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曲直濑道三在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特点创立了日本医学史上最初的"道三流后世派",汉方医学的体系与流派也由此开始建立.从"外史"角度,即文化、社会、政策等外在因素对汉方医学体系的最初形成及后世派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微创人文思想的创立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立与医学相关的人文思想即微创人文思想,其不是杜撰出来的,自从有了人类、自从有了目的在于治疗疾病的医生这个职业,医学这个学问,就有了这种人文思想.其具体实践应用还要做两件扎扎实实的工作.一是总结前人的想法、经验、教训及问题,给现在人以借鉴、学习,二是提出新的问题供大家研究、探讨、总结、宣传,以发展微创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哲学之宗":其对医学普遍问题的研究、对医学整体思维观念的创立、对临床思维一般方法的阐述和对医学人文品格的揭示,都是中国医学思想史和医学哲学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4.
微创医学--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在新的世纪里,为了回归医学本源、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探求一种新的医学智慧、建立一个新的医学系统.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现点出发,在深入研究"微创"概念及内涵的发展演变、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社会对医学-医院最大要求的基础上,作者等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在学界提出了"微创医学"的概念、建立了"微创医学体系"并正在进行着微创医学的具体实践--在微创医学理论指导下建设"微创医院".本文详细描述了微创医学体系:基本理论系统和临床架构系统.创立微创医学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医学上、在医院里达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元代医学也称"三皇庙学",自中统三年(1262年)创立后,元政府不断完善医学管理体制,尤其是对医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政府对医学教师的选拔、任命、考核、惩奖等制度都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标志着医学教师管理制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首次介绍了创立于江西赣州的空道教(空中大道)在泰国的传播史略及当前的存在状态.1912~1960年间,泰国华人创建了15间空道道堂,集中在泰南的客家人、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社区.空道已经成为在地华人"方言社群"宗教传统一部分,以及在地化的文化认同构建的一大载体.作为一个"早熟而不成熟"的教门,包括泰国在内的空道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但也出现了再出发的一些转机.  相似文献   

7.
程颐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其理气思想对中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程颐认为,《素问》有关天之气运的理论是符合圣人常道之意。程颐提出的"阳常盈阴常亏"观点,直接促进了朱丹溪滋阴学派的创立。程颐的理气观成为黄元御道论及中气思想的理论来源。程颐理气视域下体用一源的思想所派生的药物法象思想被《圣济经》所吸收,从而使《圣济经》能够在医学之中率先提出药物法象的理论。尽管程颐对医学的影响很大,但医家对程颐思想的吸收基本是碎片化的,他们并没有以程颐的理气观为逻辑起点,对程颐的话语体系进行接着讲,从而开出一套医学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朱丹溪作为谙熟理学的医家,其医学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理学理欲观与丹溪医学的关系.受"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强调饮食、房事在发病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节食节欲的养生学意义,肯定"养德"与"养生"的统一性.由于丹溪在医学界的宗师地位,扩大了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后期中医学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创立火热病机,也是金元医家引易人医的第一人.刘氏认为"医教源自伏羲",医学和易学在根本原理上是一致的.所以医家应该知易,知易则医理更明.刘氏自觉地站在医易相通的立场来建立其医学理论体系.他不仅以易理阐释医学的基本道理,而且把易学"燥万物者莫乎火"和"润物者莫润乎水"之理作为其论火热病病机和治疗的基础.刘氏在医易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仔细研读胡塞尔最早写成的一篇"时间手稿" (1893年)的基础上,力图揭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思想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思想背景.事实上,我们认为,胡塞尔的时间思想在其现象学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心理学(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边缘"思想)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