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孔子那里,仁不能仅仅在道德或伦理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必须作为与帝王时代不同的政教典范而被确立。作为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教典范,它将帝王之道,即德的典范与礼的典范在人之为人的地基上再结构化,以文教与神教两个层次完成了面向一切个人的塑造普遍政教主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著名哲学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常常会产生非常有意思的结果,也会影响到哲学发展的路向,并为哲学讨论展示有益的提示。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交往,则为理解20世纪一段特殊时期的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例。从雅斯贝尔斯的角度来看,他最初想同海德格尔建立的是哲学的友谊,后来这一关系却陷入了政治的对立。自1933年以后两位哲学家就未曾见过面,但却为他们各自的后半生树立了典范:海德格尔成为了雅斯贝尔斯评判自己哲学严肃性的标准,而雅斯贝尔斯则成为了海德格尔用来审视自己良知的准绳。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多元宗教传统并存的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如何相处,彼此如何互益,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传统本质主义的实在论已经没有能力真正处理好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关系,对话到了它的极限。而基于非本质主义的非实在论认为我们正进入第二轴心时代,可以把各宗教传统视为仅仅是人的创造,视为艺术。这一非实在论的思想视角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明、文化和宗教传统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隐遁或归隐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奇葩。通常都是把隐遁与老庄联系在一起,其实,隐遁行为产生于儒、道思想形成之前,无所谓属于道家或者儒家。传说的最早的隐遁者是许由、务光、巢父,乃是庄子的创造;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隐遁者是稍晚的有殷周之际的箕子、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对于他们的归隐思想,儒家和道家各自作了不同的解释。儒家的归隐思想有三个要素:守志、待时、致命,其必要条件是与政治的联系。守道而不惜其身是儒家的重要特征;道家的归隐思想则是守身,坚守心灵的自由。道家主要是以庄子论,老子与庄子又有不同。《周易》经传中的归隐思想是儒家性质的。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计量史学家 Д·B·杰奥皮克用“描述统计法”研究《春秋》十二公的“正品年份数” ,得出了孔子未作《春秋》的结论。本文用“概率统计法”建立了描写“正品年份”时代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按十二公的“在位年数”及 11个“等距时代”分别进行了X2 检验 ,发现数学模型与历史实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无法“拒绝”孔子作《春秋》的“史学假说” ,由此纠正了杰奥皮克的失误 ,得出了《春秋》系孔子所作的推断性结论。 相似文献
6.
7.
《老子》既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又渗透着战略性思维,其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有着辩证统一性,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在思想文化上具有显著特征。如当时认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乃思想文化上大乱的反映,此显系受到崇重大一统集权理念的支配所致;诸子学说中的内圣外王向往,表现出由修身扩及于天下国家致治理想的政治追求;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思想突破表现得较为温和,其实由于中国古代急切狭隘的政治功利追求,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文化偏颇,乃至具有崇尚专制,反学术文化的极端倾向,这在法家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道"乃老子思想之核心,亦为老子幸千学之最高范畴,然老子"道"之指称却义充满模糊性、多义性,此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要因.无疑,道之"多义性指称"为后人创造性"解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窃以为,老子之"道"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自然,此"念"固然与笔者"和合"的主观解读意向有关,但终其要旨仍归于老子之"道"本身确实蕴涵、孕育着和谐之思.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斯说过,在轴心期,"理性和理性地阐明的经验向神话发起一场斗争(理性反对神话),斗争进一步发展为普天归一的上帝之超然存在,反对不存在的恶魔,最后发生了反对诸神不真实形象的伦理的反抗。"然而,雅斯贝斯的上述判断应当说显得过于笼统。事实上是,经过轴心期,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犹太呈现出十分不同的神观,或者分道扬镳,或者殊途同归。这包括:(1)中国的宗教信仰最具连续性特征,当然,不只中国,古代埃及和巴比伦也是如此;(2)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民族的"神"体现了典型的断裂性或突破性特征,并且无比彻底;(3)希腊的情况最初与中国十分接近,即古老传统并没有改变,但之后由于基督教包括犹太教的渗透和传播,又逐渐融入断裂的或即革命的崭新宗教样式;(4)相比之下,印度宗教的演化可能最为复杂:其经历了由传统到断裂,复由断裂再回归传统的过程。总之,轴心时期诸文明的神观各不相同,宗教之路各不相同。雅斯贝斯的论述或观点实际上存在着概念的模糊与混淆,在他这里,神话与神观是几乎不分的,精英与大众是几乎一样的,无神论理性等同于宗教伦理,东西方的神观或宗教看上去完全相同或根本没有差别,而这实际上是将轴心期的作用或意义概念化或夸大化了。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传播学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在我国尚属新兴学科。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孔子的教育传播思想,可以发现其教育传播思想中教育传播平民化;以文字传播作为主要的教育传播媒介;严格的传者自律;强烈的受众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他和他所创立的思想学说,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它的现代管理价值等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忠恕思想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 ,但学界对它所作的界说有分歧 ,不规范 ,而且现行的理解不符合孔子的原意。这必然会影响全球化时代这一重要思想在国际文化思想领域的广泛传播和竞争能力 ,应该加以辨正。在给这个思想下定义时 ,要注意到“忠恕”一词实际上表示因忠而恕的意思 ,而不是“忠”和“恕”的并列。 相似文献
14.
传教士在中国近代的医疗活动促进了西医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医学人才;借鉴了国外管理体制,提供了医学教育模式;发扬了医生职业道德,解除了人民疾苦;建立了乡村医疗网,揭开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医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在中医基础研究中过分依赖高新技术,或者不敢直面问题、遇到困难退缩将阻碍创造性思维.中医基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研究者在传统知识、现代知识、高新技术与仪器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为使研究保持正确的方向,在研究中要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并以"和"的态度对待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16.
教育无国界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采取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形式加大吐人对汉语和中国的教育的认识,文章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运作形式,阐述了孔子学院发展近四年多来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对汉语和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认同以及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has shown that words, objects and faces learned early in life are recognized more fluently than similar items learned later. Experiment 1 shows that early acquired brand names are recognized more quickly than later acquired brands. Experiment 2 shows that the age of acquisition effect extends to accessing semantic knowledge about brands. In Experiment 3, older participants were faster at recognizing early learned brands that are now extinct than more recent, active brand names. Early surviving brands were recognized quickest of al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effects for manufacturers and market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薛文礼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1):74-76
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评价的首要标准。《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中药的技术壁垒和我国对某些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披露,使得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使得中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中药安全性的理性认识是扩大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走向国际市场所必须突破的瓶颈,也是中药产业危机管理的必由通道。这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 相似文献
19.
近代爱国名僧黄宗仰本着佛法应时救世的精神,亦为推动近代佛教文化复兴事业的发展,顺应近代佛经刊刻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哈同夫妇的大力资助下主持校刊<频伽大藏经>,以其独特的选本、取材的广泛、校勘的严谨,以及僧俗联手合作等特点,对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言学:医者的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孔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7):70-71
在古代和中世纪,语言学是哲学的一部分,那时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科学.当今这两门学问都有了同样发展,对于医者的作用都很大[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