更为深入地表达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思想认知,与欣赏者之间达成情感层面的共鸣。文章先分析了早期材料综合现象,再阐述了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水墨元素具体表现形式和表现特点等,旨在进一步总结综合绘画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设计素描教学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学好设计的必要手段。设计素描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种图像法则之中,它是记录图像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过程。设计素描训练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设计意识,也是自我审美思想的重要体现,它承载了思维理念的建立和发展。设计素描的图像法则以造型为目的,运用多种技法、材质构建图像,因此这种多元化决定了设计素描图像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来描绘佛教壁画。莫高窟北朝壁画则是融合印度、西域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的作品,其线描、色彩、布局构图等技法的运用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铁彬 《美与时代》2023,(3):102-104
水墨画作为中国画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开展水墨探索课程教学创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水墨、解构水墨,进行水墨画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要想达到课程目标,高校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获取创作灵感。此外,教师应加强笔墨教学、意境教学、构图教学,在水墨探索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拓展绘画材料与技法,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