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活丑通过艺术美的形式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化丑为美""以丑衬美"的方式让丑在艺术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这一过程凝结着艺术家对于"丑"与"美"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生活丑和艺术美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是内在统一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通过表现生活丑,从而实现艺术美,这不仅可以强化美,还可以给人带来与美不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年会于1983年1月下旬举行,听取了几个报告。周谷城在题为《精神文明与心灵美》的报告中提出,心灵美是建设精神文明的根本,建设精神文明,首先要信仰心灵美。他不赞成美与丑、善与恶并行说,也不赞成美转化为丑、丑转化为美的观点。他认为美是一个配搭问题,配搭的好,丑的可使整体为美,配搭的不好,美的可使整体为丑。所以他主张把美学研究推广到生态平衡论里去。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宣传,进一步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道教的美学观念与许多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由此得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艺术表达."苦-乐"的道教美感转化论通过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否定了功名、事业、家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人应超越浮生,及早修行,获真成仙才是人生之大美大乐的道教审美思想.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思想在明清文学小说作品中也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美学判断-"德"的美(道之美)才是更高的、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4.
<正>美与丑是哲学和美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美"、"丑"二字和"美"、"丑"的同义词"好"、"恶"等字(参见高华平,2004年,2009年)。这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即已有关于"美"、"丑"的概念,并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美"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有些事物我们说它们美,有些我们说它们丑."美"与"丑"是我们容易直观理解的一对概念.但是什么是美,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很多研究者都没有研究清楚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新荣 《美与时代》2007,1(6):18-22
老子思想的核心不在"有美",而在"无丑",有美不是真美,无丑方为至美.他的社会观如此,他的艺术观也如此.  相似文献   

7.
<正>"审丑"是现代美学研究范畴内备受热议的话题,"审丑"也成为了一种时下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丑"也一直以美的附庸物及被批判和讨伐的角色存在。然而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丑"逐渐成为文艺创作中的主角,大有颠覆"美"的统治地位之势。  相似文献   

8.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昭昭然,界限分明。世界上可没有这样绝对的事儿。而美中包含有丑,丑中涵纳着美,这倒似乎是事物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9.
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在本质上与审美是一致的。审美是人类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有美即有丑,"丑"元素在艺术创作中,日益升值,日益膨胀。文章以毕加索的油画《阿维尼翁的少女》为例,选取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和对于美和丑的认知,从而引伸到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以及艺术中美和丑的阶段存在和美学思想,发现艺术中美与丑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对艺术市场带来的改变和艺术创作中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拉奥孔》中,莱辛将"丑"这一审美范畴作为划分诗画界限的一个切入点,认真地讨论了形式丑的问题。他从诗、画艺术不同的艺术理想、使用媒介和产生的心理效果等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了"丑可以入诗,却不能入画"的结论。虽然莱辛的讨论自始至终都只涉及形式丑,且对丑能否入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对"丑可以入诗"的论述不但为我们探讨诗画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蒙价值和美学意义,其方法论也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正做人"九度",即高度、品度、风度、气度、厚度、深度、尺度、角度、态度。做人的高度,即做人有追求"高大上"的意识并以此主导自己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志美行厉中定义人生,不仅把生活看作是一种情怀,而对未来有一种目标感,并以心怀梦想为美,以胸无大志为丑;并且把生活看作是一种使命,对前途有一种  相似文献   

12.
一文章中常见,A文说,美在物自身,不因人说丑而丑;B文说,丑在物自身,不因人说美而美。生活中却常见,甲说此物美,乙说此物丑;或相反。因此,问题则随之而至:谁是美之裁判?又依什么标准?关键在于标准。不管自觉不自觉,审美判断总依一定标准,但甲乙二人审美趣味有异,标准显然不一,那么,甲则无权对乙的审美经验进  相似文献   

13.
缪雅琴 《美与时代》2007,(11):26-28
庄子所说的"丑",并不是真的"丑",在庄子看来他们仅仅是外形上的丑陋,而其内在的实质却是符合"道"的.当然,庄子并没有明确地说什么是美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的表述得知,这就是庄子心中的美.庄子首先将审美的意义赋予丑的形象,不仅丰富了古代美学的表现领域,深化了传统的审美趣味,也对后世各个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哪种景象,凡是引起视觉快感的就美,越快适则越美;凡是引起视觉不快感的就丑,越不快就越丑;使视觉既无快感亦无不快感的,乃不美不丑.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中确实存在美,而且不可否认,这是很典型的。而事物却无所谓美丑,美丑的根据在于作品本身,在于作品内在的生命力。艺术在发展,作为艺术的欣赏者,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由于装置艺术有着一些不同于传统样式的特殊性,因此装置的材料语言媒介本身也具有广义性。在装置艺术中,美不仅不排斥现实丑,而且通过接纳与消解,还能使现实丑成为艺术美的一支源泉。这种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表现出单向转化的独特审美关系;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互溶互生又表现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描绘神仙鬼怪有着悠久的传统,罗聘的《鬼趣图》就是"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画鬼佳作.《鬼趣图》以隐晦的艺术语言,辛辣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叶社会的阴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罗聘画的鬼,在一般观者眼中是"丑"的,但真正的行家却能品出其中所内蕴的"道",品出其"丑"的视觉形象内含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一、美与丑并存的世界 西方传统美学认为,与美有关的特征是:规律、和谐、理性、令人愉悦、对人有益……如果事物具有与之相反的一些特征,如:混杂、无序、非理性、重欲望、令人痛苦……则往往被划入丑的行列,并且丑在艺术中即使能争得一席之地,也只能是羞答答的作为美的陪衬.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既与德、智、体育关系密切,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和教育功能。审美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它通过传授给学生美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理想,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美好的情操,能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文明与粗野、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既与德、智、体育关系密切,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和教育功能。审美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它通过传授给学生美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理想,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美好的情操,能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文明与粗野、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