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常模和目标调节模型:两种幸福感文化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资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主观幸福感(SWB)的研究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近年来,幸福感属性中的文化差异引起了跨文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文章通过比较SWB跨文化研究中新近出现的两个理论模型——文化常模模型和目标调节模型,探讨了文化在SWB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情绪性幸福感和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琼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00-907
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两个独立的相关研究及其近期发展趋势作了回顾后,着重介绍了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模型(调节—缓和模型),指出了这一模型的重要价值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琼 《心理科学》2005,28(3):632-633,631
西方研究者建立了四个文化模型来解决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争议。遗憾的是,现有的模型各执一端。实证研究也偏重于幸福感的文化特殊性研究。近年来,国内开始重视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并发现了幸福感的中西差异。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整合有关理论,解决文化争议,采取主位研究策略,提高实证研究的效度。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研究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吴明霞,2000)。它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稳定性等特点(何瑛,1999)。到目前为此,心理学家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结构和内容的探讨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幸福感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且化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维度,所以本拟对其跨化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5.
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彦  王岩 《心理科学》2008,31(6):1441-1442,1440
适应和设定点理论质疑主观幸福感能否改变,但研究证明一些干预措施可以增强主观幸福感.持续幸福模型总结了影响幸福感的三类因素,建议利用意向性活动改变幸福感.另有其它可行的干预方法.已有研究在方法和理论等方面存在局限,且缺少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主观幸福感各项指标的稳定性及其变化的情况,在一年的时间内对360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3次追踪测量,分别采用潜特质-状态模型(LST Model)中的经典模型、特质-状态-情境模型(TSO Model)以及测量指标-特殊特质模型(IT Model)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等主观幸福感指标的稳定性和变化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只有测量指标-特殊特质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该模型中各变量的一致性系数都显著的高于情境特异性系数,这说明,主观幸福感更可能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此外,研究还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一致性系数远高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系数,这表明人们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比生活满意度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包含主观幸福感和精神病理学指标。研究旨在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老年人中的适用性,考察老化态度在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爱丁堡幸福量表、一般健康问卷、老化态度问卷和人生意义问卷调查了283名广州市社区老年人。结果发现:(1)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较单因素模型的拟合度更优。(2)生命意义感通过老化态度的三条路径(对身体变化、心理获得和心理社会丧失的积极态度)促进心理健康,但具体机制不同。增强意义体验、意义追寻通过老化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增强意义体验通过老化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减弱意义追寻通过老化态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减少精神病理学症状。研究结果扩大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适用年龄范围,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工作幸福感是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 是一个需要组织和个人持久努力和投资的动态过程, 包括工作投入、心流体验、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情感等宽泛的结构。有必要从暂时、个体和单元三个水平对工作幸福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进展, 工作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个体差异和个体内波动结合的趋势。工作幸福感多水平动态形成机制模型整合了组织和工作环境因素、个人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体现了工作幸福感的动态特征, 解释了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工作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外溢?交叉动态模型解释了幸福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外溢以及在工作团队成员或家庭配偶之间的传递, 有助于推动工作幸福感不同测量水平的效应研究。未来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工作幸福感的动态因果模型, 探讨不同水平的工作幸福感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更多地研究心流体验、心理旺盛感、高兴和自豪等工作幸福感指标, 加强对工作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幽默的释放理论、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理论和集体文化下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指标提出自我提升幽默通过情绪幸福和社会支持两个链式中介变量提升生活满意度的假设模型。采用幽默风格问卷中的自我提升幽默维度、主观幸福感量表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维度、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88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联合显著性检验和Bootstrap检验表明了多重中介效应显著,总中介效果量为63.6%,其中通过情绪幸福这一中介路径的中介效果量最大,达47.3%。未来研究可探讨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共获得了62项研究167个独立效应量(n=31975)。异质性检验发现,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合适;敏感性分析显示,逐步删除异质性较高研究,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亚组检验和元回归分析表明,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受感恩测量工具、被试群体、文化背景的调节与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同时还要考虑感恩测量工具、被试群体和文化背景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概括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中涉及的研究要素及惯用的研究方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调查研究多干预研究少,横断研究多纵贯研究少及没能提出相应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等问题;简要对国外幸福感研究中的幸福感理论加以概括并重新归类;概括出幸福感研究中测量手段多样化、研究设计科学化、研究领域扩大化、理论构建严谨化等趋势以及对国内幸福感基础理论研究的客观深化及关注层次的提升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概括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中涉及的研究要素及惯用的研究方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调查研究多干预研究少,横断研究多纵贯研究少及没能提出相应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等问题;简要对国外幸福感研究中的幸福感理论加以概括并重新归类;概括出幸福感研究中测量手段多样化、研究设计科学化、研究领域扩大化、理论构建严谨化等趋势以及对国内幸福感基础理论研究的客观深化及关注层次的提升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本旨在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外在因素,以期人们能更加有效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尽管影响幸福的因素很多, 但社会比较是影响个体幸福感最普遍的因素。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 分别采用纵向追踪研究和日记法研究探讨了向上社会比较中典型情绪——嫉妒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机制, 并首次尝试建立了嫉妒与一般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 Well-being)因子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在研究1中, 对290名参与者进行间隔1年的两次(T1和T2)追踪调查, 探讨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T1的特质嫉妒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的消极情感(NA, Negative Affect)和SWB因子, 显著负向预测T2的积极情感(PA, Positive Affect)和生活满意度(LS, Life Satisfaction); (2) T1的一般SWB因子负向预测T2的特质嫉妒。在研究2中, 进一步采用日记法对178名参与者进行了持续14天的研究, 结果发现每日嫉妒仅能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双因子中的NA。首次基于社会比较的理论视角, 采用多方法学视角深入揭示了嫉妒与主观幸福感的PA、NA和LS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机制, 弥补了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 还首次自主提出了嫉妒与一般SWB因子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 对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去拓展、理解、重评SWB的社会基础提供了较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考察社交网站(微信朋友圈)中的积极反馈(点赞)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和生命意义体验的调节效应。采用朋友圈点赞频率问卷、生命意义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61名微信使用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在朋友圈中获得点赞的频率可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2)生命意义体验对点赞频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这种调节效应以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中的积极反馈与个体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及其个体差异,对避免社交网站中社会反馈的消极影响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泉  佐斌  孙山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062-1067
心理学家对幸福感的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 但是对不幸福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对不幸福感的研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究幸福感。本文对不幸福感的概念、不幸福感与幸福感关系以及不幸福感的模型进行介绍。Uchida和Kitayama提出了不幸福感的文化民俗模型, 认为不幸福感包括两个维度:即时享乐体验/应对行为, 认知评价/情感或动机的卷入。他们发现这两个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Hearland宽恕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出现显著差异。(2)大学生宽恕心理略高于中等水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呈正相关,女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相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索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内部结构,并对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由7个二级指标及38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负性情感、生活环境、训练竞赛、人际关系等二级指标对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竞赛水平的发挥、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公平性、运动员伤残补偿制度建设、运动队管理方式、运动成绩提升空间等三级指标是影响运动员幸福感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主观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不仅影响着现在的生活状态,也会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追求产生影响。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效以及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主观幸福感教育十分必要,需要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和已有的研究经验,编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构成,本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还应包括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成分。对376名大学生进行初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由自我满意、家庭满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构成,共41个项目。对511名大学生施测41个项目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结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