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平等是实现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特征.和谐家庭应是保障男女人格尊严、人生价值、权利地位、家庭责任及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平等基础上的新型有序状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我国家庭领域基本得到贯彻,但是当今家庭仍然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现象.实现基于性别平等的家庭和谐的社会途径是提高女性家庭经济地位、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和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激进女性主义,将"技术"纳入了其研究视野。在激进女性主义看来,生育技术是父权制压迫女性或男性向女性生育权力领域进攻的武器;医疗技术因"缺乏女性的声音、立场和视角"而使女性在医疗技术系统中成为"他者"。整容技术带给女性的只有"对女性身体的殖民"。避孕技术、"人造子宫"技术等引领的"生物科技革命"是女性摆脱成为"生育机器"从而实现性别平等的良好契机。总体上,激进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者对现代技术呈现出某种矛盾的心理。相较于其他女性主义流派,它在更深层次上突出女性价值、立场与视角来阐释技术,这对技术领域性别平等问题的解决是有利的。但它凸显性别差异,过度张扬女性价值,以摆脱"性别统治",这等于变相承认了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及其现存"合理性",使其在技术领域追求性别平等呈现简单化与"粗暴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熊跃根 《学海》2012,(5):70-76
作为公民权的基本内容,妇女福利的发展与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性别平等关系的进步水平.本文从福利与性别关系的论述入手,主要探讨了在经济改革背景下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时期,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改革的路径对推动妇女福利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后果,并对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发展的本土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作者指出,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保障的政策背景下,未来我国基于社会正义与两性平等的福利制度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伦理型文化对伦理世界的文明设计和建构始终以承认、尊重性别差异为前提,并把性别差异提升到宇宙哲学的高度,同时认为男人和女人作为伦理世界的两大伦理原素,"伦"之"理"、"道"之"德"的具体化、现实化便是男性和女性基于自身伦理身份所应具备的伦理性格和道德气质。然而,现代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过度解读,导致性别差异模糊化甚至伦理异化。这种模糊化或伦理异化既给女性带来新的生存压力和身份伦理冲突,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男性"顶天立地""保家卫国"的阳刚之气和伦理责任感,使现代社会陷入伦理失序的文明危机中。要使性别差异归于伦理之正,应当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培养男性和女性维系家庭和国家这两大伦理实体的伦理能力,进而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5.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孩影响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与青少年时期家庭领域,忽视了其对女性成年后工作领域的深远影响。基于自我概念理论,探讨了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机制。基于225份多时点、多来源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父母性别偏见通过降低女性自尊加剧其职业妥协;(2)职业妥协负向影响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3)父母性别偏见依次通过自尊、职业妥协削弱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研究结论从原生家庭界面拓展女性职场表现研究视角,为识别影响女性职业选择和职场表现根源因素、促进职场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乡村家庭伦理建设不仅关系家庭和谐和个体幸福,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调查显示:乡村家庭伦理状况总体良好;乡村婚恋伦理多元并存;乡村亲子伦理失衡;乡村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乏力;乡村性伦理开放宽容和乡村生育伦理新旧交织。影响当代乡村家庭伦理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家庭财富重心和话语权转移;社会道德调控力量弱化;部分村民自身道德素质低下等。加强乡村婚姻家庭伦理制度化建设,推行"德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教育培训以提升村民道德自律能力是改善乡村家庭伦理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佛教对男女两性的差别对待,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现代提倡女性解放、两性平等的文化和社会风潮下,针对比丘尼众制定的八敬法,近年来尤其受到佛教内外的关注,许多研究者认为八敬法突出表现了佛教对女性的歧视,教团内部也尝试对"八敬法"等比丘尼规范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中本起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据统计,我国目前数百万人承受着失独的痛苦,并且陷入因失独而导致的生活困境。失独家庭充满对于伦理关怀的内在需求。无论从责任、正义还是关怀伦理的角度,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为失独家庭提供伦理关怀的道德义务。在伦理关怀中,我们要维护失独家庭的主体性价值,实现实质正义,帮助他们重拾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9.
"责任"的本意是指人们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时应尽的义务,也包括应承担的过失。"责任"天然具有"伦理"的内涵。"责任伦理"是指人们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时应承担的责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孟子虽未明确提出"责任伦理"概念,但其"老者"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伦理意识,具体表现为:"养口体"与"养志"相结合之家庭责任伦理意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社会责任伦理意识;"养生丧死无憾"之终极责任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以妇女为中心”生育健康概念的提出,女性的健康与他们在社会中享有权利的关系正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如何实现女性有生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她们所面临的与社会选择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有的社会伦理背景以及所遵循的价值原则。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伦理发展轨迹的差异,构建生育健康的伦理框架和强调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努力方向也应异于西方。  相似文献   

11.
