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人苏东坡在儋州时,葛延之等人不远万里自江阴至儋州、拜见苏东坡寻问作文之法。苏东坡说:‘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入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已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  相似文献   

2.
一字立骨法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俊。文章的立骨之法很多,清人概括出的“一字立骨法”,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方法要求:通过一、两个字,把文章的“主心骨”树立起来,使文章的叙事、说理、描写、议论都有所遵循;文章的左曲右折,千变万化,都是为了把那个立骨之字写深写透。立骨之字写透了,文章也就成功了。据《史记》记载,年轻的张良在桥上遇一老者。老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九首》中写道:“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枝少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词。”这首诗为写文章“翻”出了一条新律:文章要有新意。否则,死抱着“前朝曲”弹弹吹吹,谁人爱读,何必作者劳神? 那末,写文章怎样才能确立新意呢? 一曰详审众意,务去陈言。文章的“意”是以材料为基础的,作者根据不同的材料可以得出各有特点的文意,但是,对于同样的材料,由于作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开掘的深度不同,也可以提炼出有别于前人的文意。因此,文章要写出新意,作者在动笔之先,就要把题材所能提供的多种思想意义都列出来,逐一审查,以便排除别人已经用过的意思,选取最有新意的东  相似文献   

4.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5.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叙事》篇中说过:“章句之言,有晦有显。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言外.”在他看来,文章有的隐曲蕴藏,有的直显外露.文章有“晦”“显”之分,就要求写文章的人既要学会用“露”笔,又要学会用“藏”笔.“露”笔鲜明磊落,直言无余,给人明快之感.“藏”笔含蓄内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颇多余味。写作中,是用“露笔”还是用“藏笔”,这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俞起尧 《美与时代》2023,(4):132-134
苏轼作为大书法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理论。苏轼的书法理论是围绕着“无法之法”和“通其意”而展开的。苏轼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书法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的。“无法之法”与他无有之有的宇宙生成论、无思之思的理想人格论有关,“通其意”与“致一”之道有关。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提出文章的语言要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实现这“三美”是书面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其中的“音美”就是指语言的声律美,我们在讲话或写文章时,必须讲究语言的声律美,即注意语言的音韵和谐、抑扬顿挫、跌宕中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音律美。我国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  相似文献   

8.
作文要运用同一律,这表现在各个方面。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是文章的主脑。因此,王夫之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冢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李渔与王夫之都强调了作文一定要确  相似文献   

9.
《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相似文献   

10.
“儒家精神” ,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 ,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相似文献   

11.
张悦 《思维与智慧》2023,(18):12-13
<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可见在其心中,“意”作为本心的体现,能写我心,而落笔之处皆为心性与意趣的外在流露,行笔之间也都是自然率性的表现,书写的目的是表情达意,学书毕生所求,不过是“自然意趣”,不计工拙却终得圆满。他以“集古字”闻名,但学古却不拘泥于古,有法但不恪守法度,自然趣味性成了他追求的审美境界与准则,所谓“意足”而“形似”次之。米芾逸笔草草间,尽显自己的综合修养,达到“随心所欲却不逾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游必有方”的本义及其社会意义张之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它是孔子提倡的为人子者对父母克尽孝道的内容之一。这段话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显豁,现实意义也不大,没有讨论的必要。本文主要讨论“方”的含意和“游必有方”的社会意...  相似文献   

13.
“养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从其养生观念可以关联到庄子哲学的整个体系。庄子哲学的出发点与儒、墨、法等家不同,并不注重对于现实社会问题尤其是所谓国家大事的探讨,他主张生命与生活是大事。庄子玄虚论道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论人之生,故而在《庄子》中提出诸如“活身”“全形”“尊生”“卫生”“达生”等一系列养生命题。庄子谈养生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他把人视作自然界一物,《秋水》篇言:“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只不过是万物之一。四海之内,在天地之间只算得一粟,而天地在宇宙之中又犹如薒米,在这薒米之上有万物,人是…  相似文献   

14.
全真教的修持理论虽多,但“降心”是其要领部分。修持理法的降心理论由来已久,道教是由道家思想演绎而来,道家思想是以黄老为核心的,黄帝《阴符经》中讲“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人禀天地间的一点太和真气,赋诸人身为性,此性是太和中的一点虚灵不昧,虚白朗耀,至为纯净,无有任何杂质,故经中讲“天性”,这种性(虚灵不昧),常清常静,即佛经中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而《道经》中讲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惚兮恍兮,其中…  相似文献   

15.
陈慧慧  郝永 《孔子研究》2023,(1):137-147+160
18、19世纪,随着阳明学风行日本,蕺山之学在日本也得到广泛传播,被幕末明治时期的日本文人所认识接受。江户后期的下层贵族春日潜庵是较早推崇蕺山的阳明学者,他接受了蕺山的慎独说,较为深入地理解“独体”之内涵。其次,他对蕺山“意”的阐发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认同“意为心之所存”而非“心之所发”,要在心之所存的“意”根处用功。并且,春日潜庵能够区分意念之别,重视刘蕺山“念”的内涵。在现实政治活动中,春日潜庵深受刘蕺山晚年绝食殉国的节义行为影响,在日用慎独之功、时刻内省的同时积极参加幕末政治改革运动,推动了日本幕末到近代时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行车与人生     
行车,细细琢磨,它与人生有许多神似之处,二者之道的精妙吻合,值得推敲一番,从中可见出一些深意来。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是行车安全的首要保障。行车不能我行我素,恣意横行。逆行线、禁行线、红绿灯等等都得小心,马虎不得,否则要出交通事故。人生之路也有许多“交通规则”,明的有国家法令和规章制  相似文献   

17.
道家论“混”“寂”,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混”,即无差别的统合整一。“寂”,即寂寞无声响、寂静。指先于天地而又生育万物的“道”,处于一种与万物无差别地统一整合为一个整体而又寂静无声的状态。唐初重玄学家成玄英、李荣把“有物混成”,理解为“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和“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辨”而“能生成庶品”;把“寂兮寥兮”理解成“道体窈冥”、“听之不闻其声响,搏之不得其形状”(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在《道德义枢》中,“混”与“寂”也不是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周易》认为,大至宇宙,小至一事一物,无不蕴含着阴性与阳性这一对普遍的矛盾;并由这对矛盾之间的互相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故其所演的八经卦乃至六十四别卦,即以阴阳二爻之相互消长以明事物生生不已之理。其中“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二卦在易理中居于首要地位。故《系辞》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又曰:“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1998年1期上,看到刘崇汉道长《玄机妙理一物中》一文,颇有感受,因不避简陋,补充数语,以供同道者探讨。古圣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本不可说无法道,谓之常道,乃道之本体。阴阳者即可道,为可说之理也。道本虚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时空,...  相似文献   

20.
张群峰 《天风》2003,(7):24-25
圣经中上帝自己的话启示我们,他所造的万物都是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感知也印证了这一点,下面我就用三方面的内容来见证“上帝不造废物,也不废弃所造的”这一真理。 上帝的创造是伟大、奇妙和完美的 创世记第一章中记载,上帝每造一物后,都说一句话“神看着是好的”。事实上诚然如此,下面我们就以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些独一无二的优越条件,来证明神创造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