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语文教材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作为民族地区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大批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的接班人。为此,  相似文献   

3.
1995年6月27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广州市南方制漆厂联合主办的“企业工作与爱国主义”研讨会在广州市南方制漆厂举行。与会者40多人参观了南方制漆厂这家“中国明星企业”,听取了“爱国主义与明星企业”演讲比赛优胜者汇报,交流了该厂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企业工作中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具体问  相似文献   

4.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研究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许辉(历史所所长、副研究员)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革命导师列宁也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回顾中...  相似文献   

5.
国籍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的一种意识自觉。在当前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下 ,不能因为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剧而淡化国籍意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本位精神的意义不能削弱 ,强化国籍意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一个繁花似锦、气候宜人的阳春季节,我省天主教“两会”组团前往香港、澳门和广东沿海特区参观考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伟大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显著不同的复杂面相,不平衡应该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会大学作为一种“非民族情境”,在人事管理、经费来源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族特质”.在此情境下,教会大学学生的民族主义诉求,既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潮流相契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的显著特色.面对校外人士对教会学生“洋化或国际化”的嘲讽,部分学生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洗刷“汉奸”嫌疑.但由于基督教爱国主义的特殊性和其它一些原因,“反省”成为教会大学学生民族主义诉求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外在压力下,当民族主义浪潮威胁到教会大学本身存在的时候,大学生的母校情结与民族情感构成了天然矛盾,既要求母校按照民族主义逻辑向前发展,又竭力维护大学自身的名誉、地位与特性.  相似文献   

8.
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乃是对当今全球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一种现象学描述。现代化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传统和现代性、全球化和本土化 (或民族化 )的深刻矛盾 ,从这个大背景出发 ,本文从传统与现代性、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三个方面 ,论述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所以,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或者说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这种情感教育,首先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教育,而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乃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为重点。自豪感产生自信心和自尊心,责任感产生献身于祖国建设的迫切心。自豪感,责任感融合、凝成振兴中华的事业心;每个人的事业心,最终落实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上。学生的事业心则落实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乃是这种民族精神在情感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号召: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  相似文献   

11.
刍议恽代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恽代英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和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毛泽东精神的组成部分,是21世纪中国人民继续奋发图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民族文化的价值归依──江苏省“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理论研讨会”综述刘淑萍,徐嘉由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持,江苏省伦理学会牵头,会同省内12个学会,于1995年11月20日在南京召开了“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理论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代表30余人,提...  相似文献   

13.
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杨度与章太炎就民族与建国问题展开了论辩。杨度的《金铁主义说》和章太炎的《〈社会通诠〉商兑》《中华民国解》三篇文章所构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杨度与章太炎民族思想的差别不止于“联满”与“排满”,亦非“文化民族”与“历史民族”。在杨度看来,建立国家是绝对的前提和目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统一国家的建立,他意图从根本上去民族化,以公民身份消解民族身份,以均质的国民主体构成新的国家;对章太炎来说,民族是先于国家存在的,因而乃是建立国家的根基,他主张将历史性存在的汉族重塑为政治民族,既将民族主义作为建立国家的动员手段,也将民族视作国家的主体和实质。杨度的民族主张试图斩断历史,具有鲜明的进化主义和文明论色彩,是普遍主义的;章太炎则将历史作为正当性的来源,对普遍主义的制度和价值心怀警惕,更强调民族所蕴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军队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的,军人民族精神如何培育?笔者认为:了解其基本内涵;分析其时代价值;掌握其根本途径是培育军人民族精神的根本环节,也是当前部队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民主革命时期,李大钊较早使用了“民族复兴”话语,不过中共党内更多使用的是“民族解放”概念,其间在十年内战中曾激烈地批判国民党的“民族复兴”论,抗战时期则从正面有限地使用了“民族复兴”话语。建国前夕,毛泽东肯定了“复兴”的现实可能。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复兴”话语重新出现,并在中共十六大以后高频使用。习近平将其发展构建为内容丰富的“民族复兴中国梦”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构建既有现实基础和客观需要,也反映着话语构建者的主观意图。“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了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对接、民族话语和人民话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是在我国民族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做到“六个把握”,实现“四个突破”。  相似文献   

17.
阳历四月,谷雨刚过,尚未立夏,没有如火的骄阳,却有明媚的春光。就在这繁花似锦、气候宜人的阳春季节里,福建省天主教“两会”在省民族宗教厅的大力支持下,组团前往香港、澳门和广东沿海特区参观考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伟大思想改天换地的强大威力。 访问团一共10人,其中8人是省天主教“两会”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觉悟,中国道协组织协会青年赴平山参观西柏坡党中央遗址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故居。4月23日,参观团在平山县政协有关人员的陪同下,青年们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故...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分析国际国内的历史和现状后深刻论断:“民族宗教无小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非常重要,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演觉 《中国宗教》2024,(1):14-1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爱国情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全国宗教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