张旭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1):15-17,24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是事实存在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差异。这种差异本无所谓好坏。可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资源分配,导致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物,使社会性别制度成为人类发展的一大障碍,它既制约了女性的发展,也压抑了男性的个性表现,进而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健康。社会性别制度不仅对两性的个性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而且对两性的身心健康也有危害。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伦理学的视阈审视,将"经济责任"与"伦理责任"设定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存有主次与先后的不同层序,是长期以来"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显现.经济与伦理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从这一立场出发,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与伦理责任内在统一、相互交融的"经济-伦理"责任.与此相对应,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与评价的次序应遵循的原则是:企业在利润获取层面承担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利润分配层面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女性员工性别身份印象管理是指女性员工为了扭转他人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偏见和消极印象,而影响他人看法的过程。性别身份印象管理策略包括社会再范畴化策略和积极区分策略,前者旨在减少与女性身份的联系,后者意在强调女性身份的积极意义。两类策略会对女性获得的评价、职业发展和个人福祉产生不同的效果;工作场所偏好、性别刻板印象强弱等因素调节了这两类策略的效果。未来研究应继续从性别身份印象管理、组织干预和中国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如何减少性别歧视对女性员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革 《天风》2019,(10)
<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快速转型,当代人的婚姻状况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好婚姻的意义理解已经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冲淡了很多。本文尝试从真爱婚姻、两性契合、有节有义和伦理责任四个方面来阐述赵紫宸先生的婚姻伦理思想,思考何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冀发出基督教婚姻伦理的声音,为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的重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对以482名城市务工者为代表的社会困难群体进行的伦理关系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明:"公民"身份是其主要的伦理角色担当,也是其首选伦理角色期待;家庭伦理关系有从以血缘情感为主向"情理兼容"、以"理"为主的现代伦理关系转变的趋势,感情和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家庭伦理关系的完整与稳定;伦理关系的重点是"社会建构",难点是"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建立;社会困难者对政府权力运作中的道德状况感到不满,民生道德是国家伦理关系建构的主流,"民生关注"成为国家伦理建设的重点.鉴于此,应将民生道德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制订社会政策的指导原则;通过社会政策的杠杆,使"自上而下"的"民生道德关怀"落实为具体有效的政府行为,改善国家道德形象,同时使"自下而上"的民生道德建设成为提高中国社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完全代孕作为代替他人进行分娩的互助行为,具有伦理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给予不孕方人文关怀与平等尊重。作为一种医疗行为建立在双方知情同意基础上进行的合理代孕,其行为主体不论是委托夫妻还是代孕女性都具有其伦理正当性并应给予相关法律的保障;尽管反对代孕者多只是强调代孕所带来的伦理后果与利益纠纷,但更应有效规制合理的代孕行为,规避其伦理风险与利益纠葛,保障"完全代孕"的合法化制度环境,在我国以家庭伦理为本位的语境之下重视不孕者生儿育女的需求,从而有效规约完全代孕行为所带来的伦理及其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曲佳晨  贡喆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2):2236-2245
信任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学界观点莫衷一是。一派研究者持信任水平性别差异观, 其中风险偏好理论被用于佐证男性信任水平更高的观点, 女性在亲社会领域的优势则为女性具备更高信任水平提供支持; 另有一派研究者以性别相似性假设为依据, 持信任水平无性别差异观。两派观点及其理论基础虽得到一定程度支持, 但还有待从研究范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角度阐明其合理性。未来研究可在合理运用信任测量方法的基础上, 澄清信任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性别特征, 深化两性信任差异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从而更好地揭示信任水平的性别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家庭中的父母角色分工及其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家庭社会学等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受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不论中西方都遵循着"父主外,母主内"的家庭养育分工;父亲通常充当"养家糊口"和"重要他人"的角色,母亲则通常是儿童的"依恋第一人"。因此,在家庭研究中,有关母子互动、母子关系及母亲影响的内容非常丰富。但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职业母亲比例上升,家庭中的父母角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德治思想,对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不同角色提出了相应的伦理规范,并规定了人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应当履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角色伦理特征的社会治理模式。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角色伦理治理思想,分别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立场为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提供了形上学的依据。孟子的"亲亲"、"仁民"和"爱物"展示了儒家角色伦理治理由血缘家庭、国家、社会再逐步推衍到自然界的基本逻辑进路。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为先秦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