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的实例遗存,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中宗庙文化最为突出。文章通过梳理中国传统祭龙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广仁王庙为例剖析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延续、传承源起,并在实地勘测调研与历代文献挖掘的基础上,涉足广仁王庙建筑的建置沿革、结构法式特征、规划方法、外部空间设计意象、祭祀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力求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更深入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齐文化是别具一格的周代地域文化,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考古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在临淄及其周边、鲁北、胶东半岛、鲁东南、鲁中等区域发现了丰富的齐文化遗存,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价值的新发现,为深入研究齐文化提供了具象化史料。同时齐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齐文化博物院博物馆群顺次开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编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相处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其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一个地区演变与发展的传统印记,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物质的乡土文化包含景观环境、建筑、传统工艺品、传统服饰、传统节日、气候、土壤、材料、色彩、图形纹样等元素。非物质的乡土文化包含思想观念、方言、宗教、道德观念等元素,它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人们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日渐消退,很多的古村落都遭到了破坏或者面临重建,昔日那些具有中国乡土文化的村落渐渐没落。从朗梓古村落的乡土文化元素出发,对建筑形式与材料、装饰纹样等方面进行调研,唤起原住民对于乡土文化的重视及传承。  相似文献   

4.
江南是现我国遗存的文化古镇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独特的江南景观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情缘,通过对常州市齐梁故里孟河镇的研究,探索江南文化古镇独树一帜的缘由,拨开江南文化的历史,寻找江南山水情的诗意景观。  相似文献   

5.
河南传统文化资源遗存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物质的瑰宝,是大学中国美术史教学中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极具审美和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大学美术史课程可利用其艺术的丰富性、延续性和典范性进行教学,以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关于齐文化开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开发、利用丰富的齐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价值。齐文化开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开发意指齐文化旅游开发,而广义的齐文化开发则意指对齐文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正佛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佛教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生态资源。加强对佛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保护人类民问文化生态的活性基因,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载体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付琴 《中国宗教》2023,(9):72-73
<正>“江汉平原皮影戏”于2006年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流传于江汉平原地区,曾对地方族群的历史、习俗和社会意识发生过深刻影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范式,承载着深厚的民间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江汉平原皮影戏之间的相互影响复杂且深刻,本文旨在通过对照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历史实物等多重文化遗存,探讨江汉平原皮影戏与民间信仰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认识"文化+"战略对大西安发展的现实影响力,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使大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路径。通过开展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可知,"文化+"背景下西安文化影响力不足的症结主要体现在文化品牌建设遭遇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危机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文化宣传方式单一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投入相对不足等。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必须要借助西安"文化+"战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速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间工艺和普通发展资源的区别在于前者拥有自身特点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表现在:一是在使用价值上,具有直接使用和不能使用两方面的特征;二是在特性上,有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特征;三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特征。而我们判断民间工艺是否具有教学使用价值的最基本参考就是这些特点。为了将这些民间传统艺术稳妥地保留下来,并得到传承发展,可以借助大学这个平台,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性特征的文化价值、物质性特征的实践价值、生态理念下的创造价值等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范跃进教授主编的《齐文化旅游丛书》,近日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了。这套丛书,全书包括齐地历史名人(上、下)、齐地山水名胜(上、下)、齐地遗址遗迹、齐地风俗特产、咏齐诗文选注,五卷七册,150余万字,图片130余幅。整套丛书,图文并茂,规模浩大,站在山东省文化旅游平台建设的高度,从整体上对齐文化旅游的资源、框架、思想内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反映。这是第一部全面整理齐文化旅游资源的著作,是齐文化旅游研究的奠基石,对于齐文化旅游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弘扬齐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淄博市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套丛…  相似文献   

12.
黟县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保留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如今传统村落物质遗存普遍性价值得到肯定与保护,传统村落发展如何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需要探索更多的路径。文章以黟县碧山村为例,对当地村落保护现状以及特色资源进行梳理,并根据村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周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许宝新 《管子学刊》2005,(1):128-128
最近,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在我市临淄区视察齐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时强调,齐文化是淄博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搞好整体的规划、开发和建设,扬起齐文化这面大旗,塑造并打响齐文化品牌。市委副书记岳长志陪同视察。  相似文献   

14.
山东淄博古属齐地,"齐"字包含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吉祥意蕴。当地广告设计与传播中"齐"字标识被应用广泛,如企事业标识、社会活动、城市雕塑、艺术作品等。传统文化资源中"齐"字形象和涵义的深层开发,充分体现出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是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象征和延伸。  相似文献   

15.
辽西辽塔数量众多,是辽西走廊珍贵的物质遗产。对辽西辽塔分布、现状进行梳理,可以分析辽塔文化遗存怎样转化成新的文化资源以及辽塔文化再生的开发途径。同时,建立以辽塔为中心的区域性旅游项目,塑造以辽塔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品牌等途径,促进辽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越 《管子学刊》2010,(4):F0003-F0003
<正>最近,张光明先生的《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一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光明先生的文集,也是他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主要由"齐地考古与东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陶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学研究"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海岱地区文化进程的研究,淄博地区先秦文物考古  相似文献   

17.
齐赋     
王金铃 《管子学刊》2005,(3):128-128
[编者按]山东人民所创建的齐文化、鲁文化,同誉并称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就齐文化而言,史典繁博,古今所撰集的各类文献及汇编,更是多不胜计,除专业研究人员外,一般人很难概括或说清何为齐;更难寻到一篇文字不多,但能对齐文化的概念作出回答的文章.王金铃先生所著的“齐赋”,却是一篇比较精当全面齐文化的词赋.该赋居高临下,总揽几千年齐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全局,用了区区几百字,高度升华并概括地描述出了该文化的名称来源、所在地域、产生存在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史学、演化及衍化形态、承传及发展、所创物质与精神财富、发展水平及在历史与文明史中的地位等十大文化界定所应具备的要素.该赋顺畅古雅,气势恢宏,是一篇少见的今人用赋的形式阐述齐文化的文章.鉴此,特地录出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出台,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预示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南阳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开始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一股"申遗"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全国涌动.这股热潮,让人激动、让人思考. 一、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属性 虽说"非物质文化"本身是属于非物质层面的,但它赖以存在的、所得以表现和继承发展的载体,无一例外都脱离不开自然界物质属性.  相似文献   

20.
张方 《中国道教》2009,(3):31-33
关中地区是我国早期道教盛行的地区之一,南北朝时期新天师道与楼观道先后活动于这一地区.这些教众结邑社、造神像,留下了大量的道教文化遗存.目前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北朝时期的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石(包括一些流失海外的)大约有六七十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如此大鼍集中的道教文化遗存是研究我国早期道教的重要资料,但由于材料公布时间相对较晚,一些重要的金石著作和<道家金石略>均未收录,其材料仅陆续发表在一些考古与美术史学者的论文与著作中.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